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崇凌 王自力 周蜜
摘要: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刻转型新时期,基层政府承担着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的安全治理重担,传统的回应式安全治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安全需求,探索、构建具有前瞻性安全治理特点的基层政府治理模式势在必行。构建以安全责任落实为基础、队伍培养为关键、风险防控为核心、信息技术为支撑、法治制度为保障的前瞻性安全治理模式,精准防范安全风险,是新时期基层安全治理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基层政府;前瞻性;安全治理
一、引言
中国在传统式的工业文明向之后工业网络时代、智慧社会及绿色生态文明转型时期的具体表现愈加繁杂,区域间经济社会转型、全面深化改革、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的多重形势融合影响,使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进入了全新时期。反映到安全生产领域,发展风险加大,不确定因素增多,人民需求提升,投入相对减少,沉淀性和新生性安全风险叠加并存,日益繁多且复杂的社会化安全事务,对政府安全治理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基层政府在社会治理阵地最前沿,直接面对着纷繁负责的社会安全治理任务,面对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的安全治理任务,稍有懈怠就会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滞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二、前瞻性安全治理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1、传统基层政府安全治理模式的不适应性
面对转型期剧烈的社会化安全风险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传统式的农村基层政府部门治理能力及伎俩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传统政府部门“纯问题先导”的观念滞后,传统安全治理是回应性治理,喜欢“治疗”问题,而是对非“防治”问题,被动回应性治理形式呈现出难题解决的局限性,对于经验性治理形式存有严重的途径依赖,缺少主动回应及超前性解决问题的视线及能力,导致治理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治理成本提高,其观念已经严重的落后于现代社会发展。
2、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国家治理建设的客观需要
政府部门正处在向服务型政府部门的转型期,应该促成服务型政府部门转变目的,必须提高安全治理能力与治理指标体系现代化。疫情影響下,全球经济形势的巨变,内循环经济比重的增加,会直接刺激基层政府服务能力提升、营商环境优化要求,对安全治理工作的质量要求会愈来愈高。
(二)可行性
1、政策性支撑
国家提出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改革为街道探索实践前瞻性安全治理工作指明政策性方向。
2、技术性支撑
5G通讯技术、互联网+、智能化、云计算及对物联网等等新兴科学技术发展为超前性安全治理精准施策方面所需的大数据计算机技术、信息内容高速传输技术等等提供技术支撑。
三、前瞻性安全治理的实现路径
(一)以明确落实安全治理责任为基础
在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下,安全治理责任不清、边界不明,政府监管责任与企业主体管理责任边界模糊,履职行为不具体、事故追责导向不清晰,是政府安全治理工作突出问题。要实现前瞻性安全治理,政府主动担当、引导治理模式的创新改革,调动公众的积极性,厘清责任边界,制订清晰、明确的政府安全治理责任清单、履职行为清单,配套具体的程序控制文件,作为事故追责的重要参考依据,为前瞻性安全治理奠定基础。
(二)以前瞻性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
前瞻性安全治理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是政府行政工作人员。依照哈蒙的公共行政行动方法论的观点,政府部门行政人员应当具有前瞻能力、反思质量、主动创新的精神,持续学习及科学合理行动的能力,能够依据社会实际,改良工作治理形式,适应社会发展变动。前瞻性安全治理需要改革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安全需求的治理模式,也需要转变安全治理人员的事后响应性思维模式、强化安全治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尤其是要具备前瞻性意识和核心能力。基层政府的社会安全治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是政府社会安全治理能力的最直接体现,工作效果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和合法性。
(三)以常态化安全风险防控为核心
前瞻性安全治理的专业思想核心是安全领域的风险防控。传统安全治理中对安全领域的工作更多倾向于治理隐患、事后应急处置和救援,体现在外的特征是“预防与应急并重”,但本质上是“就问题解决问题”的滞后性治理模式,无法预先性发现风险的发展规律,没有将风险管理的精神完全体现在社会安全治理领域。实现政府安全风险治理的常态化,把风险治理作为政府安全治理的重点,将经营风险治理放到隐患治理的上面,构建主动展开经营风险辨别、评估、处理、反馈及更新的动态循环监管管理体制制订具有可操作、可实施、可预见的完备的政府安全风险治理措施和预案,并不断评估、更新执行预案和应对策略,促成安全经营风险治理关口前移,提高政府部门安全治理的主动性及超前性,以最小的治理成本赚取最大的社会效益,保护社会谐和稳定。
(四)以科技化信息系统平台为支撑
当下公众对于社会安全治理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对公共安全、安全信息方面的诉求越来越多,政府安全治理工作中必须采取高效的手段获取民众的需求、予以及时响应,保证政府的公信力和合法性;同时解析公共安全需求、问题,寻找安全治理领域风险控制关键,采取风险应对策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前瞻性安全治理。治理工作需要高效的信息平台支撑,以获取、筛选、统计分析、挖掘信息,同时可以令民众了解到问题处理的程序、进展、效果,实现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以大数据技术设备为代表的互联网+、智能化、云计算及对物联网等等新兴科学技术发展,可以快速广泛的收集社会安全领域的海量数据,进行数据“共享、管理、决策、创新”,跨越时空、地域、时间限制,运用各类智能云应用平台支撑,通过线上、线下、政府、民众的互动联动,精准科学地预见安全风险变化趋势,及时进行需求响应、前瞻性预测和制订政策方案,对风险进行源头控制,深刻地改变政府安全治理思维和模式。
(五)以健全法治制度为保障
前瞻性安全治理的政府部门必然是一个法制政府部门,是一个有限政府部门,那是前瞻性安全治理的目的所在。安全主体法律责任在法律责任方而是不能永远是政府部门。超前性安全治理工作必须以法制要求当作立足点。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制定《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为政府部门安全治理提供了一定的法制界线根据,也提出了部分前瞻性安全治理的要求。鉴于前瞻性安全治理的创新性,现行法治制度无法提供全面、翔实的限权依据,故在前瞻性安全治理探索实践过程中,既要在现有的法治框架下加强实践行为的法治化约束引导,也要推动针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形态的法治制度建设。健全的法治制度是政府前瞻性安全治理工作规范化、合理化的保障。
四、结语
我国正处于“前所有为的大变革”时期,面临的世情、国情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性被动回应的安全治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公众的安全需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亟需进行政府安全治理模式的改革。前瞻性安全治理模式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充分调动民众参与安全治理的主动性,前瞻性预判社会安全风险发展区域,采取有效策略应对风险,主动回应社会公众总需求,从而提高了政府安全治理效率,减少安全治理成本。前瞻性安全治理更好地体现了民众需求和公共利益实现的价值导向,是基于公平、高效、法治理念基础的现代政府安全治理模式,是传统回应性安全治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是新社会发展阶段政府实现安全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