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异化视角下重大负面教育舆情的演化路径与疏导策略

2020-09-10 07:22张犇吴文涛胡琴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政府部门

张犇 吴文涛 胡琴

摘要:当前,教育舆情已经成为公共舆情的重要构件,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以信息异化理论为基点,以具有典型性的重大教育舆情事件为例,探索教育舆情的演化规律。本研究发现作为一种信息异化过程,重大教育舆情在扩散过程中一般经历了三方面的异化,即环境异化、主体异化与客体异化。本研究通过研判教育舆情的演化规律,进而探寻教育舆情的疏导路径,以期推进安徽省教育舆情的应急处置效能的提高。

关键词:教育舆情;政府部门;舆情演变规律;舆情疏导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5-0031-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安徽省2016年度社科规划青年项目“安徽省重大教育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疏导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AHSKQ2016D37

一、引言

近年来,安徽省教育舆情时有发生,从“芜湖高考事故”到“宿州某教师暴力体罚学生”,再到“芜湖三所幼儿园食品安全事件”等,多起事件屡遭围观,不仅凸显了教育舆情应对困境,更导致教育公信力在官民两个舆论场的双重炙烤下受到损害。为此,本研究将以信息异化理论为理论指导,通过对教育舆情的演化路径的分析,探寻教育舆情的疏导路径,为今后分析类似舆情的性质、走势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提供参考,以期促进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处理重大教育舆情事件的效能。

二、信息异化理论及其对教育舆情引导的价值

(一)信息异化理论

信息异化理论是以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为基点,涉及包含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异化的表现形式为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信息自身与信息载体的异化;其二,信息传播过程中本身的异化;其三,信息客体发生的异化;其四,信息主体与客体间的异化。以李春青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信息异化的内涵解释如下:信息异化发生过程在其产生、传播等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主观以及客观因素的干扰,信息的傳播受到了外界的控制,发生了信息的变异,失去了信息的本真及应有的含义与情感[1]。基于对信息异化基本内涵研究的成熟,我国学者进一步分析了信息异化产生的原因,有以下三类归因层面。第一,主观与客观的因素[2]。主观原因在于信息主体对信息的不合理使用,客观原因来自信息本身,例如信息化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科技手段的介入等。第二,心理、技术、社会三个层面的因素[3]。其中心理原因主要是指信息主体的从众心理,技术原因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所出现的设备问题,社会原因主要是指社会某些方面的不健全。第三,不同学科视角的因素来源。秦子淮等学者认为信息的异化来自于信息活动过程中人发生的异化[4]。

至此,有关信息异化理论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异化发生的本质其实是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违背了其原本意愿,并且极大可能受到外在力量的驱动,以至于信息主体也未能把握住信息的控制权。第二,从上述信息异化发生原因可以看出,异化可能受到主观与客观的、内在与外在的、人为控制与信息自身的等多方面的诱因。第三,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理论强调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那么信息异化也不例外。信息异化的必然性体现在异化行为的发生可能是信息传播受到了外在的污染、信息传播的不对等、信息恶意扩散等;信息异化的偶然性则体现在可能是某种因素的突变,比如说信息时代下信息自身所特有的焦虑属性等。

(二)国内外教育舆情研究现状

2011年,“教育舆情分析”课题首次纳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指南,教育舆情研究也随之跃升为国内教育界关注的新兴方向之一。归纳起来,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教育舆情研究的价值探讨。教育舆情已成为公共舆情体系中较为重要的部分,也成为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曾天山指出,教育舆情分析是了解群众教育诉求的温度计和风向标[5];骆正林指出,教育舆论以其自身对教育发展的独特作用,促进着教育公平观的转变和发展[6]。其二,热点教育舆情的案例分析。目前众多学者研究的主要方向为重大教育舆情案例的分析。例如褚宏启团队先后对国内五大商业网站等媒体中有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舆情分析已成为国内教育舆情研究的典范。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分别对2014年我国高校舆情热点事件、2012年十大教育新闻榜单等社会舆情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三,教育舆情分析的策略思考。劳凯声指出,教育舆论的分析策略可概括为民生视角、热点聚焦、舆论解读、学理探究和政策建言[7]。蒋建华认为教育舆情分析要把握教育舆论事实,作出价值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政策建言[8]。另外,还有学者强调教育舆情分析不仅要主动关注失实报道、新闻炒作及情绪言论,也要客观分析众多善意的批评和评论。其四,教育舆情的应对机制构建。应对机制是当前多数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有学者认为教育舆情的预警机制应包括收集、分析、研判、疏导以及干预五个方面。有学者在分析典型教育舆情案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网络教育舆情应对体系。还有学者总结出应对与处置教育舆情需走出的六个误区。

