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究

2020-09-10 20:53:56程怀春林朝晖李百然彭毅
当代体育 2020年17期
关键词:莆田国标培养目标

程怀春 林朝晖 李百然 彭毅

基于转型背景下,采用对比分析法对莆田学院休闲体育专业2016版和2019版培养方案的修订进行研究,通过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核心课程、主要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和结构、课程支撑关系矩阵表七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休闲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应探索社会需求;毕业要求增强可操作性;课程设置既突出专业特点又突出本土特色,同时以课程支撑毕业要求,由此为今后的休闲体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休闲体育作为现代社会人们喜爱的生活方式和休闲过程正快步融入生活,成为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体育专业的开设始于2007年,该专业的兴起与发展源自社会休闲体育发展的需要。2014年教育部公布了“高校新增本科专业”,其中“休闲体育”等新专业属于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特设专业”。休闲体育的学科门类为教育学,学生毕业授予教育学学位,标志着休闲体育作为一门学科出现。教育部相关部门于2015年出台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引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简称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以此为背景,莆田学院提出转型发展改革,各二级学院相应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体育学类专业同样做出调整,制定了2016版休闲体育培养方案。教育部于2018年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依据《国标》中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调整并修订2019版休闲体育培养方案。

1 2016版及2019版休闲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背景

1.1 2016版以转型发展、突出应用型为背景

教育部在2014年3月确立改革方向,即全国1200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中,将有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转型的普通本科院校占高校总数的1/2。莆田学院也在这一背景下调整学校改革发展方向,全面梳理各个学科发展理念,学校明确“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的办学定位,与体育学科相关的内容是,坚持“做精师艺”及“文理转应用,师艺留精品”的学科专业发展思路,“以应用为原则,以行业为依托,以专业为基础,整合资源,形成团队,产学协作,项目推动”的学科建设思路,培养作为基层骨干、行业中坚的上手快、能吃苦、有后劲的应用型人才。

1.2 2019版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背景

“质量为王、标准先行”,是构建普通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义。《国标》的出台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国标》鲜明特色是遵循三大理念,突出学生中心、突出产业导向、突出持续改进。《国标》具有三个特点,既有“规矩”又有“空间”、既有“底线”又有“目标”、既有“定性”又有“定量”。《国标》主要包括八个方面内容:一是体育学类概述。给出该专业类的本质特征,学科要求及人才培养出路等;二是适用专业范围。明晰这一标准适用的专业;三是培养目标。明确培养目标,对各高校制定相应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方向性要求;四是培养规格。主要指该专业类专业的学制、授予学位、参考总学时或学分,提出政治道德意识、专业核心能力等人才培养基本要求;五是师资队伍。即该专业类师资队伍结构、教师学科专业背景和层次、教师教学发展条件等提出要求;六是教学条件。包含办学基本条件、资源基本信息、教学经费投入,此外对实验室、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实践基地、图书信息资源、教材及参考书、教学经费等提出量化要求;七是质量保障体系。规定该专业类教学过程质量保证监控机制、学生就业后跟踪反馈机制、保持专业持续活力发展机制;八是附录。给出本专业类知识结构和核心课程体系建议,并对有关专业词汇及量化标准进行定义。莆田学院以《国标》八项内容为参考,制定出“创新、复合、应用型”为特点的2019版休闲体育专业培养方案。

2 2016版及2019版休闲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及对比分析

2.1 培养目标

2016版的培养方案中关于培养目标表述较为宽泛,不够具体,与休闲体育的大类一致性较强;2019版的培养方案则更为具体,突出地方特色,与学校发展方向及理念一致性教强,以《国标》为参考,特别强调了学生毕业五年左右预期的职业能力,即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能力、休闲体育指导及推广能力、休闲体育经营和管理能力、创业能力、系统思考能力。

