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战争文学中的人性本真探究

2020-09-10 07:22张闻远宋秀梅
大学·社会科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非理性

张闻远 宋秀梅

摘  要:战争文学总是沉重而痛苦的。在历史长河里,人类常经历苦难和不幸,而这些也经常折磨这些作家的灵魂,特别是俄国作家。格罗斯曼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二战期间,作者曾亲赴战场,因此,他的作品总会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同时,格罗斯曼总是将沉重的感悟添加到作品中,并引导读者不断地自我体会。本文将分析俄罗斯战争文学的发展概况,通过文本细读法,以格罗斯曼《生存与命运》为主要分析内容,以期揭开战争背后的真相,通过文学作品探索在战争影响下人性本真的一面,探讨战争的非理性对个人以及集体的影响。

关键词:战争文学;非理性;人性本真

中图分类号:I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0)42-0045-03

在历史长河中,每次战争都会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和心灵创伤。如今,俄罗斯每年的“胜利日”都会纪念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对作家来说,这场残酷战争最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展现出的爱与恨、生与死等选择,战争中不仅有英雄,统帅,也会有逃兵和叛徒 [1]。战争中,既有平凡而枯燥的日常琐事,也有宏大的场面和极富智慧的军事谋略和外交风云,研究复杂且充满情感的战争文学,能够进一步引导人们思考关于人性本真的问题。

一、俄罗斯战争文学发展概述

纵观人类的历史,“战争”这两个字总是伴随其中。尽管俄罗斯战争文学并非尽善尽美,但依然存在强大的生命力和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其视角从战争事件走向人,再从人走向人类共同体。战争文学的精华就在于从深沉的历史中,把握对“民族精神”的正确理解,揭示人在战争中最为真实的一面,展现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在经典的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那些历史和个人的悲剧,可以看到十分丰富的社会内容,可以从中感受到,在战争时期,维护和平的声音始终响亮。那种强烈的对人类前途的担忧和令人激荡的思想之光,使得这些文学作品蕴含沉甸甸的历史感和丰厚的时代感,作家对情节结构的调整、人物心理层次的挖掘、艺术手法的创新和哲学理性思维等,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得这一题材的作品具有极强的深度、力度和广度。

俄罗斯战争文学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那些笔耕不辍的作家们。在俄罗斯战争文学发展阶段,其继承了用现实主义来描写战争场面的传统。20世纪20年代,涌现出了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1923年的富尔曼诺夫《恰巴耶夫》,塑造出了恰巴耶夫的传奇英雄形象;1924年,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横空出世,被称为革命战争中的史诗 [2],其刻画了坚如磐石的红军指挥员郭如鹤的形象;1926年,法捷耶夫的《毁灭》,歌颂了以游击队长莱奋生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三部真实反映时代风貌并塑造共产党员光辉形象的小说,标志着俄罗斯文学中英雄形象的诞生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战争文学中的确立 [3]。之后,其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以及成为一代红色经典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 不仅对战争场面进行了宏伟的描写,还侧重了在战争环境中着重展示人物成长的历史,注重人物内心的情感活动,使人物性格有了更大的容量,内容也变得更丰富多彩。

战争从来就不只是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抗,与其说是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较量,倒不如说是人的精神力量和社会道德的对抗。在战争中,人是主体,人与人之间会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矛盾。正因为战争联结着多人的命运、前途和理想,因此,把握和展示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住历史背后的意蕴和其内在本质以及民族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4]。

二、《生存与命运》独特的写作视角

《生存与命运》是一本讲述前苏联社会真实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其基本情节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场长达数月的绝地大反攻十分悲壮,正如托尔斯泰认为的“打败拿破仑的根本原因是人民的力量”一样,作者格罗斯曼在这本书中,也将斯大林的“个人伟大”归因于国家和人民。格罗斯曼认为,当时的领导人斯大林的伟大和天才,并不只依赖于他自己,更依赖于国家和广大的劳动人民。

在作品中,格罗斯曼一改以往的战争题材中小说人物与情节单线发展的手法,把斯大林格勒战役作为其小说世界的中心,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以及大量活动的描写,将众多人物在战前和战时命运的遭遇形成对比,创造出了一个宏大而又十分自然的艺术结构,用绝妙的手法进一步表达出人们对自由民主的渴望和对战争胜利之后幸福生活的憧憬。

在格罗斯曼看来,面对战争首当其冲的就是士兵。虽然其作为战争中最小的组成单位,但是往往在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格罗斯曼眼中,只有他们是真正的爱国者,是战争的反对者和拯救国家于水深火热之间的中流砥柱 [5]。

