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本协同育人初探

2020-09-10 13:16李小龙
内燃机与配件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

李小龙

摘要:高本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本文以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职业资格三个方面分析了高职和本科的差异,提出了高本协同育人的三个建议。

关键词:高本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分层培养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部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好了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搭建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量化目标。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纷纷进行了各种形式的高本协同育人的研究和实践。目前,较多省市的高本联合培养仍然以专升本的形式。笔者通过调研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以及对口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对高本协同育人进行了探索。

1  高职与本科的差异

1.1 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装备制造企业,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护和修理,车间生产管理和技术更新改造,机电一体化设备的销售和研发等工作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科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養目标是:培养掌握机械工程和电子工程的基础理论和技能,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内产品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岗位主要定位于设备装调、操作运行、维修维护、技术改造、生产管理等;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则定位在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岗位主要定位于产品设计、开发研究、生产管理等。

1.2 课程体系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异。

1.2.1 主干课程

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有机械工程图绘制、计算机辅助工程图绘制、机械零件精度标识与检测、机械传动装置设计、数控机床操作、电工和电子电路的分析与应用、电机拆装与修理、机床电气线路的装调与维修、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可编程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自动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单片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等。本科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有机械制图与CAD、机械零件、机械原理、CAD/CAM软件应用、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造技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电传动与控制、液压与气压传动、电工电子技术、数控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等。

从主干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高职偏重于从事设备装调岗位的安装调试能力和操作维修能力的培养,本科偏重于从事设计岗位的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掌握。这些与高职和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另外,高职没有开设机械工程材料、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专业基础课,说明目前高职院校存在“忽视基础,只重技能”的情况,这导致高职生在工作岗位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对以后的提升和发展有较大的限制。

1.2.2 实践课程

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实践课程有机械零件测绘、万用表的装配与校准、开关电源的安装与调试、机械零件手工制作、机械零件普通加工、可编程控制器综合运用、维修电工实训及鉴定、数控实训及鉴定、自动生产线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本科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课程的有机械制图测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电工电子实训、金工实习、机电传动与控制课程设计、机床维修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从实践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高职实践课程较多,体现了技能训练的重要性;本科实践课程相对少一点,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总体来说,高职和本科在实践课程方面存在较大的重合度。

1.3 职业资格

高职院校多数要求在校期间要取得与专业相关的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分为必考和选考)。主要必考证书有维修电工(四级)、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四级)、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四级)其中之一,部分高职院校要求取得高级(三级)证书。本科院校较少对毕业生有考证要求,部分院校要求取得高级(三级)或技师(二级)证书。

2  高本协同育人的建议

2.1 分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企业的需求以及企业的行业分布、岗位群分布和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分布,兼顾重合目标岗位的层级,按照分层定位的原则,来设定高职和本科不同学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依靠目标岗位层级来确定高职和本科不同学段的核心职业能力分级,特别是在机械设计能力、生产管理能力、研发能力等具有重合度的能力培养方面,可以采用分级教学的方式来实现分级能力的培养。

2.2 建立高本衔接课程体系

2.2.1 符合培养要求

根据高职本科协同育人的精神,高职学段注意加强机械设计基础知识,通过开设与实训考证的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考取机电一体化高级工程师证。升入本科后着重培养机械设计和创新能力,并考取技师证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阶段应当构建机电设备装调、操作与维修为主的课程体系,进入本科以后,结合机械设计综合能力,保证高本衔接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2.2 合理设置课程

课程的设置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机电专业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如何合理的设置课程成为协同育人的关键。同时,工业与信息化部制定的机电一体化工程师的标准也是设置课程的依据。

2.2.3 制定课程架构

根据高本分层培养、协同育人的目标,制定高职和本科统一的课程架构,避免重复教学。在制定课程架构的过程中,着重注意高职侧重于设备的装调和维修,而本科侧重于产品的设计、应用和开发。同时要兼顾考虑较多高职学生毕业不继续升学的情况。对于一些有重合度的主干课程,比如说机电传动与控制课程(高职课程为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装调与检修),高职阶段重点掌握电气线路的安装、调试、故障分析和处理,本科阶段重点掌握电气线路的设计和开发。又如可编程序控制器课程,高职阶段重点掌握PLC线路的连接、程序的输入和调试,本科阶段重点掌握PLC程序的设计、故障分析以及通信网络及构成。

2.3 构建课程衔接标准

高职和本科对接的学校制定互认的人才培养方案后,分工合作,为课程衔接畅通渠道。课程教学内容要有对应有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学时分配、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条件、教学评价等。课程及实践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结合职业资格证,将考证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实现课证融通。

3  结束语

高职和本科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涉及诸多因素,建立科学的协同育人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通过高本协同育人的三个建议,为机电专业和相近专业高本衔接过程提供了参考和理论依据,为职业教育高本衔接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智芸,廖伟强.关于机电专业中高本课程有效衔接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8(19):190-191.

[2]孔祥银,王琰.高职与应用本科会计专业“3+2”联合培养有效性研究[J].科导教刊,2019(17):97-98.

[3]张链.中高本硕系统化人才培养研究-以能源类专业为例[J].中国轻工教育,2017(4):58-64.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应用型本科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多元教学模式在环境工程课程体系的应用
1+x证书下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探析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数字化融入飞行器制造技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基于马斯洛动机理论的高职软件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