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公平是当下社会倡导的主流意识,在这种价值观之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而且对于国家发展而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便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然要求。因此党的十九大着重强调要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给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是与此同时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工作模式,完善资助体系。本文主要从高校资助工作现状入手,通过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模式创新意义的探讨,找到更为有效的资助工作模式以及长效工作机制,以期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提供参考与依据。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0)42-0106-04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将脱贫攻坚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脱贫攻坚的浪潮。高校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立德树人,教育公平以及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主工作是其必然要求 [1]。新时代下,高校资助工作不但要给受助学生物质帮扶,同时也要开展精神和心理方面的辅导与援助,借助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高校,家庭情况较为困难的学生群体普遍存在。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在招生并轨以及收费制度改革之后,贫困学生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在此背景之下,高校贫困学生资助问题日益突出。就我国当下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而言,主要有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勤工助学、特困补助、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学生资助体系,形式较为多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进展 [2]。但不能回避的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高校教育体制当中存在的问题逐一暴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资助与功能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主体不合理
政府对于高校的投资能够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高校属于公共资源,高校当中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应当归于社会保障制度,按照这一逻辑,当下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主体不合理。首先,社会救助部门主体身份被忽视。贫困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很难维系在学校的正常生活,由于贫困学生目前经济不独立,因此并没有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其作为成年人的身份被忽略了 [3]。其次,高校自身角色错位。在我国当下高校学生经济资助政策体系当中,学校成为政府职能的延伸,负责大学生经济资助的工作,但是导致的问题就是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占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高校没有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因此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思想意识、心理以及精神方面出现问题。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意识培养不到位
由于高校没有扮演好自身角色,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方面做得不到位,因此导致贫困学生容易出现攀比的不良风气以及理所应当获得帮助的依赖心理。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的存在,导致部分贫困学生自身奋斗意识不足,对于社会和学校资助的依赖性很强,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长此以往对学生自身发展无益,同时,也会动摇其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信心和决心。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界定与认定不清晰
学术界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并没有形成明确的概念与界定标准,这就导致贫困学生资格认定的失衡。我国各大高校所处地区不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实际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别,在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按照统一的标准来界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则过于牵强,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也是不利的 [4]。另外,贫困学生资格认证是关键因素,但实际情况是学校对于学生真实的家庭情况很难做到充分了解,认定家庭经济困难与否主要依靠学生家庭情况证明,但部分基层单位对学校负责的意识比较淡薄,因此很难防范“假贫困生”的情况出现,导致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帮助。
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创新的意义
要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就必须做到经济与精神两手抓,做好学生经济资助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精神培养。这种双线资助的模式能夠有效提升资助工作的针对性与实际效果。这种模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点:首先,从经济资助方面来说,能够保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的经济开销得到保障,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物质需求,使其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其次,从精神补助方面来讲,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身出发,透过经济困难看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深层次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加强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引导,着重突出对学生精神和心理上的教育,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发挥家庭经济困难资助的真正作用与意义 [5]。
(一)资助模式创新能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样化需求
就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而言,高校的资助管理部门肩负着“育人”的重大责任。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不但要能够解决学生实际物质问题,激励学生学习,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培养勤奋、自立自强以及诚实等美好品质,真正实现“育人”的责任与目标。对于当下高校贫困学生而言,存在着多样化需求交织的情况,如果简单按照统一标准进行“一刀切”处理,那么会出现学生对资助产生依赖心理,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经济、精神两手抓,创新高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是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帮助更多学生享受教育机会,实现教育公平的实际需求。
(二)资助模式创新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的创新,是当下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需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核,其中人是科学发展观的主体,那么在教育方面也必须从“人”出发。对于高校贫困学生而言,最根本的需求并不单单是物质层面,更为重要的是未来长远的发展。基于此,高校在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时,必须要围绕“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思想进行,经济资助仅仅是基础,能帮助解决学生就学问题,而学生在心理、精神、思想以及素质方面的教育与引导,则是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未来发展的基础,需要高校重视。
