关于中国的对外软实力研究

2020-09-10 18:55曲薪霖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软实力中国研究

曲薪霖

摘要:软实力是当前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初,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把文化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各国制定国际战略提供了新理论依据后,软实力就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中国学者及时追踪并围绕中国软实力的研究路径、中国软实力的国际地位、中国软实力的构成要素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总体而言,中国的软实力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需要进一步拓宽和加深。

关键词:中国;软实力;研究

引言

随着软实力理论的提出,软实力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维度。因此,软实力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中国软实力研究已成为国内学界的热点,各类相关文章不断涌现,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宽和加深,本文试综述当前的研究状况,以便日后的深入研究。

一、研究路经

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加深,合作也日益频繁,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知识和人才领域的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这正是软实力提出的背景和被推崇的原因所在。因此,全球化时代,如何构建中国的软实力是国内学术界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目前,中国的软实力研究路径大致体现以下方面。

(一)纵横比较法,即用歷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中国的软实力变迁并进行横向的国际比较。如门洪华指出,中国软实力的研究要纵横结合,既要从中国的历史变迁中吸取经验、教训,又要向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学习和借鉴有关经验,纵横交织的研究可以构成中国软实力的基本框架。纵向研究虽有历史视角和国际视野,但某些学者似乎有盛世情结,他们高谈阔论汉唐盛世和康乾盛世,却不愿多谈非盛世时代的软实力。横向研究则主要关注大国和中国周边地区,忽视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研究。因此,纵向研究的深度和横向研究的广度需要加深和拓宽。

(二)传统文化路径法,即从中国诸子百家中寻找中国软实力建设的积极元素。坚持此路径的学者津津乐道的是中国儒家的“和仁”思想和道家的“中庸之道”。如钱明德认为道家的“中庸之道”和辩证法既是哲学意义上的认识观和方法论,又是伦理道德的行为准则,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文化心理构造起着指导作用。所以,构建中国软实力应从道家文化中吸取经验。但对此观点,也有不同的看法,陈玉刚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虽对外界有吸引力,但缺乏普世价值难以被其他文化所接受和转化。因此,此路径不通,稳定、发展、和谐才是中国软实力的研究路径。

(三)国际层面分析法,即从国际社会、全球政治层面考察中国软实力。全球化时代,中国只有融入国际社会,才有可能赢得提升软实力的国际空间。因此,学界也重视从国际层面来研究中国的软实力。目前,此路径主要有从整体到部分和内外结合的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是以全球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让中国融入世界来提高其软实力。第二种思路是把中国与国际组织相连,通过研究二者关系来提升其软实力。

二、国际地位

在文化上,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世界的汉语热及孔子学校的普遍开花提升了中国软实力,但美国文化仍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如庞中英认为孔子思想在国外大受欢迎是中国软实力上升的体现,但是他认为中国软实力面临很多诸如国际影响力不足、文化影响力欠缺等问题。他还认为“美国的失败也可能是短期的,中国的成功也可能同样。美国有深厚的权力文化,约瑟夫·奈在这点上是比较肤浅的。”其实,美国文化在世界大行其道,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虽是文化资源大国,有悠久的历史文明传统,但是文化产品与西方大国相比,相当不足。据统计,文化产业仅占中国GDP的3%,而发达国家占了10%以上。此外,中国在语言方面也不占优势,目前全球推崇英语而非汉语。

在外交政策上,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有利于擢升中国软实力,但与西方大国相比,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话语权有限。在学术界眼中,认为中国的外交软实力是一种观念软实力,缺乏国际舆论影响力、国际组织领导力。

三、构成要素

要提高中国软实力的国际地位,必须明确中国软实力的构成要素。目前,学术界对中国软实力的构成要素未达成共识,并在传统文化和中国软实力关系、中国模式和中国软实力关系的核心要素问题上,着笔最多,同时也争议最大。

(一)传统文化与中国软实力

提起中国的软实力,很容易让人想起中国汉唐盛世时期,繁华的长安街头、各国的使节和商人来往频繁;中国的丝绸在欧洲得到热烈推崇;康乾盛世时期,周边国家对中国的顶礼膜拜。古代中国凭借开明的政治体制、繁荣的经济、悠久、灿烂的文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东亚体系。历史上,中国传统文化在构建东亚体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时过境迁,在21世纪的今天,它对中国软实力的构建产生什么作用?从近几年的研究来看,学术界对利用传统文化构建中国软实力看法不一。学界的争论主要集中于以下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是中国的软实力资源?传统文化对中国的软实力影响有多大?

在第一个问题上,学界的主流认识是肯定传统文化是中国的软实力资源。但在第二个问题上,学术界的争论颇大。暂且可以分为左、中、右三派。左派是积极推崇派,他们沉浸于中国传统文化辉煌的历史,并急于用传统文化来构建社会价值观。中派是理性看待派,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既是中国软实力资源,又具有局限性。右派是消极看待派,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为国人所推崇的儒家文明目前自身难保,不可能用来提升中国软实力。

从学者专业背景看,左派和右派的成员多是学哲学出身并主要研究国内问题,还有新儒学的代表。他们主要聚焦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变迁和传统文化自身,而忽视目前外部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持中间立场的学者主要是研究国际问题并关注外交前沿,相比之下,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具有国际视野其观点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中国模式和中国软实力

中国的软实力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已成为国内学术界的共识。特别是在2004年5月,雷默发表了题为《北京共识》的报告后,中国学界掀起了对中国模式的广泛讨论与思考。他们的讨论主要集中以下问题:北京共识和华盛顿共识的关系;北京共识是否为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否具有普世价值?中国模式与中国软实力的关系。

在北京共识和华盛顿共识关系上,大部分学者对华盛顿共识持批评态度,认为北京共识可以取代华盛顿共识。但也有不同声音。而对北京共识大唱赞歌的学者多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两种共识形成的背景、运作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虽然中国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着诸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

在北京共识是不是中国模式问题上,学术界颇有争论。在中国模式是否具有普世价值上,学术界也意见不一。蔡拓认为中国模式是对全球化的回应;是从计划向市场的转化;是政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所以,中国模式既是社会发展模式,又是社会主义模式,具有普世价值和借鉴意义。尽管国内学界在北京共识是否为中国模式问题上存在争议,但很多学者包括对中国模式持忧患态度的人也承认中国模式是中国软实力。

四、结语

总体而言,尽管国内学界在中国软实力的研究路径、国际地位、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理论还需进一步的深化、研究维度也需进一步拓宽,中国的软实力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因此,国内学者还需对中国软实力的各种具体指标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软实力中国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