鉴于此,本文从信息异化理论视角出发,研究在负面舆情事件传播的过程中,哪些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发生了生产错误、传播错误、接收错误的情况。并且通过结合具体的案例,更加全面地分析教育舆情事件的发生、传播等过程中异化的成因,从而探寻重大负面教育舆情的演化规律。

三、信息异化视角下重大负面教育舆情的演化路径

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可知,教育舆情的扩散本质上是一种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异化的过程。因此,本文以2018年安徽省芜湖市“9·19”幼儿园食品安全问题事件为例(以下简称幼儿园食品安全事件),以信息异化理论为理论基础,并结合众学者对舆情演化阶段的研究成果,将“9·19”幼儿园食品安全问题事件演化阶段分为以下三阶段[9],如表1所示。第一,潜伏期。是指幼儿园食品事件引发的舆论已初见迹象,这一阶段网民对该事件的了解还处于初始阶段,信息传播正在缓慢蔓延中。第二,扩散期。是指幼儿园食品安全事件受到某种因素的刺激,使该事件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信息的传播速度升级,由事件的萌芽态转为随时可以发展为重大危机的状态。第三,消退期。是指政府以及教育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的调整手段,将该事件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合理控制事件的发展方向,负面的舆情消息逐渐降低甚至消散。

根据对上述事件发生经过的整理可知,作为一种信息异化过程,重大负面教育舆情事件在扩散阶段过程中一般经历了三方面的异化,如图1所示,即环境异化、主体异化与客体异化。具体而言,环境异化导致的媒介格局变动,主体异化是指群体处置失当,客体异化则是新生舆情刺激,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原始舆情由小变大,从普通教育事件转为危机教育舆情,进而使得政府教育公信力受损。

1.媒介格局的变动导致环境异化。在“幼儿园食品安全”舆情事件传播过程中,自9月20日起,有关该事件的大量信息被新闻媒体平台竞相发布、转发、评论,使该教育舆情事件不断地发酵、信息传播数量不断膨胀,引发大量关注。信息媒体有其独特的传播力量,并且传播速度很快,使得该事件在短时间内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微博则以热点话题的方式,登上热搜榜单,从而引爆舆论焦点,例如“幼儿园食堂内大米过期”“幼儿园食品过期引发小孩身体不适”等话题都曾登上微博话题热搜的榜单,幼儿园的孩童作为特殊群体,更能触发话题热点。微信则通过各大公众号文章对该事件进行传播与扩散;论坛则以发帖的方式向大众传播事件的发生经过。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平台的大量报道,让该事件在短时间内成为大众舆论话题的中心,进而造成二次发酵、恶化。

2.群体处置失当导致主体异化。在“幼儿园食品安全”舆情事件扩散过程中,网民积极参与讨论。但由于网民组成成分复杂,部分网民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情绪化严重、缺乏理智的情况。作为家长群体,该群体对于“幼儿园食品安全事件”展现出了高度的紧张与担忧,言语中也表达了对该幼儿园强烈的谴责,个别家长更是传播虚假的信息言论,人为地导致信息的异化。例如有家长在朋友圈内爆料,第一批体检的儿童中,9个儿童中有8个检测出不同癌细胞。这则虚假信息一时间内惹得流言四起,各种版本的言论再次掀起舆论浪潮,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3.新生舆情刺激导致客体异化。在对“幼儿园食品安全”舆情事件进行报道过程中,9月25日两个涉事幼儿园已恢复正常园内教学活动,各大媒体的报道也随着事件的调查慢慢减少。可就在当天,有家长举报又发现芜湖市内明珠幼儿园内食品安全存在严重问题。原本以为该事件已达到舆论的高潮,新生舆情的刺激又再次引发舆论热潮,使得该事件不断被提及、转发、热议、跟帖、传播。新生舆情事件使原舆情事件不断被提及,短时间内该话题的讨论明显集中,并快速到达新的舆情高潮。

