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古诗词教学中的“隔”

2020-09-10 10:36李秋艳
学生学习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古诗词创设素养

李秋艳

【摘要】古诗词在语文教材中占比较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入选的篇目都是被文学史和评论家津津乐道的一些经典篇目,但是因为作品所处的时代久远,其语言、思想和文化与当今的时代和现在的青少年心理隔得太远,学生读起来觉得艰涩难懂,并不感兴趣,所以古诗词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理解古诗词、更好地感受古人和作品的美,怎样设计好自己的课堂,很多语文教师都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是整体教学效果仍然有很多问题。本文希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效创新古诗词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隔;传统文化

古诗词沉淀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那些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作品,更是被精挑细选,从思想和艺术上都是经得起历史的推敲。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份历史的厚重感和神秘感,使得许多学生觉得古诗词虽然精美,但却是一个可触而不可及的东西,在心理上产生了畏惧感。让学生真正了解古诗词,明白古诗词反映的内容其实与自己的生活的相融性,消除学生畏惧的心理,打破与古诗词的“隔”,是值得高中语文教师探讨的问题,只有分析这些存在的“隔”,才能更好地有的放矢。

一、古诗词教学中产生的“隔”

(一)时代背景不同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处境,不同的文化背景,古诗词作家与学生的生活情境完全不同,身处当代的高中生很难理解作者的处境与心情,一个只有十几岁的阅历尚浅的学生又怎样去理解已经阅尽人间甘苦的作家的心情?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在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大致心境,但具体理解上就不够准确。

(二)语言环境不同

古诗词离我们年代太过久远,诗词的行文格式和现代文有很大的差别,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比如古诗词的翻译,老师在教学中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其实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果只是按照形容词去翻译,势必翻译不通。又如古诗词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往往不被学生了解,导致学生对诗歌的解读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相差甚远。在《永遇乐·京口贝古亭怀古》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等句时,学生按照字面解读为“元嘉时草草结束,封了狼居胥山,最后落荒而逃”。学生因为对用典这种手法不熟悉,并且也不知这里用的谁的典故,所以对作者的情感理解不准确,也正是这个原因,这首词的用典一直是教学的难点。

(三)师生理解不同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根据教参和自己的学识和理解教授古诗词。学生获得的知识是老师理解后形成的二次阅读。学生获得的知识不仅与原作品有“隔”,而且和教师经过加工的知识有“隔”。比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中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有的老师解读的是李清照对项羽气节的赞颂,但有的老师会认为是李清照通过赞颂项羽的气节,从而写出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愤恨。

二、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打破“隔”

(一)创设古诗词教学的课堂情境

新课标反复强调“情境化”,要设计真实语言运用情境,让学习在真实的语文生活中发生。古诗词教学比较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古诗词独有的情境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语文教学强调课前导入,其实这是为了带学生进入课本语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但不能只局限于一堂课的开头,而是要贯穿在整个课堂中。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结合古诗词特有的元素,使得课堂更为生动,充满乐趣。比如中国古诗词大部分都有音乐性,我们可以借助音乐元素辅助古诗词教学,使课堂教学更生动、形象,更有艺术品味,不失为一种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途径。

(二)创设古诗词的课堂语言情境

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是用语言进行教学,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来获得信息的,所以教师必须要注重自身的语言锤炼。古诗词意境优美,语文教师能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能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或者符合情境的语言表情来展现古诗词蕴含的意境,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和提高学生的兴趣。

在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有不少都展现了相同的主题和情怀,在教学中也可以构成相似的文本情境。可以组织学生展开群文阅读活动,鼓励学生总结其中的主题,探究其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学生通过唤起相似的学习经验进行类比,可以使学习的知识和情感得以强化。如学习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時,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比较异同。也可以将李白的诗放在一起,了解李白诗风。再如学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结合《赤壁赋》进行群文阅读,这样可以对苏轼的思想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三)创设古诗词的社会生活情境

2017年版《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学习的四大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从根本上说,要靠学生自己主动、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在不断地听说读写实践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语文素养。教师应根据阅读教学的要求,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中,设置真实或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消除与文本之间的隔膜,让其真正参与到其中,感受不同时代的作品,感受不同的人生。

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老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去创设不同的活动。比如学习完一篇诗词尤其是充满意蕴的诗词作品后,在课后开展化诗为文的活动。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力,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或改编成故事。这种借助写作的方法和作者形成共鸣,促成学生和作者、文本之间的深度对话。

综上所述,古诗词教学中存在“隔”,但语文教师在课堂设计上如果能够联系当下的实际,设计好情境,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殷倩.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浅析[J].中国教师,2014(2):40-42.

[2]赵晓君.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方式的探讨[J].东西南北:教育,2020(8):0147-0147.

[3]《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4]《让古典诗词融入生活,例谈古诗词鉴赏》

猜你喜欢
古诗词创设素养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猜诗词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