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冰
摘 要:传统数学课堂中,大部分教师采用“满堂灌”单一形式的方法展开教学活动,很少将一些课外资源引入到课堂中来,使得数学课堂显得单调且乏味。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广大数学教师带来了新希望,他们开始尝试结合信息技术打造数学课堂,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本文将详细阐述信息化时代下高中数学教师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
关键词:信息化;高中;数学课堂;学生;教学方法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都发生了一些转变。当信息技术引入高中数学课堂后,数学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使得数学课堂与众不同起来,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起来,使得课堂教学效率突飞猛进式提高。学生在信息化的高中数学课堂中学习数学知识时,兴致较高,主动性很强,数学学习效率和数学思维以及综合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一、教育信息化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影响
21 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高中教学课堂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还锻炼了和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为其深度挖掘和探究数学知识打下了基础,彻底改变了传统数学教学现状。信息化教学模式是集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为一体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数学教师将之与传统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既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还能够将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信息化越来越明显,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水平也会随之升高,快速被多彩的信息化环境所吸引,课堂学习效率也会有所升高,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在未来得到进一步发展十分有利。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教学方法
信息化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通过实践与探究,总结出以下几种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希望学生能够这些教学方法的引导下能够高效地获取数学知识和提升数学综合能力。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科技的进步使得信息技术成为辅助数学教师工作的有力武器,能够促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逐渐提升,对实现高效教学目的十分有利。 课堂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中最初阶段和起始环节,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重要,直接决定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因此数学教师都很重视课堂导入教学,希望广大学子由此进入快速进入数学课堂环境中,并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浓烈兴趣。高中数学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导入课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
例如,学生在学习“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内容时,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导入数学知识点。一上课,数学教师将細胞分裂的图片展示出来,鼓励学生通过数一数细胞分裂的次数和个数,并总结出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学生在看到图片中细胞的规律性变化,很感兴趣,能够快速通过总结细胞分裂次数和个数的关系得出表达式“y=2x”。随后,数学教师又借助多媒体将几个指数式呈现出来,继续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出所对应的指数函数,并由此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当学生理解了指数函数的概念后,数学教师再次借助多媒体通过做出几个指数函数的图象引导学生思考指数函数的性质等内容。信息技术创造出的情境能够吸引学生,促使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探索产生浓烈兴趣,也能够促使学生能够融入情境中,这样更方便教师顺利地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在感兴趣的数学课堂中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较强,能够跟着数学教师的教学思路一直走下去,在课堂中获得数学知识的效率也提高了。
(二)借助信息技术讲解重难点知识
传统教学模式下,高中数学教师经常会花费大部分的时间讲解重难点数学知识,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时间一长,学生的耐心全无,理解起来就更难了。当下,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的信息技术正在影响着课堂教学生活。信息化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讲解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或者习题,将教学模式进行转变,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去探索和了解数学知识,并使之快速突破重难点知识,学习效率由此逐步提高。
例如,学生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内容时,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讲解重难点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课上,数学教师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了“五点法”作函数“y=sinx”图技巧,并借助多媒体将此过程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出来,并鼓励学生应用此方法做出函数“y=Asin(wx+α)”的图象。学生在了解五点作图法后,立即在草稿纸上使用相同的方法做出函数“y=Asin(wx+α)”的图象。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的作图结果再次将函数“y=Asin(wx+α)”的图象与函数“y=sinx”的图象放在了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引导学生思考“y=sinx”经过怎样的变化可以得到“y=Asin(wx+α)”。学生陷入思考,数学教师利用多媒体将“先平移后伸缩”和“先伸缩后平移”两种不同的方法展示给学生,使之自主总结出“在转化过程中,哪个量不变和哪个量发生变化”。随后,数学教师借助图象的变化规律性引出振幅、周期、频率、相位等概念,鼓励学生应用所学到的方法解答相关问题。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快速突破了重难点知识,数学解题效率也随之升高。
(三)借助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气氛
在传统数学课堂中,很多学生在听课时时常打哈欠或者注意力不集中而开小差,并且对学习基础知识兴趣不大,课堂参与度不高。信息技术的多元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借助信息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能够快速融入其中的数学学习环境,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其中,并且带着愉悦的心情高效地获取数学知识。学生对感兴趣的事情的劲头较大,因此在活跃的数学课堂中主动性很高,学习效率也有所提高。
例如,学生在学习“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内容时,高中数学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活跃了课堂气氛,将所有学生注意力都吸引过来,使得课堂高效地展开。一上课,数学教师便利用多媒体将两个点(x1,y1)、(x2,y2)展示出来,促使学生通过观察图象了解到“两个点的纵坐标相同”。教师由此提出问题“如何用坐标表示出两点之间的距离”。学生通过观察两点的横坐标,想到了利用减法求解距离。随后,数学教师又在同一坐标系上呈现出另外两点(x3,y3)、(x4,y4),使之思考“如何用坐标表示出两点之间的距离”。此时,学生已经有了经验,很快得出“纵坐标相减”的求解方法。数学教师再次借助多媒体展示出一条线段,线段的两端的坐标分别标记为“(x5,y5)、(x6,y6)”,要求学生求解线段的长度。学生能够从图中清楚地看到两个点的横纵坐标都不同,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求解两者之间的距离。数学教师将三张图象展示在一起,形成对比图,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前两者尝试说出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如何求解。学生在图形变化的课堂中,心情较为放松,思维也很敏捷,能够快速想到与两者的坐标差有关系。数学教师随之利用多媒体将两点间距离公式呈现出来,和学生一起将前两个例子代入其中进行验证,并由此引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等内容。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时兴致和效率都会得到明显提高。
总之,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也是教师们教学的新起点。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高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逐步提高,理解能力和解题水平也逐步提高,能够快速应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答问题。
参考文献
[1]朱武兴.浅谈信息化背景下高中数学中的高效课堂教学[J].考试与评价,2017,000(006):26.
[2]袁金梅.基于信息化环境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讨[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8,000(006):195.
[3]王军.浅谈信息化背景下高中数学中的高效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2017,000(091):9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