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龙
摘要:如何加快学生与职工的身份转变、提高毕业生的适岗能力、缩短机车副司机岗前培训周期一直是困扰铁路机务企业的难题,本文以岗前培训前置为模式,通过实践得出校企双元共培机车副司机模式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行性。
关键词:机车副司机;岗前培训;校企共培
0 引言
铁路机务企业是技能密集型单位,机车司机作为铁路机务段的主要工种,肩负着牵引列车的重任,更加强调技能在工作岗位中的作用,所以,它的岗前培训需要更加注重先导性、有效性、现实性,同时也要兼顾铁路节约成本的原则,注重经济性和效率性。
本文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和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宁局)共同培养铁路机车副司机为案例,探讨铁路机车副司机校企共培模式的发展、实践与成效。
1 项目背景
1.1 机车副司机岗前培训周期长成本高
根据铁路总公司发布的《铁路机车运用管理规程》(铁总运〔2015〕314号)要求,机车副司机的岗前培训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劳动安全培训,一般是进入机务段以后立即开展的,为期2~4天;第二部分是专业培训,需要在乘务学习满半年或乘务公里满3万公里后再进行,为期40天左右,每一次岗前培训都要进行考核,合格以后才具备上岗资格。所以,从机车副司机的岗位角度考虑,最快都要经过7个月的岗前培训期才能正式上岗,跨度过长。而从铁路企业本身考虑,岗前培训周期越长,从“学生”到“职工”身份转变的时间也就越长,“招工”仅是“招人”,不能立即上岗,难以满足企业发展要求。
岗前培训期间,企业不仅要提供师资、场地、培训设备,长达半年的乘务期期间,职工以实习学员身份上班,不产生任何效益,企业还须支付实习工资。而根据南宁局官方网站的招聘信息得知,近三年内每年招聘机车专业毕业生为400人,仅实习工资一项就对企业成本造成巨大的压力。同时,受管理因素影响,不同机务段的岗前培训无法集中统一进行,从集团公司的角度,成本重复支出,于企业发展更加不利。
1.2 机车副司机岗前培训需要体现岗位差异
铁路企业之所以在机车副司机培训考核前规定需要满半年期或乘务公里满3万公里,一方面是为了巩固机车构造、规章运用等上学期间已学过的专业知识,它是机车副司机理论考试的主要内容,属于通用内容;另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在晋升机车副司机时,能够对所值乘的线路特点、站场设备等有较为熟悉的了解,这部分内容在机务段的不同运用车间会有所差异,它虽然不是机车副司机理论考试的内容,但因偏向于实战,机务段会以此作为机车副司机岗位资格证的发放条件。
以南宁局柳州机务段运用一车间为例,该运用车间的学习司机不仅要掌握线路上运行的DF4、DF8B、SS3、SS7、HXD1C等机车的构造及原理等通用知识,还要熟悉牵引线路涉及的31个大小车站的站线分布、信号特点等内容。而学校为了保障就业面的宽口径,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往往比较宽泛和通用,不能满足某个机务段的具体要求。所以,铁路机务段在接收新职工以后都要再量身定做岗前培训知识。
1.3 铁路机务企业开展机车副司机岗前培训日趋困难
机务段岗前培训由职教科负责,机务段作为铁路核心运输部门,其职教科要负责日常案例分析、汛期行车注意事项、各类行车标准及故障处理手册制作等事务,同时还要承担各种考试等,工作量早已饱和。所以,像机车副司机岗前培训这种非定期却又大量占用师资、职教设备的培训,显得力不从心。只能通过借调线上经验丰富的机车司机协助培训,但这些司机又缺乏教学方法,教学感度不够,起不到较好的培训效果。因此,铁路机务企业开展机车副司机岗前培训显得日趋困难。
2 项目方案与实施
基于上述原因,南宁局与我校共同制定了铁道机车专业毕业生岗前培训前置方案,方案主要内容是将所有的机车副司机岗前培训理论知识前置到第三学年第二学期的5月份。目的是让受训毕业生掌握机车副司机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在毕业前通机车副司机岗位资格性培训理论考核,达到“取双证”的能力要求,以解决铁路企业目前存在的困难。
2019年5月份,该方案在我校2019屆与南宁局签订就业协议的118名铁道机车专业毕业生中开始实施。
2.1 课程内容参照企业标准
本次培训内容完全参照铁路总公司2016年发布的机车司机培训规范进行制定,涵盖了机车专业知识、行车规章、故障处理、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等内容,共计19个科目60个模块336个课时。课程内凡涉及铁路标准、规章的,必须参照铁总和南宁局最新颁布的版本,授课时要求做到高度概括、关联串讲、突出实战、重在技能,部分教材直接引用南宁局现成的工作手册、提示卡等。以铁路基础模块为例,4节课需要系统讲解线路、车站、车辆、信号等知识,需要大量例举南宁局的站场设备、机车车辆等情况,同时又要从机车副司机岗位要求出发,强调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相比于传统的《铁道概论》课程,更加强调岗位技能和现场要求,更有针对性。
2.2 师资双边投入
