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妙春 孙小莉 张玲莉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老年急诊危重症抢救中引进标准化急救护理对其危险事件发生率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7.01~2019.11为研究时间,以此时间段本科室接诊的急诊危重症患者,统计84例,按双盲法进行组别的划分,可将其划分为对照组(n=42)和研究组(n=42),接受常规化急救护理者纳入对照组,行标准化急救护理者纳入研究组,对比差异性护理下两组效果。结果:研究组抢救、住院时间相比于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研究组危险事件率较对照组降低幅度更为显著P<0.05;在满意度指标上,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急诊危重症抢救中引进标准化急救护理可获理想效果,不仅降低危险事件风险,且显著缩短抢救时间,应用可操作性强,具广阔临床推广及运用价值。
【关键词】老年患者;急诊危重症;标准化急救护理;危险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2-0-02
急诊科是救治急危重患者的主要机构,接诊患者大多病情严重、复杂,且死亡率较高,一旦急救中出现不慎亦或是偏差,极易累及患者生命,进而导致临床诊治效率低下,为急诊科带来许多新的挑战,而想要改善这一局面,确保患者生命健康,则需在急救中争分夺秒[1]。以往常规急救护理缺乏目的性及个性化,急救总体质量欠佳,随近年医学发展,标准化急救护理出现在人们眼前,其以标准、规范、科学的姿态成为当下急危重患者的关键护理措施,有助于提升急救效率,为患者赢取更多的存活时间[2]。为此,為深入研究该护理模式于急诊外危重症患者的具体效果,本科室对2017.01~2019.11接诊的急危重患者(84例)开展研究,以常规化、标准化急救护理分组,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7.01~2019.11为研究时间,以此时间段本科室接诊的急诊危重症患者,统计84例。纳入标准:符合临床对急危重症的判别标准;年龄≥60岁;签署知情书。排除标准:临床资料缺失者;并发血液疾病;非自愿参与研究。双盲法进行组别的划分,可将其划分为对照组(n=42)和研究组(n=42),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人数18例;年龄最大、最小82岁、61岁,均龄(72.02±5.47)岁;16例心血管疾病,14例呼吸系统疾病、12例脑血管疾病;研究组男性27例,女性人数15例;年龄最大、最小80岁、63岁,均龄(71.02±5.22)岁;17例心血管疾病,14例呼吸系统疾病、11例脑血管疾病。两组组间资料行SPSS20.0软件分析,若有P>0.05,则具比较性。
1.2方法 常规化急救护理:开通静脉通道,予患者吸氧、止血及固定等急救处理,检查生命指征,并将结果上报于临床医生实施下一步救治。
标准化急救护理:①接收到急救信号后,护理人员应迅速开展急救事前准备工作,如急救药物准备、器械准备等。待急救车抵达急救室后,明确急救人员职责,一名负责监测生命指征及气道护理干预,且指导其他人员做好相应的工作;间隔5~10min报告一次生命指征,对患者意识展开观察;一名护理人员重点把控患者静脉通路的建立,负责用药、胃肠减压及导尿等急救工作,同时帮助医生收集心电图、血样本;一名护理人员专门对心电监护、护理文书及手腕带标识等工作实施落实,且与运送中心及相关科室获得联系,做好家属解释工作。如若患者有显著创伤,应采取止血、消毒等护理措施,密切关注其体征变化,特殊情况可将其转至ICU实施后期治疗。②急救过程中,对患者具体病情变化实施记录,将此视为依据进行病情的全面评估,保证急救有序进行,提升急救效率、质量。同时建立急救小组,对组员开展定期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使其掌握急救要点,减少急救所耗时间。另外,在急救时需第一时间开通静脉通路,结合患者具体病况,对其药物剂量、输液速度实施调整。③抵达急救室后,短时间内落实相关的急救工作,保证患者病情第一时间得到控制。
