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中心”战略定位下北京新能源国际合作的背景和重点

2020-09-10 15:25张姣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11期

摘要:北京新能源国际合作搭乘中国国际能源合作的总体框架,已经在技术研发、高端装备制造、技术服务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北京能源产业转型发展也为地区新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动力,北京新能源国际合作需要和“四个中心”建设需求接轨,突破发展瓶颈,建设可靠和安全的新能源供应体系。

关键词:“四个中心”;新能源国际合作;北京能源产业

一、北京新能源国际合作的背景

北京新能源国际合作是中国推进新能源国际合作,建设现代化能源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平台。研究表明,中国保持经济增长要面对来自能源结构调整带来的挑战,加大替代能源的技术研发和国际合作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2目前,中国能源需求量大,导致对外能源的依存度突破70%,据IEA预测,到2035年,中国能源消费量将增加60%,依旧保持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地位。3但目前国内的能源消费上,新能源的比重相比欧美较低。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2018年实际为14.3%,2019年实际完成为15.3%,实际增长了1%。4《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制定了“展望2050年,能源消费总量基本稳定,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一半,成为全球能源治理重要参与者”的长期目标,而依照当前的发展速度,替代能源消费还需要大踏步实质性迈进,保证年增长率在3.5%左右,才能实现2030年的目标。对比国外,发达国家能源政策相继调整,新能源比重上升,美国推出《全面能源战略》和《清洁电力计划方案》,要求2030年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30%;欧盟委员会发布的长期愿景,目标是计划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意味着将净碳排放量降至零;荷兰、挪威、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相继提出全面禁售或停售燃油车时间表。中国新能源发展需求比较迫切,也面临“绿色丝绸之路”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外界看,发达国家新能源比重上升和发展中国家能源增量较大,以及中国巨大的能源消费量都为全球新能源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有些国家新能源资源和市场都有较大合作的空间;另一方面,中国能源消费能力的上升为中国参与国际新能源合作创造了市场的需求条件,5作为世界发展最快的新兴经济体,国际合作市场广阔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一带一路”水电、光伏、风能等项目合作上,中国已经具备了一定优势。

北京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在技术研发、高端装备制造、技术服务等领域具备一定优势。北京成立了一大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机构,逐渐形成了企业和科研机构、国企和民企共同助力的局面。中国正在全球新能源治理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了改善PM2.5的困境,北京加大了新能源项目的落地,尤其在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等领域,为此中国也吸引了更多的外资车企来华布局,增设工厂和研发中心。早在2016年,“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解读中,明确说明北京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2020年将建成国内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应用中心。在装备制造方面,北京市積极部署燃料电池汽车和智能汽车开发及示范,努力把北京打造成智能汽车创新中心。一大批企业引领新能源发展,北汽新能源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的横向合作,在汽车产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核心产品研发效率等方面提升能力;全球新能源领跑者特斯拉于2017年在北京注册成立特斯拉(北京)新能源研发有限公司,在技术服务领域,大批技术服务民企和中介成长起来,韦肯、南敏、维得等诸多北京新能源技术服务公司成立。

北京能源产业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能源消费低碳化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持久的动力。近年来,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科创中心建设助推科技创新,北京市政府和相关企业将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作为新能源发展的战略支点,相关部门布局五大传统能源和新能源领域,支持了大批的科研项目和课题的落地,多项成果直接应用于油气、煤炭、核电等国家重大工程、“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领域。北京地区能源消费结构逐渐改善,经历了PM2.5的惨痛教训,煤炭消费占比重从2014年后开始大幅度下降,2014年占比20.37%,2015年13.68%,2016年9.81%,2017年5.65%。6原煤的生产也大幅度下滑,到2018年为176.2万吨,而相关水电、风电、光伏发电从无到有,并且生产规模量逐渐增大,如下表。北京地区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逐渐向天然气、电力和新能源消费转变,能源消费格局逐渐优化。

