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娜 曲媛媛 王洋 韩静 王炎 杨亚坤
【摘要】目的:探讨分段式健康教育在微移植治疗难治性复发性淋巴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7~2018年收治的30例难治性复发性淋巴瘤需进行微移植治疗的患者,分别在微移植前、微移植中及微移植后三个阶段进行健康教育。结果:30例患者均顺利的度过微移植期,治疗周期短,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少,造血功能恢复快,效果理想。结论:在微移植治疗难治性复发性淋巴瘤中进行分段式健康教育对促进疾病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显著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及自我护理能力。
【关键词】分段式健康教育,微移植,难治性复发性淋巴瘤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2-0-02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医院病房为教育基地,住院病人及家属为教育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使病人了解增进健康知识,改变病人的健康行为或问题,使病人的行为向有利于康复的方面发展的教育活动[1]。“微移植”是艾辉胜教授于2011年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的移植、化疗、免疫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治疗模式,是在化疗基础上,联合输注健康供者外周造血干细胞治疗急性白血病及相关恶性肿瘤的治疗新策略[2]。难治性复发性淋巴瘤再次治疗的缓解率低、病程长、病死率高。为进一步提高微移植的治疗效果,我科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对30例微移植治疗难治性复发性淋巴瘤患者实施分段式健康教育,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收治30例难治性复发性淋巴瘤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中位年龄30岁(21~69岁)。其中套细胞淋巴瘤3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9例,伯基特氏淋巴瘤3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6例,混合细胞型霍奇金淋巴瘤9例。按照淋巴瘤国际预后评分,高危患者14例,中高危患者16例。
1.2分段式健康教育的方法 详细评估患者的既往病史、现病史,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家庭、社会、文化程度、性格特点及心理特征,采用:(1)书面文字教育:将健康教育资料打印成卡片和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发放到病人及家属手中传看;(2)口头讲解和示范教育:由高年资护士进行讲解,采用“一对一”形式、分阶段向患者讲解,对应该掌握的自我护理知识由护士进行示范指导,让患者参与,有助于增强自信心;(3)实例榜样教育:利用已出院病人向患者講解说教;(4)电话、微信随访形式:对出院患者进行健康状况的随访,并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对患者进行宣教;(5)随机性教育:针对不同个体出现不同的健康教育问题及心理状态给予不同指导。
2 分段式健康教育的内容
2.1微移植前健康教育 (1)患者的健康教育:主动向患者介绍与其相关的医护人员、科室的环境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向患者及家属详细告知微移植治疗难治性复发性淋巴瘤的基本治疗过程、用药不良反应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使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详细的介绍微移植治疗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并适当介绍和本病相关的成功病例,使其和家属有信心战胜疾病。(2)供者的健康教育:①采集前做好供者的心理护理,打消其担心影响健康的顾虑,告知其注意事项,使其更好的配合采集工作。②采集前对供者进行饮食指导、注意多休息,并预防感染和外伤。③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时有不适(骨关节胀痛、腰酸、等)是正常现象,采集后症状会消失。④采集外周血干细胞时一般穿刺肢体较大血管,常选用肘正中静脉,故在采集前要保护好肘正中的静脉,避免在此抽血输液等。⑤采集时指导供者采取舒适体位,注意保暖,密切观察询问有无肢体麻木、抽搐等低血钙症状,并及时汇报、采取措施;采集后指导供者卧床休息,进食营养丰富的食物,血小板低下时给予输注止血药物预防出血,并口服叶酸和钙片1~4周,以促进血象和体力的恢复。定期复查血常规、直至恢复正常。经上述健康教育及护理,所有供者均能按要求顺利完成采集。(3)入住层流病房的健康教育:层流病房为百级无菌隔离病房,为患者提供全环境保护,但由于患者对病房环境的陌生感,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护士应主动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带其实地参观层流病房,讲解全环境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介绍层流病房的结构及护理团队、层流病房环境、设施、布局,使患者能够减少心理抵触,增进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2.2微移植治疗中的健康教育 (1)化疗阶段的健康教育:化疗阶段由于患者接受大剂量的化疗,常出现各种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我们应告知患者这些症状都是化疗后的正常反应,等过段时间就会消失,要及时与患者做好沟通舒缓情绪。加强基础护理,鼓励患者进食,必要时协助患者进食,做好晨晚间护理。鼓励患者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可以通过听音乐、看书、朋友聊天等分散注意力,从而减轻不良反应和心里压力。(2)造血干细胞输注的健康教育:①首先回输前护士应该详细的向患者介绍整个回输的过程,告诉患者输注干细胞就和普通的输血一样,以缓解其紧张情绪;告知患者回输前会使用抗过敏的药物,一般只会感到喉咙发痒,无其他特殊的不适。