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安冉
苏州,与水共生,因水繁华。水带来灵气,也带来隐患。千百年来,苏州这座水城与水共生,最令人好奇的是,水如此之多,苏州如何做到从容地与水共舞?尤其是今年的超长梅雨期,水乡泽国的苏州是如何安然度过这一劫的?
与水共生水乡泽国,三横四直
苏州究竟有多少水?
除了太湖,苏州还有阳澄湖、澄湖、蠡湖、盛泽湖、金鸡湖、独墅湖、汾湖、淀山湖、昆承湖、尚湖等。苏州处于太湖下游,北临长江,辖区内50亩以上湖泊353个,大小河道2万余条。
如此众多的河湖水道,妥妥地不负“水乡泽国”之名。“虽号泽国,而未尝有垫溺之患,信智者之经营乎”,北宋著名文人朱长文这样评过论苏州城。历史上的苏州,智者都是如何经营,做好水文章的呢?还要从伍子胥相天法地之时说起。
《苏州古城区排水防涝历史研究》一文中做过历史研究。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吴王阖闾之命,“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造阖闾大城,即今之苏州城,设水、陆城门各八,外有护城河包围,内有水道相连,水门沟通内外河流。其时,城内河道系统已初具规模,第一、第三横河、第一、第四直河业已建成——你看,从建城之初,就定好了基调,为水规划好了走向和出路。
千百年来,苏州城风土、格局不曾有过根本的变化。底子好,懂得尊重这份造城之初的智慧,总归大差不差。当然,小的变动历朝历代都有。
宋代的时候,比较有据可查,《平江图》总是时不时被提起。当时的城内河道按宋《平江图》推算约为82公里,除内城河、外城河(护城河)外,共有38条南北向河道,75条东西向河道。
然后到了明末,江南巡抚张国维纂辑的《吴中水利全书》记载得也很详实,对《苏州府城内水道图》测算显示城内河道长约86公里,除内外城河外,共有41条南北向河道,80条东西向河道。这是苏州古城水道和桥梁最多时期的历史见证,自此以后,古城内的河道和桥梁日趋减少。
清代嘉庆年间,当局重修了城内河道,开通了联系全城水系的城心河道,三横四直河水便左右逢源。
自宋及清乃至今天,古城内河道“三横四直”的基本格局未变,但数量及总长度总体上减少多、增加少。
这份格局,让苏州得以在长长的历史中,与水共生,因水繁荣。
改革开放后,苏州城市总体规划(1985-2000)最终结论指出,苏州要保持“三横三纵加一环”的水系及小桥流水的水巷特色,保持路河并行的双棋盘格局和道路景观。此后,苏州城内水系进入深入规划治理时期,有关部门按此目标着手制定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逐步实施河道治理、污水处理,改善苏州古城的水环境。
与水共生的苏州,一直在努力做好水文章。
与水共舞挡得住洪水,排得出涝水
不太平的2020庚子年,梅雨期也超长,给苏州这座水城带来空前的压力。
强降雨也是对城市防洪排涝系统的一次检视。如果城市排水防涝规划建设赶不上城市的扩张速度,那么就很可能要在家门口“看海”。
来自苏州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的数据显示:6月9日入梅,7月21日出梅,梅长42天,比常年偏长18天。梅长列1951年以来历史第4位,与1999年和1980年持平。全市平均梅雨量630.9毫米,为常年2.65倍,列历史第3位。梅雨期间,苏州全市普降大雨和客水影响,河湖水位迅速上涨,全市主要10个水文站点普遍超警超保。
苏州市防办工作人员介绍,国家防总、水利部早有正确研判,苏州早早做出了各项防范措施。早在入梅前,苏州市防办就优化区域水利工程调度,实施以长江、望虞河、京杭运河、吴淞江为界的跨阳澄区水利工程联合调度,促进河网水体有序流动,预降水位。同时,抢在强降雨来临之前,启动内部区域一体化排涝体系建设,打通相城、吴中、高新区多个区域交界河坝,确保泄洪排涝顺畅。
不得不提的是,近年来苏州持续加大水利建设投入,不断提高防洪排涝标准,望虞河东岸加固、望虞河西岸控制、东太湖整治后续、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堤防加固相继或接近完工,工程综合效益在此次超长梅雨期充分显现。
今年入梅以来出现6轮降雨过程,雨量多、梅雨典型、暴雨多且间隔时间短。很多人依稀还记得2016年的情形,当年梅雨量、太湖最高水位、大运河枫桥最高水位已经够高了,分别为422毫米、4.88米、4.82米,而在梅雨量是2016年1.5倍且流域普降大雨的情况下,今年太湖和大运河枫桥最高水位为4.79米、4.72米。
真正无惧水患的城市,要挡得住洪水。
超长梅雨期间,水城苏州一系列措施确保洪水挡得住。
望虞河沟通太湖和长江,是太湖的主要泄洪通道之一,吴江区境内的太浦河是太湖主要的行洪通道,承担着约60%的太湖泄洪任务。促进太湖洪水下泄,需确保太浦河、望虞河行洪畅通和堤防安全,同时调度胥口闸、瓜泾口闸参与分洪。落实定人、定段、定时、定责要求,吴江区178人全天候巡查太浦河,对沿线74座口门逐一落实专人值守,对巡查发现的险工险段连夜处理,太湖大堤沿线618人开展全天候巡堤查险。
针对京杭运河拆迁遗留导致不能施工、企业自保标准偏低、闸门高度不够三种問题,加高加固61处薄弱点,在洪水来临前形成牢固的大运河防洪封闭圈。
无惧水患,更需要涝水排得出。
吴中区、高新区想方设法避开太湖运河“两路夹击”影响,开辟涝水通道,错时错峰匹配调度,畅通所有交界河道,增设临时排涝设备和力量,全力排除涝水,合理调控圩区水位。苏州市防办调度沿江口门全力排水,入梅以来累计排水12.43亿方,是去年梅雨期排水量(4.7亿方)的2.6倍。
苏州河网发达,加上现代以来建设的排水管网系统也臻于完善,二者有机统一,河网与管网相得益彰,组成了苏州特色鲜明的河网加管网排水防涝体系。近年来,城市开发建设时不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很多雨水在源头就经过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吸纳、蓄渗和缓释,城市像一块海绵,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对效缓解城市内涝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城市防洪体系、城市雨水排水体系以及城市内涝防治体系有机整合,从而形成防洪、防涝、排水三位一体的城市治水综合体系。
真正的水城,无惧水患。
(本文参考《苏州古城区排水防涝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