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之雄
我父费新我从小身体羼弱,青年时代在沪上工作,从吴式太极拳祖师吴鉴泉学拳六年之久,参加上海国术分馆中山武学会,旨在健身强身防身,刀枪剑棍无不涉猎,迷醉太极拳术,并在家乡成立了“双林太极拳研究社”。自此每天晨练,七十年如-日终生不辍。上世纪四十年代与苏州商会会长戎法琴等在大公园北门内辟地建屋创办“涵社”,设茶座,网球场,三十余名同好交流拳艺。这涵社离我家仅一站路之遥,右手患疾后,人们常能见到他提着草包,内放书写作品去大公园听取意见和习打太极拳,太极拳艺明显提升。
我父是以書画为生的文化人,然而从那张老照片上竟与演武松的票友蔡汇川攀缘上高树合影,给人留下一个“武”的印象。同仁张正明与诗长徐植农作诗:“ 太极同仁聚瑞莲,长袍大褂各怡然,费翁当日风流甚,大树登高学老禅。”
1957年,我父被推为苏州市业余武术协会主席,并在大公园“东斋”作武术讲座,父亲根据拳术要领,健身心得和艺术要求编了一份讲义,“三宜”“三效”“四约”“五境”“十要”“十则”……,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时值隆冬鹅毛大雪, 出席者热情依然。
80年代初,我父被荣宝斋首推至日本举办个人书法展, 也为日本书友结合展臂、马步,运用丹田之气等现身说法,讲述了太极拳术和书法艺术的关系,有人还在“书法报”上发表了《体健可资笔健, 练笔意通练身》的文章,以为融拳入书的“费体”,使作品气韵连贯潇洒自如。有人评他“拳术第一,书法第二,绘画第三。”80年代中期,苏州市第一届武术协会成立,费老担任名誉主席并题词”文武荟萃,春满古城”。江苏省昆剧团张继青女士,还特邀我父前去南京,赴团指导拳术,将太极身法和昆剧舞台的表演艺术相融合。同时,我父亲他还把太极拳上的“含胸拔背”、“虚领顶劲”应用到 “拍照”上,故而他照的相特别显精神。
太极拳明显提升了父亲的体质,寿终九十。在他晚年案头常挂着一条自勉的条幅:“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及动补,锻炼还须乐观,独乐何如众乐。”这是他长年对健康和艺术人生的经验之谈,道出了“医药、饮食、运动、心态”四者的有机关系。我觉得这几句很有教育意义,如果用他的左笔书法, 在公园内公之于众,供大家欣赏,岂非一举多得之好事。此建议得到了市园林局和大公园领导的一致赞同,我根据石碑大小,字样通过重新编排放大,选定在费老手书“老年之家”前铺有“平江图”的习拳场地旁,镌石成刻。一位观众说得好,在此不仅能欣赏到费老左笔书风,还感觉到费老又和我们天天一起练拳了!
我在书法教课时,也把太极拳联系起来,古老的中国汉字源于八卦,源于易学。《易》有太极,生阴阳两仪,黑白相对。书法是白纸黑字的艺术表现,日本称其为书“道”。中华民族自古崇文尚武,哺育了太极拳和书法。一文一武在相似的环境与文化氛围中萌芽、发展、成长,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相似,甚至共通的地方。一动一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讲究“静心”,意境深远,培养气质,陶冶情操。太极拳有“南拳北腿”,书法也有“北碑南帖”;太极拳讲究气沉丹田,力发乎腰胯,形于手臂。书法同样力自腰部丹田,通过肩肘腕指;太极一招一式,虚实转合来龙去脉分明。书法一笔一划,曲直弯折,神采飘逸自然。如果既学书法,又习太极拳,动静结合,文武兼备,相得益彰。“阴阳”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太极拳就是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套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快慢相间、形意结合的动作套路,书法用笔分轻重粗细、、提按曲直、刚柔顺逆、俯仰向背、构成了文字水墨画,笔墨交响乐。
我自小身体还不如父亲,故取个“雄”字以期强健,读小学时就跟父亲练太极拳了,后来断断续续练打,父亲看了表示认可。“龙云剑”是蔡汇川向费老学后我向蔡老转学的,也曾上台表演过呐。 在蔡老105岁生日,我特意撰书《清平乐》相赠:“秋初梦晓,起舞鸡鸣早,太极拳操人不老,武道中华最好。力攀耄耋高峰,依然铁骨雄风,轻越期颐之岁,仍如松柏葱葱!”如今我已入耄耋之年,未得过大病,体质尚可,或有人问养生之道,我回答与拳不无关系吧。我曾为“吴县武术协会”写过招牌,也有人跟打过太极拳。同样被任命为“苏州太极拳委员会名誉会长”,书法与拳术都算得上子承父业。
我从父亲那儿还学到了屈膝的“走矮步” 。人身上经络, 关节都有限度,这种非一般的走步起到了延伸作用,使平时走路较轻快。还有“蹲马步写太字”, 双腿肩位平虚坐,右手自左至右成横划,左手自上向下左成撇势,右手从中心向下右成捺势,最后左手五指合拢似高山坠石加点成一“太” 字,可接连写几遍。“挥手”也是个热身动作,原地分脚站立,右手臂随腰向左摆动挥至左肩,左手同时挥拍后背右肩,再腰向右摆动,手会自然反方向挥动,连续进行多次。此外,还有“浑元一气功” ,两脚大幅度左右分开,右手心朝天,向右弧形转下膝呈蹲势扑步, 继往左向上画一大圆圈,左手反之。这几个动作占地不多,雨雪天家里均可练习。
太极拳主要有杨、陈、沈、吴多种流派。如今这个“吴”有多层含义,父亲和我都出生吴兴,“吴”又代表苏州,两处都属三吴之地。经费老加工艺术化后的吴式太极拳, 赋于健身十品的艺术要求: 自然如行云流水, 凝练如骏马勒缰,秀媚如琴漪细流,隽爽如百花齐放,空灵如元气氤氲,圆妙如云蒸龙骧, 飘逸如霓裳羽衣,冲和如光风霁月,豪迈如长风波浪,朴厚如古木藤绕。使之动作更为软糯柔绵,圆转自如。比如,“揽雀尾”手指送到头也要转一个小圆圈才回来,左右脚进退虚实分明,眼手一致,心静神凝。发力腰胯带动全身,起运内脏。左右脚力度移动从0、1、2、3…到7、8、9递增或递减,宛若匀速运动,有一种戏剧和舞蹈的艺术效果。
当初有好多人跟费老学打吴式太极拳,照片上的已全部乘鹤西去,随他们学拳的下几代也四处分散。如今的我,真希望文化苏州能重振 "武"的元素,重新接续苏州文人与太极拳的文化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