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美玉
摘 要:本文以《国家宝藏》为例,对其文本媒介角度进行梳理并对当下文化综艺类节目进行分析。文本媒介作为艺术传播媒介之一,是艺术作品生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传播媒介,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的一种传播方式。文化综艺类节目的兴起,也正是因为当今市场对多元文化节目的需求。与《国家宝藏》相似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还有《中国诗词大会》《经典永流传》《见字如面》等诸多节目,以综艺节目为外壳,以文化内容为内核。
关键词:文本媒介;文化综艺;艺术原作
《国家宝藏》综艺节目之所以成功,不仅是因为此节目具有休闲娱乐的趣味在里面,更多的是因为它的勇于创新,更具有自己独特的综艺思路,打破了传统的文化综艺固有的思维方式,使此综艺节目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到目前为止,《国家宝藏》已经播了长达三季之久。此综艺节目更是注重公益性,传播社会正能量,带我们领略了中华传统的文明与文化。更是把文物背后的故事演绎的活灵活现!把文物背后的人、景、物打造的栩栩如生。向观众表达出最直白的真情实感,更是打动了观众的心!
一、文本媒介
任何事物总是由一定的媒介构成的。狭义地说,文本媒介是由形式介质和质料介质构成的;广义地说文本媒介包括形式介质、质料介质和工具介质。《国家宝藏》综艺节目的特色构成,从它的作品形式上看它是由国家级九大重点博物馆以及央视共同打造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其中故宫博物院尤为重要。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講述“大国重器”的前生今世。通过文物为物质载体,感性的用艺术语言表现文物的前世今生,演员的身体也表现一种独特的感性显现介质。
二、文本媒介下分析《国家宝藏》的特色
(一)综艺的特色构成
首先,观众可以通过演员的声音语言、面部表情、形体造型等方面。更深入的带入真情实感。其次,通过《国家宝藏》中的文物以及舞台表演的舞台灯光、舞台道具、舞台音响效果等,更好地展现综艺的多元素和特点。《国家宝藏》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这一特色理念也是深受观众的喜爱。给观众的感受更直观,更触动人心,带观众走入文物的世界。《国家宝藏》是通过国宝文物讲述其华夏文明五千年,并演绎出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
舞台的演示工具,也是舞台表演艺术的生产工具,简称为舞台生产媒介。《国家宝藏》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好。既还原了文物所处的朝代背景,又很好地展示文物的历史故事。以至于《国家宝藏》的呈现方式与诸多的文化类综艺节目都与众不同。对于各年龄段的观众来讲都很适宜。在休闲娱乐中了解文物历史的古今,潜移默化的扩大文物历史的知晓面,丰富知识的同时,又能对历史文物注入情感并进行思考。这就是《国家宝藏》打动人心的地方。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口味,让文物历史走入观众的心理。
(二)综艺的生产关系
从艺术传播媒介的意义上来分析,《国家宝藏》也是通过特定的文本媒介而生成的,从而走向大众,走向成功。文本媒介的生产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同时态关系、一方面是历时态关系。我们从两方面来分析《国家宝藏》在文本媒介下的生产关系:首先,在同时态关系下《国家宝藏》节目克服了传播的空间障碍,节目里无论是对文物的讲解方面还是演绎方面都是及时直接传递给观众,达到一定的信息共享。其次,历时态关系能够很好地消除传播的时间障碍。将古代和现代联系起来,这一方面做得尤为细致,演绎得更是动人心弦,为文物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艺术原作生产与再生产
《国家宝藏》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为讲述历史文物的深厚底蕴与其时代魅力,将博物馆的国宝复活在观众面前。通过人物演绎再现国宝背后的故事,在艺术原作中产生了复制效应。在《国家宝藏》播出的第二季第九期中的守护国宝,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这件国宝给我很深的印象。国宝守护人潘长江、蔡明共同演绎了国宝的前世传奇,在戏曲中表达对戏曲的热爱,传达真善、践行教化、再现戏曲中的喜怒哀乐。综艺节目中提到山西戏曲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故乡”,它的戏曲文化主要表达的核心内容是“礼义廉耻、忠孝节义”的文化精神,更是符合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语
《国家宝藏》节目的成功归根结底离不开艺术传播,更是离不开文本媒介。文本媒介通常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传递给观众信息的同时又能够使观众产生反应、引发共鸣。从而使得继续生产下去。在观众的脑海里产生不同的意义,让观众对文物、国宝有一定的认知,对每一件文物国宝拥有独特的感情。
借助文本媒介让每一件文物、国宝都鲜活起来,讲述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惟妙惟肖地出现在观众的眼前。尽管近几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接二连三的兴起,但是《国家宝藏》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它的制作细节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文本媒介在当今社会下对艺术传播也是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兰永贵. 媒介视角下的草书作品形式演变研究[D].东南大学,2017.
[2]吴思,黄鑫.主流文化语境下文化类节目的创意策略——以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04):8-9.
[3]武钰容.试论冯小刚电影的叙事策略[D].山西大学,2012.
[4]胡欢.论当代媒介环境下的艺术生产[J].美术大观,2014(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