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量娱乐真人秀节目占据大部分荧屏时,《朗读者》脱颖而出走入了观众视野,掀起了文化热潮,成為一个“清流”综艺。本文以《朗读者》和《朗读者》第二季为代表,运用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等理论论述节目的成功之处,同时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未来此类文化节目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希望能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接受美学;《朗读者》;发展方向
一、《朗读者》节目概况
2017年播出的《朗读者》和2018年播出的《朗读者》第二季,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节目由董卿担当制作人兼主持人,每期节目会请到各个行业的几位嘉宾,主持人董卿会对嘉宾做一个简短采访,引导嘉宾讲述自身经历和故事,然后进行文本朗读,正如董卿在节目采访中自己所说,“朗读者就是‘朗读’和‘者’,其中的‘者’就是朗读人本身,”节目关注朗读人的情感,不再局限于表达文本作者的情感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更加注重二度创作,注重挖掘朗读人本身的情感和经历,将这种独特的情感融入到文本朗读中,更能打动受众。
《朗读者》荣获第2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季播电视节目唯一大奖,成为了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综艺节目,所以《朗读者》和《朗读者》第二季的节目设置、嘉宾选择、文本内容和现场布置等方面都具有接受美学的特点,它不仅传播了经典文化的精粹,还为观众带来了审美体验。
二、接受美学相关理论阐释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美学思潮。联邦德国的文学史专家、文学美学家H.R.尧斯和W.伊瑟尔提出,美学研究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进行解释的方法,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要求把文学史从实证主义的死胡同中引起来,把审美经验放在历史社会的条件下去考察。[1]
(一)尧斯的期待视野和《朗读者》
尧斯是接受美学的首倡者,他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成为接受美学的宣言,作品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要在读者阅读中实现,而实现过程即是作品获得生命力和最后完成的过程。读者在此过程中是主动的,是推动文学创作的动力;文学的接受活动,不仅受作品的性质制约,也受读者制约。[2]在他的观点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期待视野。是指,受众在阅读或者观看作品之前,由于之前的阅读经验或自身体验,对文本或作品本身已经有所期待和想象。这种预先的设置和结构是由各种不同的记忆、情感、经验等融合而产生的,当阅读和观看行为发生时,其与作品的结构相撞击,并在撞击过程中 决定理解和接受的程度,并决定是否突破这种预置的心理结构,把审美活动推向新的境界。[3]
1. 受众对经典文化的期待
《朗读者》在开播之前,通过线上“两微”和线下“朗读亭”等方式进行了前期宣传工作,使受众对节目本身有了一些预判和期待。同时,《朗读者》出现在文化类节目普遍收视率较高的时期,例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都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称赞,所以受众对于经典文化的自豪和渴望,堆积成了对《朗读者》的期待。而《朗读者》和《朗读者》第二季正好满足了受众对于经典文化的期待,首先,在董卿每期节目的开卷语中,她会引用很多古典故事或者名句来引出节目的主题词,例如在《朗读者》第二季的最后一期中,节目主题词是“故乡”,董卿引用了“ 洞庭波兮木叶下”“五十年未闻乡音,听起来麻痒痒的亲切感”,在《朗读者》第二季的“路”那期中,董卿在开头引用了凯鲁亚克《在路上》中的“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等经典名句。其次,这种经典文化还体现在嘉宾朗读的文本之中,例如在《朗读者》和《朗读者》第二季中,为故乡修“天路”的斯定那珠朗读了吉狄马加的诗《火塘闪着微暗的光》,徐静蕾朗读了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李亚鹏朗读了朱自清的《背影》,王佩瑜用京剧念白的方式演绎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这些,都满足了受众对于文化的渴望。
2. 受众对朗读人的期待
《朗读者》和《朗读者》第二季都不是采用的全明星阵容,而是选择了“星素”结合,“其实一开始我们考虑的是全明星阵容。但后来发现其实明星已经被过度消费,在他们身上比较难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而在普通人身上,真的有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感动。” [4]1这是董卿接受采访时提到的,像斯琴高娃、白岩松、许渊冲这样各行各业中的名人或者明星嘉宾,会在这个舞台上讲述或展露不一样的自己,满足受众对明星私生活的窥私欲,所以这样的方式也满足了一部分受众对于明星朗读人的期待。另一方面,普通人群体的优势在于他们的故事更容易引起观众的认同。节目中选择的人都是拥有特殊故事的人,例如耶鲁大学村官秦玥飞放弃城市大好前程,毅然投入到农村建设中;脑瘫诗人余秀华因自身缺陷不能体验甜蜜的爱情,却用诗歌给予自己和别人一份浪漫;斯定那珠用十年的时间为自己的村子和外面修了一条“天路”。
