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事件中的议程设置理论分析

2020-09-10 07:22朱元凯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议程设置

摘要:议程设置理论自被提出以来,便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从20世纪到今天,议程设置理论在社会新闻传播现象的理论化与事实性研究中在不断被应用中丰富与发展。本文着重分析热点事件中议程设置理论发挥的作用与特点,进而阐述议程设置理论的舆论引导作用。

关键词:议程设置;热点事件;新数字技术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5-0089-02

一、议程设置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议程设置理论的产生

议程设置理论是一种理论假说,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议程设置理论提出的目的是为证明群众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媒体反复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传媒对公众事件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此问题的关注度就越高。最早在近一个世纪前,议程设置便首次出现在李普曼的《舆论学》中。他在这本书中提出“拟态环境”这一概念。“拟态环境”指的是人们思想中抽象的世界与现实当中的世界之间依靠某种关系相连接并不断更新。而这种关系通常是由大众传媒所缔造并不断维持,我们将这种联系现实与大众思想之间的纽带叫作“拟态环境”。

(二)议程设置理论在数字技术媒体环境下的发展

随着当代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与公众议程设置功能的对应关系日趋显著。换句话说,因为数字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更加便捷、清晰、即时地看到媒介设置议程与公众议程设置的相互作用,因而我们对在新时代下的议程设置理论的认识与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化。当代研究继续建立在媒介影响的基础之上,以向心趋势的议程设置研究脉络,之后,麦库姆斯提出了网络议程设置这一概念[1]。这里的“网络”是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并非网络议程设置就是以互联网为介质所进行的议程设置研究。该理论认为我们将现实视为由一系列相互链接、相互影响的部分组成的整体。

(三)公众议程设置、媒体议程设置与政策议程设置

第一,公众议程设置与媒体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理论提出之时便是为了解决公众议程与媒体议程的相应关系的耦合度。公众议程指一种利益要求和社会问题引发公众广泛关注的议论,媒体议程是一类媒介内容,在某一时段按照重要程度所展示的一些话题或事件。进入大众传媒时代,议程设置已不再是某种主体的特有。由传统报纸、电视、广播媒体到依托于新兴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与新型传播业态所组成的密织信息载体网已变得无处不在。生产信息的主体更加多元化,信息传播的渠道也变得越来越多样。传统单向性的甚至具有反馈效应的传播解析模式已不能够全面完整地阐释当代信息流的趋势。发送者与接受者双方增加双向互动,不再是简单的单向被动传递。媒体议程设置在不断的发送与反馈过程中也变得越来越“神秘”,走向难以让任何有意图去操控它的人真实实现操控目的的方向[2]。

第二,政策議程设置。公众议程与媒介议程总体来讲都反映的是一种社会议题,关乎公众利益。而政策与公众利益的维护和诉求的目的息息相关,因此政策的制定与对社会议程的回应也变得十分重要与迫切。政策议程是将政策问题纳入政治或政策机构实施行动计划的过程,即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当下数字技术的发展深度渗透了社会娱乐、学习、工作、政治的方方面面。在这一趋势下,数字媒体逐渐成为普通人参与政治议程设置的载体。不同于以往,公众依托于数字媒体的反馈效应对政策议程设置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反作用,公众的意愿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被大量直接呈现在管理者面前[3]。

二、热点事件中媒体议程设置的特点

(一)媒体议程“把关人”效应减弱

在突发热点事件发生后,无论相对于传统媒体还是对于“把关人”效应明显较弱的新媒体,在很短时间内的议程设置均呈现“把关人”效应减弱的特点。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信息反馈流的现象更为频繁,且其在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权重更大。大众的关注度、评论、态度等一系列由热点事件引发的受众连锁反应均可通过新媒体展露无遗,并由此激发如同海浪一般的社会第二波舆论浪潮。受众在过去信息传播模式中的从属地位得到非常大的改观,在争取舆论“发声权”中变被动为主动。这就使“把关人”在应对舆论反馈的对策中需要有足够的备选方案,同时信息流的不断增大也意味着“把关人”工作负荷的上升。也使“把关人”无法及时在认真核实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将大量信息流的媒体内容一一审核。