培养目标的转变体现出培养方案的制定应适应不同时期国家及地方发展需要,紧盯社会需求。

2.2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相匹配,2016版的表述同样较为宏观,从八个方面做出了大致的说明,但没有做具体阐述;2019版八个方面与2016版相同,但把“妈祖文化”融入进来,突出地方特色,同时在八个方面中具体以条目的形式列出了具体的要求,可操作性更强。

2.3 核心课程

莆田学院休闲体育专业经过体育教育专业(体育休闲与管理方向)发展而来,该专业设立前期,经过体育教育专业的培育与拓展,因此2016版休闲体育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设置带有体育教育专业色彩,如《运动心理学》和《体育测量与评价》就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2019版依据《国标》建议,专业核心课程采用“3+X”的模式,其中“3”是休闲体育专业最核心的3门课程,即《休闲体育概论》、《体育旅游概论》、《体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X”是依据休闲体育培养目标而设立的专业课程,这类课程在《国标》中并未做具体建议,而是由各高校根据培养目标、自身条件及特色进行设置,有较大的自主权。(详见图1)目前,莆田学院开发了妈祖系列课程,突显地方特色,由于该专业的实践应用性较强,传统的教材并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结合社会资源积极探索一定数量的合编课程或让代表性的行业企业参与到课程的编写中。

2.4 主要实践环节

2016版及2019版的培养方案主要教学实践环节包括技能类课程的学习及实践、专业见习与实习、毕业设计等。技能类课程实践为专业见习与实习打下基础,同时也为毕业就业做积累;目前见习和实习的基地主要设在了健身俱乐部(公司)、体育文化服务公司、户外项目培训机构等;在毕业设计方面,2016版要求学生以毕业论文形式完成,2019版則是毕业综合训练,二者虽名称不同,但意义一样,呈现形式都是毕业论文。休闲体育专业在这一方面与体育教育专业相比,应体现较大的不同,把实践应用型放在突出位置,与之相适应2019版增加了创新创意创业实践板块。关于毕业论文的呈现形式很多学者提出改革,但难度在于不好统一评价,操作难度较大,但这也不碍于围绕该专业基于创新创意方面的探索。

2.5 课程体系及结构

(1)课程体系

2016版培养方案突显学校办学特色并探索了课程体系的实践,初步形成地方特色课程体系建设。2019版培养方案以《国标》课程体系为参照,以拓宽专业方向、强化专项技能、培养创新精神、注重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深入挖掘学科融合为依据,既突出休闲体育专业的特性,又在打造地方特色课程上更进一步。如2016版开设《妈祖文化概论》课程,2019版开发出妈祖文化特色技能类课程《妈祖健身武功操》,并结合莆田的地理特点推出《户外运动》三个系列的課程。同时,在创新教育理念上,突显体育类学科的特点,促进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两个培养方案在课程内容板块的具体设置上都包括了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和实践课程。

(2)课程结构

《国标》中对总学分的设置建议是140—170学分,莆田学院根据自身情况,采用“取高不取低”原则,2016版与2019版设置的学分分别为168学分和169.5学分。在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三大板块类别下,2016版和2019版的学分设置有升有降,可以总结为“三升四降”(详见表1)。

在公共选修课中,2019版的学分比2016版有较大幅度提升,主要是增加了《创业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实用沟通与写作》,旨在为学生在创业创新能力上提供创业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储备。同样,在专业基础必修课中,除了一些课程在层次上进行了调整,如《运动心理学》调整成《体育心理学》,在受众群体上更具科学性;增加了《休闲体育项目策划与管理》、《体育旅游概论》及《体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在休闲体育的学科方向上更为匹配,也拓宽了学生的休闲体育视野。在专业方向选修课中,去掉《休闲体育活动策划》和《体育赞助与广告》,增加《体育赛事管理》,把表述宽泛的《专题讲座》,调整成更为具体的经营与管理方向课程《体育创新创意创业与专题讲座》。