(三)资助模式创新符合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
在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新时期,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教育新发展形势的实际需求。大量的实践证明,贫困学生除了经济家庭经济困难之外,在精神与心理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于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高校中存在着部分贫困学生产生严重的“等、靠、要”的依赖思维,以及诚信度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要得到有效解决,就需要增强学生解决自身困难的信心与能力,所以新时代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
三、构建经济、精神两手抓的双线资助模式
就我国当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而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资助,实现人才的培养,促进教育的公平。在这样的目标之下,不但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同时也要做好其精神帮扶,构建经济、精神两手抓的双线资助模式,完成高校育人使命。
(一)助学贷款为主,勤工助学与社会资助为辅的经济资助模式
1. 完善助学贷款机制,加大贷款力度
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经济资助,完善助学贷款机制是首要问题。从助学贷款层面来说,简化手续以及办理相关流程,对于受助大学生毕业后支援国家艰苦地区、艰难岗位以及基层工作的奖励代偿制度应当加快完善。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假贫困生”的出现,高校要建立教育、金融、民政、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机制,共同推进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此外,高校还要逐步完善个人信用档案,以此加强对于受助大学生贷款后的管理工作,对于助学贷款违规的行为进行公开。再者,高校还要改变助学贷款的模式,在生源地的金融机构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这有助于精准核实学生详细的家庭情况,同时对于银行而言,也更加方便与其他部门进行有效联系以及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能避免国家助学贷款过程中出现信息难核实、不准确、采集难度较大等难题。
2. 拓展勤工助学渠道,突出实践功能
对于当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经济资助,除了助学贷款之外还有勤工助学以及社会实践工作,但是我国大多数高校勤工助学机构以及勤工助学工作都局限于校园之内,要进行模式创新就要在这方面积极“走出去”,拓展勤工助学的渠道。高校要加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推进勤工助学的社会化,搭建知识型、智力型的勤工助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稳定的助学岗位。最主要的是高校要实现勤工助学产业化,这就能使高校的勤工助学机构拥有“造血”功能,在帮助学生的同时还能够扩大资金来源,最终反哺教育教学,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高校的双赢。
3. 加强对社会资助的吸纳与规范
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单单依靠学校与政府是不够的,还需要争取社会资助力量的支持。首先,搭建社会支持平台。针对社会各界为学生捐赠的物资与资金,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中心进行管理,同时还要负责将捐赠物资进行合理地分发。其次,要完善社会资助管理,完善社会资助管理体系。高校应有效利用社会捐助的资金和物品,以此加强资助者对学校的信任,对保持捐助的连续性有很大助益。第三,加强对资助工作的宣传。这一点需要教育相关部门与高校通过报纸、广电、新媒体等方式向社会宣传资助育人的工作与意义,对于特困生帮扶以及捐助情况应加大宣传报道的力度。
(二)构建提升家庭困难学生素质与能力的精神帮扶模式
1. 从精神角度加强励志教育
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帮扶而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使其“成才”,这是当下高校资助工作最重要的部分。要做到这一点,应从物质上、思想和心理上實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方位的帮扶与指导,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战胜物质困难的信心,对于物质困难所带来的畏难和消极情绪,需要学校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勇气,为学生终身发展做好准备。同时学校还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调查,定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座谈会与心理交流会,培养其责任意识与感恩意识,让其感受到来自集体与社会的大爱。此外,高校还应做好人文关怀工作,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所需,为其提供对应的关怀和资助,使其心理能够得以健康的发展和成长。
2. 强化素质教育
高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让贫困学生融入到集体当中,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与学习氛围当中,通过自己的实力获得别人的尊重,对于树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心大有裨益。另外,贫困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也可以将励志、积极、奋斗、乐观等良好的品质与情绪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带动整个校园的风气,尤其是勤俭节约等端正的消费理念,对于大学生抵御不良思潮侵袭有着很大的作用。此外,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通过接触社会,了解实际的社会工作与生活,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从而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比经济帮扶更重要的是获得自身发展的能力。贫困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与活动当中,可以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发展能力,自立自强,为以后顺利就业走向社会做好铺垫。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国家发展而言,实现教育公平是必然需求,要做到教育公平那么就必须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从国家角度而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这关乎国家人才培养与未来发展,同时也是小康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从家庭角度出发,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而言,学生的成长、成才关乎全家幸福。因此高校不但要做好经济资助,同时也要做到精神关怀,将学生培养成健康、阳光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伍洁. 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创新模式研究[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06):124-125.
[2] 刘计婷.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模式创新研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1):15-16.
[3] 黄德杰,甄惠. 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为基点的创新创业新资助模式探析[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7):28-30.
[4] 陈凤鸿. 新时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现状分析及模式探讨[J]. 卫生职业教育,2016,34(21):2-3.
[5] 江艳. 高校资助工作模式的创新与发展[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4):233-234.
(荐稿人:吕秉梅,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作者简介:胡斌(1983-),男,硕士,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