为了能够达到培训预期,校企双方都为本次培训投入精兵强将。南宁局各机务段派出大师工作室成员及一线骨干组成的团队,我校派出了从机务段引进的人才和铁道专指委成员组成的团队。双方师资成员均熟悉机车司机培养标准和流程,多数具备机车驾驶资格并精通机车副司机培训涉及的多门课程,能够很好地将各模块知识点进行关联概括、有的放矢。在培训中,这些教师也能不断地将现场的经验、案例、冷门知识等融入到课堂中,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学生听课效果与往常相比,有较大的提高,同时,现场知识的融入,对他们的岗位定位、职业规划等也有一定的启发性。
2.3 狠抓学风纪律
培训学风对标铁路路风,每个小班级单独配备一名班主任,每天早上开课前十分钟班主任必须到教室记录学生考勤情况,晚自习时必须在场监督复习情况,每周至少两次对学生进行问卷摸底,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所遇困难。严格请假审批制度,旷课零容忍,任何违反教学纪律的行为均记录并报备至南宁局,南宁局可凭学习表现及成绩排名决定最终录用名单。同时教学过程全程录像,既是约束学生,保证课堂纪律,也是监督任课老师,保证教学质量。
2.4 考核企业主导
培训结束后,内燃、电力两个方向共出卷18套,每人总共需要进行9场考试,全部由南宁局出卷和阅卷,考试过程全程录像监控,校企双方共同监考,作弊现象零容忍。根据南宁局提供的成绩数据,所有科目累计初次通过率为84%,补考后通过率达到100%。
3 项目成效
3.1 毕业生上岗更快
岗前培训理论考试合格的学生,原则上可以直接发放机车副司机岗位资格证书。对于其值乘的运用车间对应的线路特点、站场设备等内容,根据现场经验,随车值乘一个月即可熟悉。综上,培养一个符合机务段具体要求的机车副司机,仅需要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即可上岗,比之前至少节约了5个月,极大降低了空缺岗位的等待时间,铁路企业基本可实现招生等于招工的模式。
3.2 铁路企业岗前培训成本大幅度降低
由于培训时学生尚未毕业,尽管已签订三方协议,但未签订劳动合同,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南宁局职工,所以,培训期间的身份依然是学生,一切费用由学校承担,对于铁路企业派出的师资,学校另外结算课酬。相比于以往模式,铁路企业在师资、培训设备的成本支出几乎为零。而随着岗前培训周期的缩短,企業需要支付的实习工资也随之下降,岗前培训成本大幅度降低。
3.3 毕业生适岗能力普遍增强
参培学生就业南宁局各机务段后,我校进行了相关回访,根据南宁局柳州机务段人事、职教及部分运用车间的反馈得知,该批毕业生与往年相比,适岗能力强,适应期短,岗位上手快,专业知识相对扎实,实战技能合规合标,赢得运用车间指导司机的普遍好评。同时,根据人事的统计反馈,上班半年内的离职率几乎为零,新职人员稳定性较好。
3.4 校企合作更加实质
岗前共培前,我校与南宁局的合作比较单一,主要是承揽企业工班长培训及学生实习等方面。本次利用岗前共培契机,校企双方首次在课程制定方面进行合作,极大地推动了我校在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等方面的探索。本次岗前共培后,校企双方都有意向将此模式长期进行,2020年的岗前共培已达成初步意向,并在年初提前介入,双方提前商议本年度共培方案,不断优化实施内容,以缩短毕业生和企业职工之间的过渡期为目标,增强本项目的可行性,进一步稳固校企合作成果。
3.5 学校师资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铁路设备更新换代快,各项规章制度修订也较为频繁,受各种原因限制,教师挂职机会少,加上教材更新慢,造成部分教学内容过时甚至与现场不符。而在本次培训中,我校教师可以接触到企业大师级及骨干型人才的授课场景,可以通过观摩、旁听等方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更新自己的课程内容,提升铁路技能方面的教学能力。随着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学校教师接触现场设备的机会也逐渐增多,有助于学校教师对实训教学设备提出更加准确的需求,可以不断缩减课堂和现场的差距。
4 结语
从实施效果来看,本项目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就业后的适岗能力,同时极大地降低企业岗培成本。另外,该实施方案可复制性强,可逐步推广到我校其它铁路专业,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国发﹝2019﹞4号,2019.
[2]晏明军.创“一企三校”合作典范育“八纵八横”技能人才[J].职教观点,2018(12):28-31.
[3]侯文赞.“双轨对接、双环运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2018(4):104-106.
[4]杜亚林,高茹俊.岗前培训校企衔接中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14):9-10.
[5]翟红兵.校企合作以内涵建设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J].辽宁高职学报,2013(1):1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