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2020-09-10 07:22:44董汝佳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爱国高校教育

摘要:爱国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更是一种真实的情感表达。爱国大多体现为民族自信、民族自豪、民族荣誉等。爱国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同时,高校大学生也是未来的国家栋梁。但近几年却出现了很多国内高校、公派留学的学生在国际网站上公然辱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方面享受国内优良的教育资源甚至国家的公派留学名额,另一方面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究竟为何产生这样的现象,同时,又该如何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培养国家认同感,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的探究及研讨。

关键词:高校;铺导员;爱国;教育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频频受到挑战的原因

(一)科技高速发展,信息更新快与多元文化对思想进行冲击

在信息爆炸化的今天,由于网络的特殊性,使得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纷纷进入大学生的视野。也正是因为网络的自发性、互动性、全球性以及大量性的特点,让文化多元和信息多元不断的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与此同时,西方的一些价值观也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快速传播。一些美剧里刻画的美好生活,一些“个人英雄主义”“自由至上主义”等等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在日益加深,但很多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很容易让未经世事的大学生产生思维混乱甚至对自身所处环境产生怀疑,削弱民族认同感,降低民族自豪感,对我国本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有所影响。

(二)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 让爱国教育无法落地

由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导致书本知识为重点,而并非是知识点背后的信息。学生对于表面的知识看似有些了解,但未能实质性“落地”。有的内容太过高端,导致学生觉得爱国与自己距离太远,产生一些无关紧要的错误想法。由于我们这一代出生于千禧年前后,正是物质十分充足、科技快速发展的年代,并没有经历过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或者挨饿受冻的穷苦时期,所以对一些知识很难产生共鸣,更甚于对当时的条件产生怀疑,降低认同感。

(三)金钱至上理念成主导 挑战主流思想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西方的一些资本主义思想浪潮跟着互联网走入了千家万户。一些人开始不再脚踏实地、谦虚谨慎,而是贪功求名,好高骛远。金钱至上,有钱则为成功。而读书,也已经成了跨越阶级的方式而非一种情感的改善或价值的升华。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传播,许多大学生开始急功近利,对学校安排的课程自行划分为“重要”和“不重要”。对于重要的学科能学则学,对一些“非重要”的课程能逃则逃,忽视学校安排此类课程背后的意义,而思政课就在此列。忽视了思政等科目的重要,就等同于忽视了人格完整性的培养。更有甚者,入党动机不纯,事事都有目的。就算在学校里一心求学的学生,也非常容易因为一些外界的流言蜚语而动摇自己的内心。

二、辅导员就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探讨给出建议及应对方法

(一)善用社交网络,让爱国教育接地气

在进行爱国教育时,应该对现在的大学生喜好进行一个简单的了解,比如流行的歌手、演员、游戏甚至网络用语等。将爱国教育用一种严肃但不失轻松的风格展现出来。利用当下流行的微博、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将爱国教育与之融合,既可以当做平时与学生沟通互动的地方,也可以作为传输思政精神的网络媒介。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让思政教育不再是“左耳进右耳出”,而是“进的了耳,入的了心”。

(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整合汇总分类 增加大学生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爱国精神则是串在其中,将历史紧紧系住的绳。在传统文化里,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也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担当;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悲愤,也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壮志。在高校中开展爱国教育,可以将诗词中的正面情绪传递给学生,使大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如举办古诗词接龙比赛、重新演绎爱国电影、爱国主题演讲等活动,增加同学民族认同感,自豪感。

(三)整合理论和实践 让爱国在心中扎根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有许许多多的爱国古诗、故事等。利用这些文字建构一个想象空间,在感性里寻找理性,在历史中找寻感情。如今,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飞快,但知国、爱国却永远不会变。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接班人们更要对国情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而很多大学生对于国情的了解却只停留于表面甚至一些概念上,要让学生们从深入的了解知晓国情,需要多层次配合,全方位联合的讲国情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切身的产生“我在哪,祖国就在哪,我便是祖国的未来”的自豪感。

可以利用假期组织一些活动,如下到乡镇基层,通过实地探究,调查研讨,鼓励学生进入基层实习,深入了解基层生活,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为国家的进步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利用互联网,了解世界各国的疫情情况,与中国进行对比,通过微党课、线上班会等形式进行探讨,让学生体会中国在这次疫情下的明智决策及制度优越性。让学生在横向比对中,发现国家的魅力,又在纵向比对中,感叹美好生活的不易。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通过理论学习,增强其对现实社会的了解,使一些抽象的名词解释,通过实践变的更加具体,让学生在日常中,将爱国精神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加强学生干部引领工作 重视学生党员队伍建设

学生干部是学生群体中的榜样,而学生党员更是优中选优。所以在学生干部或者学生党员的选拔上,要着重注意他们在同学之间的影响,不能仅听其个人之辞,更要跟其他学生多沟通,用一种轻松、非正式的方式对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察。例如生活中是否有当老师面一套、当同学面一套的情况;与同学关系是否融洽和谐;在处理工作时能否保证课业的学习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量,选出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作为学生干部或按流程发展为学生党员。对进入党员队伍的学生严格把关,对其入党动机、思想品质、品格素养等进行严格考察,打造一支政治素养过硬、品德素养深厚的学生党员队伍。

(五)把握毕业生的思政教育 把好其“走入社会”的第一班岗

毕业生的实习期,是他们走入社会前的一次重要“试水”,也是从象牙塔过渡到社会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首先课业压力较少,业余时间较多,实习期也很容易受到一些社会的负面影响,恰恰这一时间段也是大学四年最容易忽略思政教育的一段时间。在毕业生实习期这段时间,辅导员不仅要增大沟通频率,及时掌握毕业生的心理动态,并在就业创业班会等方式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保证思政教育的连贯性。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聚沙成塔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结束。最好的方式就是將思政教育融入生活,融入日常,用贴心的方法走入学生的心中。

作者简介:

董汝佳(1996—),女,汉族,籍贯河北青县,研究生二年级。课程与教学论(美术教育)温州大学 325000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

猜你喜欢
爱国高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公民与法治(2022年5期)2022-07-29 00:48:08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爱国学·晒佳作
中国漫画(2017年10期)2018-01-25 20:06:46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青年歌声(2017年9期)2017-03-15 03:33:18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