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冰 田晓
摘要:电视问政的目的在于推动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只有问题解决了,电视问政的效果才算达到了。以电视问政为载体,打造行政效能提升的“获取民情—公众提问—回应民意—行政问责—整改督查—回头看—再次整改”闭环,才能实现电视问政的预期功能。
关键词:电视问政;行政效能;回头看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8-0251-02
一、电视问政的闭环
近年来,全国不少省市电视台都开设了电视问政节目,直面百姓、直面问题、敢于揭短亮丑,是其鲜明特点。它对于提高政府效能、促进作风转变、搞好干群关系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电视问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定期节目,成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重要桥梁。纵观各个地市的电视问政节目,开办年限不同,电视问政环节完整度也不同。本文比较了山东省《问政山东》、杭州市《公述民评》、南宁市《向人民承诺》、西安市《问政时刻》、日照市《问政日照》等问政栏目,发现环节基本一致,但也存在细微差别,这些差别反而影响了电视问政的效果。大多数地市电视问政栏目环节设置是“获取民情—公众提问—回应民意—行政问责—整改督查”,对于整改的效果如何,并没有做到及时跟踪回访。因此,为了确保电视问政的效果,应该再对整改情况进行反馈,形成“获取民情—公众提问—回应民意—行政问责—整改督查—回头看—再次整改”的完整闭环。
二、电视问政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一)回应能力不强
不少被问政单位因为参与的次数多,出现回答问题套路化、就事论事、避重就轻、千篇一律等现象。在西安市《问政时刻》原西安市卫计委上线的一期节目中,曝光了某些公立医院人员推销宣传母乳替代品、保安收取费用可以给患者挂号看病等问题,原西安市卫计委负责人回应指出,“这反映了单位管理不严,管理不细,今后要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等。针对这个问题,特邀观察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李伟民评价“问题触目惊心,回答避重就轻”。因为从深层次来看这些问题,不仅违背道德良心,更违背了法律准绳。对于职能部门不作为、乱作为,公民有权提起诉讼,也要敢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公民的权利,让慵懒散的干部承担法律后果。只有真正让他们承担法律责任,才能知道今后如何管理、如何积极主动作为。
(二)问责力度不大
行政问责和整改督查是相辅相成的,问责的核心目的不是要追究政府的责任,而是要倒逼职能部门整改问题。多数电视问政省市并没有把问政和问责紧密结合起来,曝光问题和承诺的整改没有接受制度的约束,很容易成为“空头支票”。目前只有少数地市形成了制度性的规范文件,如南宁市“两重两问”办,早在2014年就出台了《〈向人民承诺——电视问政〉群众反映问题督查问责暂行办法》。
(三)整改流于形式
电视问政,重点在“问”,关键在“改”,发现多个电视问政节目对于反映的问题都存在整改不到位的现象。2019年3月28日,《问政日照》第一期“营商环境”专场播出了“配套设施不完善,厂房闲置无人管”的暗访短片,反映了原日照国际海洋城海洋生物产业园区配套设施不完善、厂房闲置无人管,已建成企业缺乏热源供应等问题。被问政区长现场作出承诺:“区委、区政府将制定专门的推进方案,组成强有力的工作专班,深入到各个企业,面对面地听取企业的意见。”然而,在2020年7月2日《问政山东》第57期节目问政日照市的时候,又曝光了该问题,近一年半的时间过去了,原先闲置的海洋生物产业园不仅没有盘活,竟然变成了洗砂场。
(四)问政体系不健全
电视问政现场,问政代表发问咄咄逼人,有关部门负责人红脸、冒汗,但电视问政结束后,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让问政的效果大打折扣。造成这种结局,有以上问责和整改力度不大的原因,也有电视问政环节本身就是个开环,缺少对整改情况再次“回头看”的持续跟踪。例如,南宁市《向人民承诺》、日照市《问政日照》都只是在下一期节目的开场对上次整改情况进行回顾,整改内容大多停留于立竿见影的问题,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回顾短片只能用已经下发文件的形式体现,至于最后整改如何,还是个未知数。因此,除了顾忌节目的完整性,有简短的整改回顾外,更应该搞“回头看”,杀“回马枪”。
三、打造提升行政效能的闭环
(一)提升回应能力
电视问政直播或者录播现场的压力型对话氛围,对被问政单位官员的外在形象、心理素质和岗位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需要对暗访短片反映的问题作出科学而又专业的解答,有时短片曝光出来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涉及多个部门的综合性问题,需要官员有更高的回应水准。因此,提高被问政人员的回应素质以及提升政府的回应能力已迫在眉睫。一是要提升专业素质,对分管领域的业务要做到了然于胸,这样才能避免在问政现场出现只“认错、道歉、打包票”的尴尬场景。二是增强官民互动意识重在平时。通过多种渠道,如网络平台、政务服务热线等方式,了解群众最真实的需求和诉求,并对问题作出研判回应。三是多下基层。电视问政短片播放的问题多是基层老百姓的诉求,政府工作人员应该多去基层,不要以观摩或考察的形式下基层,而应该明察暗访,以普通人的身份多听听老百姓的心声,了解他们最关心、最难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问责监督
