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角下原著迷群在IP改编剧传播过程中的影响研究

2020-09-10 07:22庄璐田之秋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身份认同

庄璐 田之秋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网络小说通过媒介转换改编剧被搬上荧幕,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自此IP改编剧成为主要影视剧创作形式融入大众的娱乐生活中,原著迷群作为原著和改编剧的衔接,在社交平台中活跃起来。本文通过深度访谈法选取5部不同类型的热播剧对其原著迷群进行提问,基于传播学视角研究迷群评论行为的产生原因以及对IP改编剧传播的影响。

关键词:原著迷群;身份认同;IP改编剧;受众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5-0097-02

所谓“IP改编剧”,就是指在有一定粉丝数量的国产原创网络文学、游戏、动漫等基础上创作改编而成的电视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IP改编剧从前期的杂乱无章“新人演员+小作坊制作”到如今各大视频网站的重点项目。原著迷群作为一个全新的群体就此诞生,由“幕后”走到“台前”,通过不同的网络媒介自发产生对改编剧进行宣传、评论等行为。本文以中国大陆地区的IP改编剧为例,基于传播学视角分析原著迷群在社交平台评论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其对IP改编剧传播产生的影响。

一、研究思路及方法

深度访谈是本研究获取一手资料的主要途径。以热议度、收视率、上线时间等指标作为参照,选取了5部网络小说改编剧作为样本用以研究,分别为《隐秘的角落》《亲爱的热爱的》《小欢喜》《知否知否》《陈情令》。本文通过5部样本剧在不同网络社交平台上互动活跃的原著迷群来挑选。访谈以半结构化的方式进行,研究者以具体问题为引导,记录被访者的个人观点和其他发散性回答。

二、原著迷群表达的行为方式

(一)视频平台弹幕区——即时意见表达

弹幕本身和各大视频平台下方评论意义相同,但弹幕具有即时性、时效性、高参与、门槛低的特点,成为成本极低的宣传自己、实现价值的方法。原著迷群因对剧情了解,在观看改编剧的同时可以同步完成与原著差异化的评价,对后续发展进行预测和提醒,如“高能预警”等词语的出现为一般受众提供心理预期,借此增强个人的知情优越感。

(二)网络社交平台——内容生产地

网络社交平台作为改编剧营销宣传的“根据地”,通过建立话题、社区迷群、片段信息推送、互动活动等方式,让任何对IP改编剧有所了解的受众都可以自由地表达意见和参与讨论。而原著迷群因对原著的了解程度区别于一般受众,言论更具公信力,通过对改编剧的解码和融合原著的重构行为,以文本、短视频制作的方式在社交平台生产内容以表达个人情绪,寻找群体存在感。

三、原著迷群行为的原因——自我认同的构建

原著迷群可以被定义为不仅经常性或规律性阅读过网络小说,还是观看了由其阅读过的网络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且在评论活动中能够对原著文本中的细枝末节的信息引用无碍的一群人[1]。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的建构过程则是依托于个人经历,借由个体与他人互动中产生对于自我反思性理解的过程。”[2]研究自我认知,本质上是研究人的主体性问题。

(一)原著迷群的产生背景——媒介渗透

赖特的“四功能说”中提出大众传播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提供娱乐,尤其在新媒体传播范围内,娱乐性内容占其传播的信息总量的一半以上。随着社交平台和自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渠道逐渐多样化,病毒式的营销方式使IP改编剧正以全方位、跨平台的传播方式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反哺小说增加原著阅读量,同时激发原有书迷的二次关注,两者相互依存,使原著迷群的数量得以增加。

(二)原著迷群的传播活动——拟剧论

戈夫曼认为,“表演”是特定的参与者在特定的场合,以任何方式影响其他参与者的所有活动[3]。在网络世界所形成的拟态环境中,人们可以逃离熟人圈,通过“理想化表演”轻松地塑造出所追求的个人形象。而原著迷群通过对大量网络小说的阅读和改编剧影像充斥的影响,为表演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在任何社交平台利用信息资源发布的传播内容,无论参与程度的深浅,都有利于自我的认知理想化的表现。因此,在拟态环境中通过表演无限接近理想中的自己,从而实现自我认同。

(三)原著迷群的传播角色——“意见领袖”

在传播过程中,原著迷群作为一种扩散受众,花费大量时间消费媒介,这时他们作为一种观者的角色在媒介中阅览、观看。又因原著迷群对原著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内容生产力,不论是在社交平台传递原著内容的补充、纠错、整理,还是在原有文本或者视频片段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以传播内容生产者的角色再次出现,成为特定传播领域的“意见领袖”,利用存在的“知沟”,进行传受两种角色的转换,在此过程中通过与他人互动实现自我认同。

通过以上分析,其中所展现的自我认同的建构过程主要分为内容获取—想象表演—内容互动—身份认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原著迷群不仅是小说和影视剧的消费者,也是社交网络中的表演者,将对于改编剧的个人看法呈现在众人面前,从围观者的互动中建构、确定自我形象,完成自我认同建构。因此,原著迷群在零经济利益环境下自发完成宣传、评价行为,成为改编剧传播过程中重要的存在。

四、原著迷群对IP改编剧的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的产生重构了受众的兴趣与行为,一致性、稳定性的信息系统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差异化、分众化的选择,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具有“媒介涵化受众”与“受众涵化媒介”的双涵化过程[4]。原著迷群作为改编剧的基础受众,对改编剧的传播具有直接影响。原著迷群往往会在社交平台提出选角、改编方式等个人意见,因其对原著的深入了解,提出的意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剧方可以通过关注受众反馈,让受众间接参与剧情制作,表现出受众对媒介的涵化作用,提升受众对网剧的期待感和满意度。

(一)把握改编质量

原著迷往往执着于原著的还原程度,因对改编质量的不信任,会产生拒绝商业收编,甚至抵制行为。例如,2015年上映的《华胥引》,作为原著阅讀量过亿的存在,背后拥有庞大的书迷,但当时国内特效技术无法达到原著要求,进行大量剧情修改,反而引起原著迷群的大量抵制,适得其反。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创作者不能仅仅重视原著流量,需要制作能力有完成原著还原的可能性,结合原著迷的心理需求,保留核心情节,进行细节上的丰富和改编。

(二)重视角色设计

一部改编剧的吸引力除了情节设置、内容猎奇外,还有主人公的设定,而决定角色呈现能否鲜活有灵魂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演员选择、服化道设计[5]。面对大量的网络小说被商业收编已成定局,原著迷往往已经接受改编的现实,对演员提出相应的要求,甚至会自发寻找现实生活的原型。制作团队应适当结合原著迷群的意见进行角色的创作。

五、结语

网络小说改编剧发展至今,已经占据影视剧的半壁江山,但也进入了创作的瓶颈期。原著迷群作为阅读者、观看者和传播者三种角色的集合,成为一种重要的受众群体。通过原著迷群的行为分析和意见收集了解到对网络小说影视化的期待在逐步减少,有重回圈地自萌的态势,而增强受众参与感有利于改编剧的传播。希望出现更多高质量的改编剧作品,打破改编剧的创作瓶颈和刻板印象,满足受众的观看需求。

参考文献:

[1] 胡煜寰.原著迷群在剧评活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8.

[2]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58.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75-300.

[4] 于博.新媒体时代涵化理论的新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6,7(24):119.

[5] 宋楠.受众对网络小说衍生剧创作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9.

作者简介:庄璐(1999—),女,天津人,本科,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田之秋(1998—),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本科,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
无间地狱中的“泣儿”
试论中美体育电影中的身份认同
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曲艺传播与身份认同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英语专业定向生交友圈子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