(二)媒体议程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性增强

在现代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媒体议程通常是一个舆论沸点的原因与开端。在这里,媒体发挥的作用是决定性与先发性并存的。没有媒体的广泛报道与传播,这项议程也不会被大众关注。但一旦在媒体议程形成后,媒体的作用也仅仅只能遵循原有报道的轨迹不断向前,重复报道与深度报道相交叉结合。此时,公众议题和媒体议题便开始频繁互动。互动频次多、受众关注度高的议题在受众与媒体的双重曝光下,在社会舆论场唤起广泛讨论。而在现代化信息传播途径中,新媒体利用其技术优势与便捷性、时效性等传统媒体并不具有的特性开辟了全新的舆论互动模式。在全新互动模式的加持下,上升为媒体议程的议题受到大众的崇拜与敬仰,无论在传统媒体还是在新媒体领域内,媒体议程受到来自大众的关注越来越多,最终成为社会热点,公众对媒体议题的互动加快了议程设置的进程。

(三)政策议程设置明显倾向于回应舆论关切

政策议程设置作为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它在整个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的政策设置均制定周期较长,政策波动不大,较为稳定。但区别于长期的国家政策,在热点事件中的政策制定首先时间急迫,其次需要针对当前热点事件的形势迅速进行政策反馈,以平息事件热度。这也就决定了在政策议程设置之初,必然需要将公众议程与媒体议程的热点诉求考虑在内,否则就会出现政策议程与公众和媒体议程脱节的现象。

三、热点事件中的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

(一)媒体议程设置需主动,提前掌握舆论主动权

在热点事件发生后,首先需要在时间上把握好提前量,在对事实调查确保真实有效的前提下,在储备政策能够有效应对的充足准备下,在舆论聚集效应尚未发酵时主动出击,在媒体议程设置中体现出对热点事件积极主动正面的回应,而非消极被动遮掩的一纸文件。大众均存在先入为主的首因效应,由此掌握事件信息的第一发布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掌握信息发布时间优势的同时,及时跟进与全面、客观、公正的报道在议程设置转折期就显得尤为重要。大众内心的认可与否决定了该事件舆论是继续走向下一个舆论高潮还是下降趋为消弭。

(二)准确积极回应舆论关切

在现代“流量为王”的观念与实际情况下,媒体均在费尽心思吸引大众眼球,过去那个“媒体优势市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政府部门也同样,要积极正面地回应,不仅需要回应,更要做到精准回应,针对特定时间点或特定群体做到个性化回应。这样做可以有效消解公众议程对政策议程带来的误解。在此基础上,如何准确地把握公众议程便是热点事件中舆论引导最为核心的要素。首先可以通过大数据、自然语言处理、神经网络学习等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对公众议程进行更好的分析与趋势判断,抓取公众议程有价值的信息。其次在正确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新闻传播领域的高端智库,运用数据挖掘、语义分析等数字技术手段对其需求与形势进行精准研判,并制定相应的专业应对策略,而非简单一删了之,运用行政手段强行压低舆论热度,这样只会适得其反[2]。

(三)充分发挥数据新闻议程设置作用

数据新闻是指主要通過对客观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的一类新闻。数据新闻因为本身的客观性与相对真实性而比其他新闻更容易受到大众的信赖与认可。以往由于社会信息流的沟通不畅,因而客观数据往往缺乏真实性与全面性,数据极大地滞后于现实社会的发展现状。但在如今数字技术时代下,由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数据的及时获取与准确分析变得触手可及,数据新闻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在屏幕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数据拥有了一个更好的展示平台。传播媒体可以将数据赋予设计感、动态感等多样的展示形式,受众更加易于接受与理解,增强了数据新闻的说服力。辅之以区块链技术做到去中心化的网络数据信任机制,从而大大加强数据新闻来源的可信度与说服力。

四、结语

在数字新时代的浪潮中,人们的交往愈发频繁,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多样。往往在热点事件发生后,舆论便会迅速掀起波澜,自发产生议程。此时如果政府不能迅速正确地引导舆论,那么之后将会越发困难。这启示政府应以一种更加开放、理性的态度去拥抱时代,加强自身信息素质建设与信息设备完善,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良好环境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 乔春霖.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关联网络议程设置研究——以“江歌案”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2):11-13+17.

[2] 朱琼宇.大数据时代的媒体议程设置[J].视听,2019(03):190-191.

[3] 刘倩.自媒体对政策议程设置中公众参与的影响[J].视听,2019(04):133-134.

作者简介:朱元凯(1996—),男,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猜你喜欢
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视角下的青春电影营销
议程设置下的留守儿童媒介形象再现
传播学视角下应用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论新媒体时代的媒体议程设置问题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
线索与议程设置: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的切入点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如何讲好南海人文故事
议程设置视角下中亚传播中的国家形象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