二、北京市新能源发展面临的瓶颈

一是来自节能减排的压力。目前,中国国内的能源消费上,新能源的比重相比欧美较低。对比国外,西方发达国家新能源比重具有明显优势,并且纷纷推出“无油时代”举措。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2018年实际完成为14.3%,2019年实际完成为15.3%,实际完成比例并不高。在《巴黎协定》的减排压力下,中国要不断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份额,并制定相关政策来支持分布式能源资源部署。而北京恰恰是实践低碳经济的代表性地区和雾霾治理的重点区域,增加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同时保障首都作为国际大都市的能源供应能力,需要一个过程,在目前低碳经济,以及雄安、北京自贸区建设驱动下,亟需强化核心技术突破和自主研发能力,以及催生更多的实体参与进来。

二是新冠疫情时代和中美博弈升级,带来更多不利的外部条件。自贸易战以来,中美博弈升级,影响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和科创中心建设的外部环境,直接影响吸纳人才和国际组织落户北京以及更多企业对华投资等领域,美国及其一些国家对华高新技术打压直接波及能源领域。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石油进口依赖性已经突破70%,直接威胁到能源供应安全问题,中美两国在能源上游和中游领域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日益突出,北京的能源消费构成中,石油依然占有不小比例,同时北京能源自给能力较弱,作为国际超大型城市的能源供应安全体系问题较为突出等。

三、打造“四个中心”定位下国际能源合作契机

尽管北京市积极参与新能源国际合作,但真正走向高级形式的并不多,大多数都没有形成制度化的合作机制,新能源领域国际合作甚至是按照所谓“惯例”或“习俗”来进行。7“四个中心”战略定位的确立,为北京推动新能源国际合作提供了宏观的战略平台和契机:

借助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对比世界大都市的建设经验,打造贴合城市功能定位,发展更加贴近城市需求和产业转型需求的能源体系,提升北京市能源自给能力。目前,北京市能源结构与东京、伦敦、巴黎等无煤化世界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十四五”规划和专项规划成为下一阶段的主要綱领,目标中提到把北京建设成为有影响力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资源的聚集高地、国际化服务环境的示范城市等,借此契机,北京需要开展与友好城市、国际大都市之间的能源领域交流和合作。充分发挥北京-伦敦低碳技术合作机制、北京(国际)低碳技术论坛、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等平台,重视吸纳能源领域国际人才纳入聚集国际高端要素重要环节,重视北京市煤基新能源国际合作基地等一系列实验室、产业园区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是一项开创性事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治站位高、涉及面多,因此,在其框架下进行国际能源合作,具有贴近和配合城市其他领域发展,实现低碳能源体系的现实意义。

借助科创中心建设契机,提升新能源科技自主创新水平和国际竞争力。2018年,科技部和国资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鼓励央企围绕能源领域参与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涉及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人工智能等产业。《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任务2020年工作方案》提出出台“科技成果转化”配套政策,落实落细“科创30条”。未来,借助科创中心建设契机,实施重点示范项目,建设国家级和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持续扩大“中国制造2025”示范企业、吸纳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依托北汽新能源技术创新中心项目,在中关村、亦庄、自贸区等地强化项目落实能力,针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培育国际领先的高精尖产品,创新培育智慧交通、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国际顶尖技术和团队,打造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开放性创新平台。

提升国际化支撑服务能力建设,吸纳更多的资源力量准入。国家能源高质量发展是未来的重要方略,2020年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科技开发服务中心组织制订了《综合能源服务机构能力评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高度重视能源服务。在“四个中心”战略定位下,需要重视北京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健康发展、维护能源服务市场秩序、提升从事综合能源服务相关单位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等领域;重视2020年爆发新冠疫情后的中小企业扶持,重视其参与国际合作的平台搭建,在融资、服务咨询、信息技术等领域提供帮扶政策等。

参考文献:

[1]Fredrich Kahrl,David Roland-Holst,,“Grow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China’s energy economy”,Energy,2009.7. p894-903.

[2]IEA,Word Energy Outlook 2030,2016..p48.

[3]“刘汉元代表:建议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6.3%以上”,http://www.xinhuanet.com/info/2020-05/26/c_139088788.htm

[4]梁琦、朱跃中、刘建国:“加强国际合作,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中国能源》2015年3期,第18页。

[5]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主编:《北京统计年鉴2019》,第141页。

[6]闫世刚,《低碳经济下北京市新能源发展模式、战略与国际合作机制研究》,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81页。

作者简介:

张姣,女,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Victoryjiao369@163.com。

此文章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四个中心’背景下北京市新能源国际合作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9B5812)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