四、信息异化视角下重大负面教育舆情的疏导策略

(一)了解时间发展规律,把握关键时间节点

信息媒体时代下,相关部门对教育舆论事件的回应遵循“黄金时段”规则。在舆情潜伏期时,应积极采取措施,及时控制事态发展局面。一般来说,“黄金时段”有“黄金二十四小时”和“黄金二十七小时”,以上时间段内为舆情事件的传播期以及缓慢发酵期,如果采取有效措施,可有效控制事态的发展。首先,相关部门必须让教育舆论事件本身不再恶意发酵;其次,相关部门要在危机事件之初及时作出对舆情事件的表态,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最后,必须在民意淡化的早期阶段及时采取措施,例如修复、巩固和加强政府的公信度和政府权威。

(二)摸清舆情指向对象,及时确定发声主体

每个舆情事件,都有其舆情对象,对于教育舆情事件,那么教育的舆情对象十分明显,并且大众群体已形成十分明确的舆论目标。教师,学校和教育部门通常被视为教育舆情事件中的“强势群体”,而学生则默认为“受害者”和“弱势群体”。教育事件由普通事件转化为重大舆情事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无法及时解决“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矛盾。舆情事件的本意就是为了打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对话平台,合理正确地处理两者的关系。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需要在第一时间设立针对此次事件的特别工作小组,并诚心主动邀请有关各方参与协商的过程,将该事件全程透明化,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坦诚相见的交流关系。通过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当事者的情绪,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作为第三方进行公平公立的调节。

(三)了解舆情心理特征,了解关键群体态度

教育舆情事件的群体常常有家长群体、教师群体等,由于不同群体的心理特征差异较大,所以不同群体代表的群体态度也较为明显。对于舆情事件涉及的以上关键群体,政府以及教育部门需要及时了解不同群体的发声,从群体发声中把握群体的心理特征,群体所代表的立场、观点、看法。同时,当不同群体成员的发声后,有关部门需要建立相应的处理机制,根据不同的群体对象,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补救方案等。

五、结语

近三年安徽教育舆情形势严峻,多起重大舆情持续扩散、屡遭全国围观,不仅显示出了当前我省重大教育舆情的应对困境,更导致教育公信力在官民两个舆论场同时炙烤下严重流失。应对重大教育舆情的关键在于根据舆情内容、公众反应、媒体介入程度等情况,掌握重大教育舆情发展规律,把握好时、度、效,确切回应特定区域群众的核心关注点,提高重大教育舆情应对的统筹能力、管理能力和引导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春青.信息异化新论[J].情报科学,2011,29(12):1799-1802.

[2] 孙瑞英.信息异化与信息异化的根源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6(05):2-4.

[3] 俞培宁.信息异化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05):9-11+67.

[4] 秦子淮.论人学视野中的信息异化[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01):111-114.

[5] 曾天山.协同开展教育舆情分析为国家教育决策服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3-28(B02).

[6] 骆正林.社会舆论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支持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4,34(Z1):14-22.

[7] 劳凯声,李孔珍.教育政策研究的民生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2(12):11-18.

[8] 蒋建华,董金玉.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报纸舆论导向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3(08):35-39.

[9] 兰月新,曾润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与预警阶段研究[J].情报杂志,2013(05):16-19.

作者简介:张犇(1997—),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智能技术教育应用。

吴文涛(1989—),男,安徽安慶人,博士研究生,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智能技术教育应用、教育技术哲学、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胡琴(1988—),女,安徽宣城人,本科,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合肥行政学院)信息技术中心科员,研究方向:信息化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政府部门
论领导职数膨胀的成因及化解对策
政府部门行政权力下放路径研究
网络化治理:政府部门的新形态
我国政府部门员工关系管理策略研究
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实施的现实问题的思考
政府部门财务信息公开的SWOT分析
浅谈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互联网时代政务微博如何提升服务能力
公众参与背景下治理现代化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