在战争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刻,让士兵们依然坚守一线、勇不退缩的精神来源往往就是最平凡的感情和品德,是父母的关爱或者妻子的思念,亦或是真正的友情,爱国之心和正义的使命感……正是这些存在让士兵们勇于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而那些战斗命令、行政手段等充满社会性质的约束,在作者看来往往一文不值,格罗斯曼相信,在人性本真中存在着的那些真挚而纯朴的情感,不是任何政治或者经济体制、宗教信仰所能改变的。

三、格罗斯曼独特的人生价值观

(一) 思想与自由

思想是所有文学作品的灵魂,没有灵魂的作品,就像是一副沒有灵魂的躯壳,缺少深刻的意义。而在小说《生存与命运》中,核心主题便是自由,正如卢梭所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或者如西赛罗所说,“我们是法律的仆人,以便我们可以获得自由”,在格罗斯曼看来,生命的本质就是自由,而自由与奴役之间存在着一条界限,就像生命与无机物之间存在的那条无法替代的分割线。人若是死亡,便会从自由来到奴役的世界,死亡便是自由逐步消失的痕迹,自由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构成人类生活健全的首要因素,如果没有自由,就谈不上人格和尊严。同时。格罗斯曼强调的是,自由只能是具体个人的自由,而自由的最高目标和首要原则,就是对人类个体尊严的肯定和切实保障。

在格罗斯曼的书中,可以清晰感受到一种观点:人们团结在一起是为了获得、巩固和捍卫基于个人的权利。正是这样一种微不足道的“特殊性”,恰恰包含着为生存而奋斗的真正唯一的永恒意义。任何个人野心的目标或者强烈的偏见,都不能成为剥夺人类个性的理由。那种打着上帝和战争名号的所谓“团结”,都包含着特殊的意义或者手段,这些在作者看来亦不是真正的团结与自由。

(二)人类个性的破坏与保护

人类的个性是格罗斯曼人道主义的一个核心思想。在他看来,法西斯主义之所以会灭亡,因为它无视人类个性的尊严,不予以其尊重和保护,这一点乃是人类独特的现代意识,为了维护所谓的“整体”来取代“个人”的概念,法西斯用了各种各样可怕的手段,而这些都是严重违反人性的,所以势必都会带来巨大的灾难,最终走向毁灭。

除了自由以外,还有许多重要的理念在这本书中有所体现,比如平等与公正,这是社会主义的政治保障和最高理想,但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管理。在《生存与命运》一书中,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的“特权”现象几乎随处可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那些普通工人,他们的食品、住房等生活必需品往往得不到很好保障。书中描写的许多生活细节,更是体现着社会的冷淡——往往阶级中的偏见会导致阶级上的歧视,而阶级歧视又会不断增加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甚至敌意,最终会导致利己主义的严重泛滥。这些都是格罗斯曼想要予以谴责和呼吁改变的存在。

四、结语

与同时代的作品相比,格罗斯曼的作品无论是在艺术结构的处理上,还是在思想的深刻程度,都毫不逊色于《古拉格群岛》《日瓦戈医生》《静静的顿河》,它虽然没有《古拉格群岛》的决绝,但依旧会令人感到震撼,一样充满正义的力量;它没有《静静的顿河》中那种爱恨情仇交织、跌宕起伏的情节;它没有《日瓦戈医生》那样充满浪漫的诗意和浪漫色彩,但它却更加亲切,更加接近现实世界。格罗斯曼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展现出了特殊的战争时期,并在当时的情境中探讨何为真正的善良与自由。

参考文献:

[1] 黎皓智. 俄罗斯当代文学史[M]. 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0:28-35.

[2] 叶水夫. 俄罗斯文学史:第三卷[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50-72.

[3] 严永兴. 1995年俄罗斯文学情况综述[J]. 外国文学动态,1996(01):8-16.

[4] 薛君智. 欧美学者论苏俄文学[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84-92.

[5] 阿格诺索夫主编. 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M]. 凌建侯譯.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8-85.

(责任编辑:邹宇铭)

作者简介:张闻远(1995-),男,硕士在读,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与文化;宋秀梅(1973-),女,博士,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与文化。

猜你喜欢
非理性
行为经济学理论发展简述
基于中国A股市场的个体投资行为金融分析
不确定性时代呼唤“非理性”
不确定性时代呼唤“非理性”
不确定性时代呼唤“非理性”
宏观分析卢卡契对现代主义批判的原因
网络政治谣言止于透明,止于智者
“零余者”形象
大众行动的逻辑:从勒庞到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