要加大问责力度,必须有制度的保障,不少地市电视问政制度的建立远远落后于节目的发展需求。因此,为了问政节目的长期发展,应该考虑制定专门的电视问政问责制度。制度要重点考核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满意度测评纳入考核中。所有的电视问政都设置了满意度测评环节,即使被问政单位满意度测评不高,也不会对本单位产生任何实质影响,难免让投票流于形式。应该将节目中反映问题多、整改效果差、老百姓滿意度差的公共服务纳入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与领导干部的晋升、声誉以及福利待遇直接相关,成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把电视问政的结果纳入官员政绩考核系统,使之成为“问责利器”[1]。第二,细化整改不力问责制度。建立责任追究机制,依法成立相关问责条例,严厉查处承诺而不兑现、消极应对、整改形式化的官员[2]。例如,《杭州市绩效管理条例》指出,对意见整改不力,特别是在整改中存在“不担当、不作为、不落实”,导致问题依然突出的,提请市纪委、监委依据《杭州市绩效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实施问责。
(三)加大整改力度
整改到位是电视问政叫好又叫座的关键,除了以问责这种政治监督的方式外,还应该采取多种方式确保问题得到整改。首先,清醒认识整改难度。在电视问政现场被问政单位迫于压力,都作出了立马整改、事不过夜的口頭承诺,其实被曝光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都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问题,只有清醒地认识这个难度,在整改上才会考虑更全面,不仅改了表面问题,也能思考问题背后反映的根本原因,从而在后期整改“回头看”上避免类似问题再次被发现[3]。其次,要有见贤思齐、举一反三的意识。全国很多地市的电视问政主题和被问政单位都在轮流上线,各职能部门要主动发现和学习别的地市曝光了本单位的什么问题,善于自查自纠,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最为典型的是,山东省有省级电视问政《问政山东》,省内各地市也基本开设了本市电视问政节目。而《问政山东》也会问政省内每个地市,这样每个地市应该时刻关注省级问政节目,对其他城市被问政的问题,也对本市同样的事项进行全面体检、排查。最后,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与媒体建立长期的跟踪报道机制,主动邀请媒体对各领域、各单位的民生问题,尤其是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顽疾问题进行报道,直到问题彻底整治完毕。平时也要主动建立媒体关系,通过协商的方式,敢于直面问题,把问题解决在日常[4]。
(四)定期“回头看”
经过几年运作,最初的“回应民意—行政问责—整改督查”电视问政模式暴露出很多问题,譬如,问政现场承诺掷地有声,而整改却纸上谈兵,甚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为了确保电视问政的效果,而不是一答了之,在环节设置上应该增加“回头看”,这样才能形成电视问政的完整闭环。目的就是通过“回头看”来审视问题解决程度,给趋冷的工作再“加把火”,避免前紧后松、前热后冷[5]。
一些开办电视问政时间比较久的省市台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把“回头看”作为定期的问政节目。2018年杭州市《公述民评——面对面问政》首场以“聚焦担当作为(电视问政回头看)”为主题,专门对过去5年问政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检视各地各部门在往年电视问政中被曝光问题的实际解决情况,对相关领导承诺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翻旧账”。武汉电视问政创新“期中考”“期末考”问政形式,“期中考”之后的一个月对被曝光问题进行回访,“期末考”开考之际,还会对“期中考”反映的问题再次进行“回头看”。山东省级全媒体问政平台《问政山东》也推出了回头看特别节目,截至目前已播出10期。
四、结语
通过多地电视问政的实践表明,形成“获取民情—公众提问—回应民意—行政问责—整改督查—回头看—再次整改”的完整闭环,电视问政的效果才能更有保证,也可以促进电视问政节目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春艳.问责视角下电视问政的效果评价——以A市《电视问政》节目为个案[J].探索,2017(03):60-69.
[2] 陈大昊.“回头看”需真看[N].解放军报,2017-05-12(007).
[3] 本报评论员.媒体问政不能仅满足群众的“吐槽”之欢[N].德宏团结报,2019-12-01(001).
[4] 沈国冰.“新媒问政”构建网络社情民意新平台[N].淮南日报,2020-05-19(003).
[5] 向秋.电视问政要问出“未雨绸缪”[N].兵团日报(汉),2019-01-09(003).
作者简介:裴冰(1970—),男,山东日照人,本科,主任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田晓(1991—),女,山东日照人,硕士,记者,研究方向:新闻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