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界膜翻瓣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配对研究

2020-09-10 07:22张金红陶明李艳邱亚男张丽丽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年12期

张金红 陶明 李艳 邱亚男 张丽丽

【摘要】目的:研究内界膜翻瓣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MH)的效果。方法:80例MH患者随机分组,对比组(40例)给予单纯内界膜剥除术治疗,探讨组(40例)予以内界膜翻瓣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探讨组患者1ogMAR视力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且优于对比组(P<0.05)。组间对比,探讨组患者治疗后的裂孔闭合率、椭圆体带恢复率都明显高于对比组(P<0.05)。探讨组患者视物变形缓解率高于对比组(P<0.05)。结论:采用内界膜翻瓣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功能,黄斑裂孔闭合及椭圆体带恢复情况均较好,视物变形情况也得到有效缓解。

【关键词】特发性黄斑裂孔;内界膜翻瓣术;内界膜剥除术

[中图分类号]R77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2-00-02

黄斑裂孔是指黄斑中心凹区出现全层视网膜裂孔的病理现象。该疾病会导致患者中心视力丧失,严重影响其视功能。临床采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MH,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对于黄斑裂孔孔径较大、或者高度近视患者,行内界膜剥离术后,其裂孔闭合率相对较低。为此,临床提出了新的手术方案-内界膜翻瓣术。本研究对内界膜翻瓣术治疗MH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0例MH患者随机分组,于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患者均行玻璃體切割术。在术后进行年龄、裂孔直径、眼轴长度等配对。配对无差异后分组,对比组和探讨组各40例。探讨组,男12眼,女28眼,患者年龄48~75岁,均龄指数(60.66±3.69)岁。黄斑裂孔孔径389~688μm,平均(492.66±145.56)μm;对比组,男18眼,女22眼,年龄46~70岁,均龄指数(61.89±7.01)岁。黄斑裂孔孔径392~699μm,平均(526.66±120.26)μm;

入选标准:①患者根据眼底检查与OCT检查确诊为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全层断裂。排除标准:①有既往相关手术史患者;②既往眼部外伤及手术史患者;③其他严重眼病者;④合并全身性严重疾病者;⑤合并高度近视患者;⑥黄斑孔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患者。两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手术前,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并为患者进行泪道冲洗。所有患者均行微创25G经睫状体平坦部的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白内障phaco+IOL植入术,术中完整剥除黄斑区的内界膜,术中使用吲哚氰绿进行内界膜染色。(1)对比组:对比组在玻璃体切割术后实施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白内障phaco+IOL植入术后行25GPPV手术,切除中轴部及赤道部前后的玻璃体,玻璃体腔内注入曲安奈德染色,人工PVD。将0.2mL 50%高糖与灭菌注射用水1:1稀释的吲哚青绿染色剂(0.1%)注入眼内,对内界膜进行染色,时间为10s,术中完整剥除黄斑区内界膜,气液交换,拔除导管,确定切口无渗漏。术后患者行3~5天俯卧位,促进裂孔的愈合。(2)探讨组:探讨组在玻璃体切割术后实施内界膜翻瓣术治疗,将0.2mL吲哚青绿染色剂(0.1%)注入眼内,对内界膜进行染色,时间为10s。将黄斑裂孔周围内界膜实施环形剥离。将黄斑裂孔周围内界膜实施环形剥离。将裂孔边缘处制作成内界膜瓣,并将其翻转后填塞黄斑裂孔。进行气液交换,拔除套管棉签按揉穿刺口数秒。其他处理方法同对比组。术后随访3个月,对患者预后进行观察。

1.3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视功能采用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1ogMAR视力)进行评估。裂孔愈合标准为采用OCT检查,黄斑裂孔边缘神经上皮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完全贴附。椭圆体带恢复标准为OCT图像中椭圆体区组织反射带呈现完整和连续性。并统计两组视物变形缓解率。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以(_x±s)表示计量数据,以t值检验;以n(%)表示计数数据,以χ2值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1ogMAR视力比较 组间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1ogMAR视力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探讨组患者1ogMAR视力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且优于对比组(P<0.05),见表1。

2.2两组裂孔闭合率、椭圆体区闭合率比较 组间对比,探讨组患者治疗后的裂孔闭合率、椭圆体带恢复率都明显高于对比组(P<0.05),见表2。

2.3两组视物变形缓解率比较 组间对比,探讨组患者视物变形缓解率高于对比组(P<0.05),见表3。

3 讨论

3.1内界膜翻瓣术治疗原理 临床研究显示,采用玻璃切割术及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可防止内界膜周围组织细胞成分在内界膜上继续增殖引发的裂孔进一步扩大[1]。

而裂孔直径较大患者,术后裂孔闭合率比较低。采用内界膜翻瓣术治疗,将内界膜进行翻转,可避免异物阻碍裂孔闭合过程,促进裂孔周围神经细胞生长,促进中心部位闭合[2]。

3.2对视功能的影响 治疗后,探讨组患者1ogMAR视力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且优于对比组(P<0.05)。内界膜翻瓣术应用后,可防止裂孔术后发生W型愈合,对于直径大400μm的黄斑裂孔,可有效提高术后闭合,促进患者视力提高[3]。该手术治疗方法,可促进光感受器向裂孔中心移位,缩小了裂孔面积,提供了裂孔组织生长的支架,提高了裂孔的愈合率。

3.2对椭圆体带恢复效果的影响组间对比 探讨组患者治疗后的裂孔闭合率、椭圆体带恢复率都明显高于对比组(P<0.05)。椭圆体带缺失,可导致患者视力下降。保持椭圆体带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可保证患者术后恢复效果。作为视网膜感光细胞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椭圆体带经内界膜翻瓣术治疗后,由于玻璃体切线方向的牵拉度降低,对光感受器细胞层的破坏力减小,ILM翻瓣术后胶质细胞的增殖可以为光感受器细胞向中心凹恢复创造环境,提高椭圆体带的恢复,提高了患者视力[4]。

3.3对患者视物变形的影响 探讨组患者视物变形缓解率高于对比组(P<0.05)。对视物变形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与患者视力有很大的关系。术前,患者视力降低,黄斑裂孔变大,解剖结构发生变化,影响了其视物功能。而手术后,患者黄斑裂孔愈合或减小,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视力提升,相应的改善了视物变形情况。

综上所述,内界膜翻瓣术治疗特发性黄斑病变,可提高患者视力,改善其黄斑解剖结构,预后好。

参考文献

[1] 叶小健, 胡仔仲, 顾珣沂, 等. 玻璃体切除联合非翻瓣内界膜转位手术治疗大直径黄斑裂孔[J]. 国际眼科杂志, 2018, 18(4): 730-733.

[2] 李辉, 王伟献, 刘金梅, 等. 玻璃体切除术后行内界膜翻瓣术与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的效果比较[J]. 中国实用医刊, 2020, 47(1): 61-65.

[3] 李辉, 王伟献, 刘金梅, 等. 玻璃体切除术后行内界膜翻瓣术与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的效果比较[J]. 中国实用医刊, 2020, 47(1): 61-65.

[4] Pak K Y, Park K H, Kim K H, et al. topographic changes of the macula after closure of idiopathic macular hole[J]. Retina, 2017, 37(4): 667-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