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光影 魏琳晋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承载着优秀的文化内涵,在如今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进程下,武术的发展也必须去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中国武术在传播的过程中,应该深刻挖掘武术内在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拓宽武术发展的方向,使其具有吸引力。在推动全民健身文化的今天,我们不能只着眼于马拉松、篮球等运动而忘记了中国武术,应该扩大武术的普及范围,传承和弘扬中国的本土文化。
武术经过上千年的孕育和发展,是当前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耀眼的铭星。随着时代的前进,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入,打乱了中华传统文化原有的发展节奏。近年来,武术正逐渐被物质化、功利化,未来的发展也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1 武术在现代的发展现状
1.1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
传统武术,是指外在表现风格各异,动作简朴,注重个性表达,讲究技击方法的“形似”,且蕴藏地域特色面貌的武术拳种。传统武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哲学为引导,有很深的历史积淀。
与竞技武术相比,传统武术内容丰富,特点突出,形式多样,逐步发展为具有技击、健体、医疗和观赏特色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但目前由于缺乏继承和推广,练习者越来越少,一些小拳种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竞技武术衍生于传统武术,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提出的关于竞技武术的定义是“在传统武术基础上,由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形成并发展的,以套路和散打为两大活动内容,以教练员和运动员为活动主体,依照竞赛规则,以争夺优异成绩为根本目标的中国现代竞技体育项目。”通过竞技武术这一形式,加快了中华武术的国际化进程,并为武术在全国甚至全球的交流推广奠定了基础。
1.2 健身养生武术
健身养生武术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年以来,养生健身武术都有广泛的爱好者,近几年随着国内老龄化人口比重加大,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需求越来越高,养生健身武术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不过多数人对养生健身武术还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对其作用和功效仍不了解。
1.3 学校武术
学校武术多指青少年武术培养,主要靠武术学校进行传播,目前国内的武术学校有多种类别。学校武术以青少年为媒介,对武术的传承和发扬发挥着重要意义,然而学校武术的普及度不高,发展比较迟滞,大部分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开设武术课的学校,大部分学生对武术也没有产生浓厚的兴趣。
1.4 武术的对外传播
近几年中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多,武术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推广。比如少林武僧的武术表演、海外武术文化节等活动,吸引了很多海外武术爱好者的关注。目前武术教育教学体系仍不够健全,尤其是海外多地缺乏有经验的教练、老师,这样很大程度上会阻碍中华武术在海外的推广。因此,可以通过开发更多优秀的武术教学网站,加大扶持力度,通过网络平台将武术的文化内涵、练习技巧等内容更好的传播出去。
2 现代武术的发展困境
2.1 武术概念不清晰
提到武术,大家总会联想到影视作品中的武林大师,或者某个擂台赛上的选手。实际上“武术”与“功夫”经常被人误解和混淆。武术包含很多科目,武术文化的价值观念源于中华民族,同时武术起源于中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武术蕴含了很深的文化内涵,因此国家体育委员会对“武术”的定义为: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
2.2 传统武术难以传承,缺乏社会参与度
我国的传统武术博大精深,长期以来,师徒传承是传统武术最普遍的传承方式,各类别门派的师傅对传人也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今天这种传承方式越来越被边缘化,一些拳种、武种常常陷入无人传承的尴尬境地。武术教育与传承的方式落后于社会进程的步伐,得不到广泛重视。
2.3 竞技武术舞蹈化、体操化
武术套路发展应当以“武”为首,应当遵循“武”的本质,强化攻防。竞技武术与西方竞技体操本质上区别还是很大的,武术应当注重“拳理拳法”,而不是“转体与难度系数”。同样,武术与舞蹈具有文化意义上的同源性,两者也存在着差异性。大众对武术越来越看重“颜值”,更加注重感官体验,视觉享乐。这样视觉上的审美观让大众忽视了内在修为和德行优良的重要性。久而久之,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将被淡忘。一些竞赛武术的规则制定中并未充分考虑武术的内涵及文化价值意义,使竞技武术逐渐的舞蹈化、体操化。
2.4 学校武术发展不畅
在我国,学校武术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各中小学体育课中武术课时的安排始终较少,武术专业教师师资力量普遍短缺,多数学生对篮球、体操、田径等项目的了解都要高于武术,这种情况并没得到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严重制约了学校武术的发展。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中得到良好的普及推广,才能促进未来的发展。
2.5 海外传播的可持续发展不理想
中国武术的海外传播渠道比较多,一方面借助民间的传统武术组织,对海外传播与武术人才培养发挥了巨大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多次的武术节、交流会等活动,使得中国武术在海外的受众群体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比如“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武术进一步走向世界”为宗旨的欧洲中华武术节,吸引了来自德国、波兰、奥地利、捷克等多个国家的几百名运动员参加。
然而,武术在国际推广的过程中,虽然渠道较多但可持续发展热度不高,力度不大。还存在组织不统一、个人行为不规范、划界各自为战、诋毁对手等现象。并且,一些活动组织者夸大、歪曲武术的价值,导致中国武术公信力下降,这些情况对中国武术的海外传播产生了较大的不良影响。
3 武术多元化发展的途径及思考
首先,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制定不同拳种的培训,应用到日常体育课程中。在练习中适当增加趣味性,使孩子们能融入其中。通过武术拳法的学习和武术文化内涵的灌输,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促进身心健康。
其次,目前人口老龄化加速,养生保健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养生健身武术完全能够发挥自身优势进行推广。比如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和增加老年大学的养生健身武术课程,带动大家了解武术的养生保健作用,这样既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也为老年人养生保健创造了条件。
竞技武术的发展同样需要引起重视。应当提高竞赛参赛人员的理论水平,明确攻防的含义,这样在保持竞技武术内涵的同时可以得到良性的发展。2019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办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研讨会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会中提出竞技武术要跟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武术套路发展要姓“武”,要遵循项目本质特点,强化攻防,去体操化和舞蹈化,为竞技武术入奥创造良好条件。
在海外传播中,可以增强观众的参与度,把送展示、送表演转变为送健康,帮助海外武术爱好者了解中国武术的真谛,从而让中国武术走向世界,让更多武术爱好者了解中国。
在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的强国机遇中,中国武术能够由技而入心地增强海内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瑰宝,始终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我们对中国武术既要创造性继承,也要创新性发展。
(作者单位:1.北京体育大学2.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