②输注过程中护士会全程陪伴在患者身边,指导患者放松情绪,给予心电监护,持续低流量吸氧,输注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及血压的变化并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观察其有无过敏、溶血等不良反应。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置。③输注完毕后告知患者可能会出现尿色变深、皮疹、发热等情况,让其不必紧张,及时的通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经上述健康教育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的输注,有1例输注后出现发热反应,给予对症处理后体温恢复正常。(3)微移植中相关并发症的健康教育:微移植中相关合并症主要与化疗直接相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骨髓抑制,其他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脱发,口腔炎,肝脏、肾脏毒性,等。针对这些出现的相关并发症,我们给予如下教育指导:①指导病人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饭后、睡前均需用呋喃西林溶液、碳酸氢钠+氯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维生素B12交替漱口预防口腔溃疡;输注甲氨蝶呤后给予亚叶酸钙加氯化钠漱口,含漱液含漱3~5分钟。每日用碘甘油涂抹鼻腔,金霉素滴眼。大、小便后要清洗会阴和肛周,每日用高锰酸钾溶液坐浴。②消毒隔离:每日用紫外线灯照射2/日,房间内物品用含氯消毒液擦拭,饭菜用微波炉消毒。③防止交叉感染,每天禁止探视。④预防出血:告知患者勿进热、刺激性、尖硬带刺的食物,避免情绪激动,避免骤起骤坐,蹲位过久要缓慢扶起,勤剪指甲,勿挖耳、擤鼻,剔牙等。检查皮肤、粘膜、齿龈、口腔等部位有无出血,有无血尿、便等,如果发现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经上述教育,患者在骨髓抑制期间均未发生感染和出血,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恢复大于0.5x109/L、血小板计数大于60x109/L的中位时间为分别为9天(8~13天)、14天(11~21)。
2.3微移植后的健康指导 微移植后患者免疫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仍需医护人员、患者家属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照顾。指导患者和家属定期复查,做好自我护理,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消毒,少吃多餐,饮食多样化,进食高蛋白、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少去公共场所,外出时戴口罩,注意保暖;衣物定时清洗、晾晒;注意休息,适当活动,以不感疲劳为宜。护士根据病人情况给予电话随访,可以采用微信和QQ等方式进行咨询及教育,并详细记录教育内容并根据病情做出及时调整。
2.4统计学处理 患者受教育前后的数据采用独立组间的t检验。
3 结果
通过对患者微移植前、中、后分段式健康教育,使患者在心理上、对疾病的认识上、自我护理能力等各方面均较受教育前有显著改善,30例均顺利的度过微移植期,治疗周期短,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少,造血功能恢复快,效果理想,结果见表1。
4 小结
分段式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通过分段式健康教育可使患者由浅至深的学习健康知识,既针对每个时段的主要护理问题,又有对前一时段健康教育效果的检验和巩固,从而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4]。难治性、复发淋巴瘤患者,常規治疗不能取得满意效果,仍有20%~30%患者不能达到完全缓解[5]。化疗联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输注的“微移植”方案虽然耐受性好,安全性高,但仍然有很多患者由于疾病的迁延不愈及对疾病知识的了解不足等原因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念。通过对患者微移植前、中、后分段式健康教育,能够使患者了解并掌握疾病和自我护理的相关知识,让其逐步消化理解,降低患者焦虑情绪,提高了患者在治疗中的配合度,帮助病人顺利的完成了微移植治疗,增强了治疗效果;同时分段式健康教育还增加了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接触时间,增进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对科室的满意度,使健康教育发挥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玲子, 陈游英主编. 现代护理学[M]. 上海: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2, 21
[2] Guo M, Hu KX, Yu CL, etal. Infusion of HLA-mismatched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improves the outcome of chemotherapy for acute myeloid leukemia in elderly patients. Blood. 2011, 117(3): 936-941.
[3] 吴云.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健康教育[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7, 10(5): 534-535
[4] 赵林红, 黄凤萍. 肺切除患者呼吸道管理的分段式健康教育[J]. 中国实用护理学杂志, 2006, 22(11): 52-52.
[5] Slomski A.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175 years of advancing biomedical knowledg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1, 305(21): 2158-2161.
通信作者:杨亚坤,E-mail:yangyaku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