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慧
时值夏季,树木正处于最为绿意盎然的状态中。而拥有着长江入海前重要风景线的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正在展现着它的高“颜值”。人们说,太仓港边,一年比一年美丽。随着太仓港区积极开展环境整治、改造提升工程,一幅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老树“安家”背后的生态情怀
不久之前,一棵有着50多年树龄的杜仲树,从太仓独居老人的家中“搬出”,正式“乔迁”至七浦塘生态公园,成为沿江生态走廊绿色景观中的一员。季节由春入夏,这棵杜仲树也更加茂盛,而同样生机勃勃的,是太仓港区内的“长江绿廊”。
这段“三横三纵”沿江生态走廊,是太仓港区重点规划打造的绿色风景。这些充满生命力的植物,既优化了长江边的生态环境,为港区人留下了家乡的记忆,更为长江大保护出了一份力。
坐拥全球排名前列的集装箱港口,太仓港区在实现增量崛起的同时,也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港区将“共抓长江大保护”落地落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走深走实,持续完善“一核一廊二园三横三纵”生态系统。港区人的目标,是把长江太仓港区段建成一条绿色生态带、转型发展带、人文景观带。
为此,太仓港区近年来先后投资了10亿元建设沿江绿廊和生态湿地,2019年新增沿长江15公里岸线造林2000亩,新增生态湿地3500亩。这条“三横三纵"的 60公里生态廊道正在全面推进建设中。未来,这里将实现防护景观、湿地景观、季相景观有机融合,着力打造长江口最美生态湿地。
三大修复工程里的绿色“颜值”
打造中的太仓沿江生态湿地已初具规模。它占地面积4800亩,由七浦塘生态修复工程、七丫口生态湿地、郑和公园三部分组成,也逐渐成为港区人最为熟悉的休闲地、“自拍”地。
其中七浦塘生态修复工程是太仓港区的生态绿廊与中央绿轴。工程充分利用自然地貌,完整保留了原有的河堤、水杉林、湿地水系等生态基质。港区将在这里构建一条低碳持续的生态绿廊,一个群落稳定,生态链平衡的生态系统。城区与户外空间更能够达到互融。
长江主江堤内侧的七丫口生态湿地工程所在处,新种下的各类树木已经成林。七丫口生态湿地工程东临长江、西至滨江大道、北含七浦塘、南接郑和公园,占地面积1500亩。工程东侧正在布置沿江生态防护绿地,构建100米生态廊道,优化江堤植物,梳理现状水系,连通随塘河,形成“水上森林”;西侧增厚滨江大道生态防护林,形成“生态廊道”;南侧入口以水生植物、成片花海為主,自然形成为“湿生花海”;北侧依托原有大面积鱼塘连通形成中心湖景;中部以400亩农作物构成“金色田园”,同时梳理沟通基地内原有3公里沟壑水系,使其与场地相互穿插渗透形成场地的大动脉,形成“湿荡”景观。今后,七丫口生态湿地将作为太仓长江岸线的一道生态屏障,同时也是太仓市民日常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作为太仓港区标志性风景的郑和公园,则是一个多元一体化的新型滨江主题公园,以郑和文化展示、观光游赏、美食休闲、康体度假、科普娱乐为主要功能定位。郑和宝船、郑和纪念馆、大型音乐喷泉、大型临水看台景观、异域风情区、人造山脉……11个项目再现了古时“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景象。目前正在实施的扩园提档工程包含了新建西侧梅园及东侧林带绿地、更新郑和纪念馆、完善提档山体及园内生态绿化景观、优化水环境等。
产业结构优化中的高雅“气质”
有生态水系、有养眼绿地,更有鸟语花香……港区内,七丫口生态湿地已经基本成形。而两年多前,这段2.3公里的岸线在原来的港口规划里还是远期的集装箱岸线,其中陆域的一部分,也都是港口用地。
变更土地使用性质,需要层层报批审核,但在七丫口项目上,从交通运输部到省市各级规划建设部门,都达成了高度一致: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为给长江保护做出更大贡献,太仓港区又制定了入江河流、沿江排放口、企业废气、散乱污企业、村庄环境等五大专项整治行动,全力做好全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打好修复攻坚战,筑牢沿江生态屏障。
9.2平方公里的化工园区成为了太仓港区沿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点。港区通过实施“一园一策”“一企一策”,全面推进化工产业整治提升,引进了一批智能型、高端型、环境友好型项目,加快“腾笼换鸟”。
保护长江母亲河、修复生态环境,太仓港区义不容辞;打造太仓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太仓港区更是重任在身。夏季的港区,有着最美岸线的“颜值”,更有着产业结构优化、质效并举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