1.3观察指标 ①住院及抢救时间。②满意度。参考急诊科室自制表格对两组满意度展开调查,分为很满意、一般满意与不满意三项指标,满分100分,分值范围85~100分、65~85分、低于65分。③危险事件发生率及抢救成功率。抢救成功标准;一系列急救后,患者体征稳定,意识清晰,可稳定、安全转送至其他科室实施下一步诊治;失败:一系列急救后,患者体征仍波动较大,意识模糊[3]。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资料借助SPSS20.0的统计学软件展开处理,其中研究中牵涉的计量资料(住院及抢救时间)用t验证、平方差说明,计数资料(危险事件发生率等)选用卡方检验,%表示,统计数据以SPSS20.0分析,研究所得结果用P值说明。
2 结果
2.1住院及抢救时间 统计数据可得,研究组经标准化急救干预后住院及抢救时间相较于对照组具显著缩短优势,于统计学有意义P<0.05,详情见下表。
2.2满意度 结果显示,研究组很满意22例、一般满意19例、不满意1例,总满意达97.62%;对照组很满意19例、一般满意16例、不满意7例,总满意达83.33%,相比之下,研究组满意度更为优异,具统计学差异P<0.05(χ2=4.974)
2.3危险事件发生率及抢救成功率 临床统计数据得出,研究组危险事件发生率2.38%(1/42)及抢救成功率95.24%(40/42)相对于对照组14.29%(6/42)、78.57%(33/42)而言具显著优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3.896、5.126)
3 讨论
急诊危重症好发于老年人,病情相对复杂、严重,且与诸多基础性疾病并存,多种脏器衰竭,诊治风险极大,因此必须对其急救护理干预予以高度重视。随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步增强,其以及医学领域对急诊危重症患者急救护理问题愈加关注,不断尝试着改进与创新急诊护理方案,从而提升急救效率,保障患者生命健康。标准化急救护理属新型急救模式,是现代化医学进步的直接体现,为深入探索其于老年急危重症急救中的运用成效,本科室抽取84例患者实施研究,并将其按常规化、标准化护理分组,旨在验证标准化急救护理效果。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急救、住院时间及满意度相较于对照组明显较优P<0.05;研究组危险事件率及抢救成功率与对照组比具显著优势P<0.05,提示标准化急救护理效果可
觀[4]。分析原因。标准化急救护理属规范化、程序化急救护理模式,其可强化各环节护理效果,不仅重视常规院内急救护理,更偏重于院前救治。老年患者机能均有所退化,其并发多种基础性病症,因此对高效、可靠的急救需求更为强烈,稍有不慎就会累及患者生命。立足于评估层面,为患者创建程序化、科学化的急救护理是确保急救效果的关键手段。此次研究中,标准化急救护理对患者病情实施有效评估后开展急救,为患者赢取更多的救治时间,奠定急救基础。借助分工明确、快速分诊将各科室优势发挥至极致,加强各科室联动,减少急救时间;急救过程中经标准化转运保证患者生命,开通绿色通道为急性发作患者营造急救支持服务,确保急救程序规范化、标准化[5]。另外,通过构建紧急急救小组,立足于患者病情基础上,落实急救护理,加强其安全管理效果,降低危险事件发生率,同时标准化急救护理有利于弥补既往急救护理慌乱、无序的局面,最大化提高急救成功率。
综上所述,老年急诊危重症抢救中引进标准化急救护理可获理想效果,不仅降低危险事件风险,且显著缩短抢救时间,应用可操作性强,具广阔临床推广及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小华, 蔡慧萍. 标准化急救护理在老年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 2019, 26(35): 239-241.
[2] 赵红霞. 急诊老年危重症患者护理中采用标准化急救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53): 274-275.
[3] 邵荣华, 陈晓丽, 黄琴. 标准化急救护理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评价[J]. 中外医学研究, 2019, 17(13): 82-84.
[4] 曾萍. 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9, 16(03): 156-157.
[5] 刘少银, 权秋香, 陈锦秀. 标准化急救护理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效果探究[J]. 基层医学论坛, 2018, 22(30): 4240-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