在专业必修课中,调整较大,争议也比较大,主要是,对休闲体育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结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新兴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打造方面还有诸多分歧,2019版去掉了体育教育专业特色较浓的《体能训练方法》及《游泳与救护》,增加了更为基础的《田径》,《有氧健身》调整成《健身房运动》,这一调整应对市场变化,有助于学生的就业及创业;时把《户外运动与拓展训练》重点放在专业方向选修课部分去加强。专业任选课程属于拓展类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这一部的课程体系比较散,分布也比较广泛,从数量上看,由2016版的23门课程调整成2019版的17门课程,2019版培养方案去掉《体操》、《田径》课程,将《舞龙》、《舞狮》、《太极运动》三门课程整合为《武术》,去掉《健身气功》和《篮球》,调整成更具地方特色的《妈祖健身舞功操》。因此,休闲体育发展需具有本土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应本地区休闲文化和休闲产业发展的具有区域性特色的专业课程建设活动见表1。

透过以上分析,学分设置的变化体现的是应以时代要求,培养思路的转变和调整,通过2016版和2019版培养方案中关于课程的设置得以有效展现,通过课程为纽带,师生“教”与“学”的双方互动,实现人才的培养。

2.6 课程支撑关系矩阵表

矩阵图法是从多维问题的角度,找出专业课程和毕业要求这一成对的因素,并将这一对因素排成行和列,排列成矩阵图,然后根据矩阵图来分析问题,确定关键点的方法。不同背景下,两个版本的方案关于课程和培养要求关系矩阵的表述有所不同,2016版强调课程体系与培养要求的关系矩阵,2019版则注重毕业要求指标点与课程的支撑关系矩阵。虽然两个版本的毕业要求相同,都是八个方面,即人文素养与职业规范、问题分析与设计解决方案、指导推广与经营管理、规划与设计、使用现代工具、沟通协调与团队工作、终身学习、创意创新创业。但2016版更为宏观,直接从这八个方面确立矩阵关系,而2019版则更为具体,八个方面中,前七个方面又各自分为三个指标点,第八个方面分为两个指标点与课程的支撑一一对应。这一转变也体现了培养人才迈向“精细”化,同时与之对应的各个课程大纲的制定也与指标点一一对应。

3 结语

休闲体育是体育类新兴专业,自教育部2014年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新增本科专业,将休闲体育设为特设专业,至今不过6年时间,因此公众认知度及认可度不高,但矛盾的是休闲体育产业、休闲体育潮流则不断发展,所以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价值在摸索中得到突显。经过适应转型背景的2016版培养方案和参照《国标》的2019版的修订,莆田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在适应学校转型发展及服务地方上不断推进。当然为了今后该专业持续发展期新的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加大核心课程“3+X”中“X”课程的拓展力度,休闲体育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应本土区域性特色的专业课程建设,以此让学生在实践上得到实际提升。休闲体育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学科的有效交叉,同时休闲体育专业内部课程之间也同样交叉较多,因此,应当具备一定比例的自编课程,以适应该专业的不断变化发展。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实习阶段以及为今后顺利就业创造条件,在课程学习阶段,应当挖掘课程中适宜学生进行见习及与实习基地或有实力的企业接触的机会。

本文系莆田学院社科项目,转型背景下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项目编号:2014009);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项目编号:JAS150520);莆田学院教研课题《校企合作休闲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编号:JG201832。

(作者单位:莆田学院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莆田国标培养目标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海峡姐妹(2020年4期)2020-05-30 13:00:18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中国博物馆(2019年3期)2019-12-07 05:42:54
莆田“上刀梯下火海”过元宵
海峡姐妹(2019年4期)2019-06-18 10:39:12
凝心聚力,共同迎接“新国标”时代
中国自行车(2018年3期)2018-04-18 07:16:33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莆田闹元宵
海峡姐妹(2017年3期)2017-04-16 03:06:37
车辆碰撞预警系统有望进入国标
汽车与安全(2016年5期)2016-12-01 05:22:15
莆田系阴影下民营医疗的出路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
中小学塑胶跑道“新国标”立项公示
山西老陈醋有了新国标 10月1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