这两种嘉宾群体的结合,可以最大程度上照顾到不同的受众群体,同时也能满足更多人群的期待视野,这也是《朗读者》较其他节目比较新颖和有趣的一点。
3. 受众对主持人的期待
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不仅简单的起到节目串联作用,而且能为节目增色添彩,甚至成为节目的代表和象征。首先,董卿本身的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和文字功底,对于名篇名句古代诗词都信手拈来,她身上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也在一颦一笑之间深深感染者受众。其次,在此之前,董卿主持过《中国诗词大会》,她已经成功在受众面前树立了一个优雅、知性的优秀主持人形象。再次,董卿作为《朗读者》的制作人,非常了解节目的定位和应该呈现的效果,所以她自己作为节目主持人对节目的把控也非常符合受众对于一个优秀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期待。
(二)伊瑟尔的召唤结构和《朗读者》
伊瑟尔在《本文的召唤结构》中提出了召唤结构,是指艺术作品因空白和否定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想象以再创造的方式接受。[5]在召唤结构中,“空白”是一个重要概念,所谓“空白”,就是在文本中没有写出来或明确出来的部分,它们是文本己经写出来的部分向读者暗示或提示的部分。[6]在接受美学中,作品布满了“空白点”和“不确定点”,恰恰是这种空白,给予了作品无限的可能。这种概念类似于中国画中的“留白”,例如一幅山水水墨画中,笔墨一般不会绘满整篇画纸,这样的留白给山或者水留下了无尽的空间,仿佛看不到头,受众会获得不同的观感。由此可见,空白和留白一样,给接受者留下空间去想象以得到更多的审美体验。
《朗读者》和《朗读者》第二季中,朗读人在朗读文本时,文字并不是直接出现在屏幕底部,而是在屏幕的右方出现了一个仿真书籍,并且还会跟随嘉宾的阅读速度进行翻页,伴随翻页的声音,这样的呈现形式给受众模拟了一种读书的感受,同时又把现代技术和经典文化很好的做了结合。
另外,背景音乐方面也体现了空白,我们从节目中可以看出背景音乐是贯穿始终的,无论是开篇小片儿中的音乐、主持人出场音乐、钢琴演奏音乐,还是朗读时的背景音乐、结尾的歌曲演唱,都非常贴合当下的语境,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不显得喧宾夺主,作为一档朗读类节目,恰当的背景音乐更容易打动受众的内心。
三、接受美学对文化类节目发展方向的启示
(一)坚持原创,打造优质节目
《朗读者》的成功和《朗读者》第二季观众继续增长而没有流失的很大原因,来自于原创模式的精心打磨,娱乐至死的时代,很多综艺节目利用高流量热话题去迎合观众的低俗趣味,而《朗读者》成为了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主打深度阅读,第二季更是对节目进行了改进,注重挖掘嘉宾的故事,使受众更容易深入文本内容。
(二)增加趣味性,吸引更多受众
文化类节目想要吸引更多年轻受众,需要增加节目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包括开发线上线下的各种参与方式,是受众能有更强烈的参与感,开通弹幕等功能,能够及时的接受的受众的反馈,对节目进行改进。
(三)坚守人文精神
《朗读者》是人文精神的回归,相比于其他的文化类节目,它更加注重人的感受,接受美学强调接受者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朗读者》也更加受到观众的喜爱,它打通了人与人之间相同的情感共鸣,将人文情怀推到高潮,以情感传递文化的方式,才是文化类节目的生命力所在。
注释:
[1] 百度百科解释
[2] 刘建明,王泰玄等.宣传舆论学大辞典: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03
[3] 余秋雨.观众心理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32 ;
[4] 张帆:文化综艺新风能否长刮不息[N] ,天津日报,2017-2-24(8).
[5] 百度百科解释
[6] 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70
参考文献:
[1]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 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 胡智锋,杨乘虎.电视受众审美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余秋雨.觀众心理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5] 莫林虎.电视文化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6] 张隆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现代西方文论略览[J].读书,1984,(02).
[7] 俞虹.当代社会阶层变迁与电视传播价值取向[J].现代传播,2002,(06).
[8]许厚今.接受美学对新闻学的启示[J].新闻战线,2004(07).
作者简介:
时天鸽(1996—),女,汉族,山东青岛,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研三,广播电视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