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提升外语评论传播效果的思考

2020-09-10 17:53李轶豪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传播效果

摘要:随着中国媒体不断致力于加强国际传播力建设、提升国际话语权,近年来,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有所改变,但是仍然存在需要加强改善的领域。特别是作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的评论类栏目,在引导国际舆论、改变国际舆论格局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需要不断加以完善、创新、提高,在争夺话语权的斗争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本文对日本知名评论栏目《天声人语》进行文本分析,归纳总结其在议题设置、论述方式等方面值得借鉴的特点,为提高外语评论传播效果、加强评论队伍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国际时事评论;传播力建设;传播效果;《天声人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9-0142-02

一、引言

评论作为一种意见性的媒介产品,通常被看作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而国际时事评论作为针对重大国际事件发表意见、阐述观点的文体,在自塑国际形象、引导国际舆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说国际新闻报道是信息发布的竞争,那么国际时事评论就是观点上的直接交锋。提升国际时事评论的传播效果,有利于在国际传播竞争中赢得主动,掌控对外传播的主动权。

目前,我国各大媒体的国际时事评论主要以中文寫就,国内受众读起来酣畅淋漓,国外受众却难以领略。为进行精准传播,“一国一策”[1]是近年来外宣媒体广泛采用的策略,国际时事评论同样需要从粗放型的“一对多”的传播,提升为“一对一”的精准传播。

日本是报纸购读率较高的国家,各大报纸都常设评论栏目。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可以了解其受众喜好哪些话题、愿意接受怎样的论述方式,甚至了解常用词汇、文章字数等阅读习惯,为国际时事评论的撰写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天声人语》的文章特点

日本5家全国性报纸(《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产经新闻》)以及地方报纸一般都开设评论专栏。除固定休刊日以外,每天会至少刊载一篇。

其中,《朝日新闻》的评论专栏《天声人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读者认可度。笔者对2018年共计351期《天声人语》进行考察后发现,该栏目具有主题内容覆盖众多领域,评论视角下倾、聚焦普通人的生活,叙事手法多样、表达方式灵活,重视读者主体性、利于启发自主思考等特点。

(一)主题涉猎广泛,内容贴近生活

《天声人语》涵盖的话题涉及政治(例如12月21日刊载的《14万个签名》)、经济(例如9月16日刊载的《雷曼危机10周年》)、热点新闻事件(例如7月7日刊载的《有关麻原彰晃的记忆》)等众多领域。

在有关社会问题的话题中,栏目也涉猎广泛:有关注危险驾驶问题的,有谈及年终聚会饮酒过量伤身的,有写车站起名学问的,还有的从寻呼机的服务终止聊到智能手机的普及,可谓涉及国民生活的点点滴滴。

此外,因为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所以有关防灾、避难等的关注民生的文章刊载频率也很高。例如《西日本暴雨》(7月8日刊载)呼吁面对持续降雨不要放松警惕;《北海道发生震度7级强震》(9月7日刊载)关注地震带来的各种影响,警告注意环境变化、加强戒备;《台风的一生》(9月29日刊载)期待对台风的预测取得进展。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专栏《天声人语》选题涉猎广泛,又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在冷静思考、理性论述的同时,也不失人文关怀的温度。

(二)叙事方式灵活,代入感强

《天声人语》格式虽然有严格的规定,但是结构无定式,善于在评论中运用事实。其往往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与评论内容相关的事实,穿插议论,使行文更加活泼和生动,从中升华出作者的观点。例如8月12日刊发的《大规模关停学校的时代》一文中,首先描写了由一所废弃的小学改造成的水族馆的内部情况,接着介绍了这所学校的“前世今生”,包括如何人丁兴旺、如何面临困境、如何积极寻求改变。作者还介绍了自己就读的小学也没能摆脱关门的宿命,故地重游之际锈迹斑斑的体育馆让人心痛。作者设问,如何使它们成为剧院、市场、驾校,从而焕发“第二春”?文章通过一系列的新闻事实和作者的亲身经历,引起读者对日本社会少子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进程中面临的社会问题的思考。

作者还经常在文章中加入自身或团队记者的采访经历。例如,在北海道的体育馆内体验地震后市民的避难生活,听阪神地震幸存者长大成人后的演讲。亲身的采访经历使文章言之有物,又可以在读者中引起共鸣,使得评论有深度、有温度。

(三)开放式的结论,引起读者思考

《天声人语》中的一些文章不在文中直接阐明论点,而是从事实或所思所见中提炼出一些问题,为读者留下充足的思考空间。一方面展现出作品的亲和力,另一方面尊重了读者的主体地位。

例如10月29日专栏发布的《AI画家和梵高的差别》。第一段说,提起梵高,就会让人想起他强烈的个性,有割下耳朵后的自画像,还有奔放的《向日葵》。接着指出,他在学习绘画时大量临摹过名家的画作,特别崇拜擅长描写农民的米勒,留下多幅对其的模仿作品。“不断的模仿,可以产生独特的美学。”而后,作者话锋一转,提出AI(人工智能)创作的肖像画在美国纽约拍卖会上以约合4800万日元的价格成交。文章说:“亢奋的精神、直觉及对创作的投入,这些孕育艺术的内心活动应该只有人类才有。”但是在结尾作者却说:“心中却掠过一个疑问,真的是这样的吗?”作者并没有断然下结论,而是把判断的权力让渡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三、对外语评论栏目的借鉴作用

通过对《天声人语》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出,这个颇受日本读者青睐的评论栏目具有话题涉猎广泛、论述方式活泼生动、尊重读者的主体地位等特点,对外语评论栏目提升传播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加强受众研究,选题多元化

国际时事评论往往围绕重大国际问题、外交政策、国际舆论等进行议题设置。然而,受众的关注点经常只局限于身边的“柴米油盐”。从对《天声人语》的文本研究可以发现,即使有关国内话题的评论,政治议题也不占太多比例。如果来自国外的声音,又是“高大上”的国家立场、外交政策,势必很难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反而容易使读者产生抗拒心理。国际时事评论的选题可以尝试在文化、国际交往、经济合作等话题中寻找共鸣,贴近对象国的社会实际、受众的关注点。

(二)采用灵活的评论方式,避免说教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居高临下、空洞说教、充斥大话套话,会严重制约传播效果。特别是面对国外受众,在知识构成、思想意识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直接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评论应当从具体的生活和典型的细节入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更多地融入人的情感,做到有态度、有尺度,同时也要有深度、有温度。国际时事评论在对国际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同時,要注意视角向下,不宜武断地输出观点,给读者留出思考的空间,使其在自我思考后水到渠成地获得认知,才能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注重素材的使用,寓理于事

尽管评论以传达意见性信息为主,但并不排斥传递新闻信息的功能。正如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好的评论作品应该来源于新闻现场。在办公室坐而论道、冥思苦想,写不出好的评论作品。可以尝试在采访中发现评论素材、锤炼评论观点,做到有感而发、有据而发、有理而发。《天声人语》的历代专栏作者都是记者出身,而且绝大多数都有常驻国外的经历,在成为专栏作者之后也经常前往现场采访一手的素材,在评论中穿插使用。将新闻事实和历史事实融合在评论的行文之中,不仅不会降低对观点性意见的表达效率,还能加大论证的力度,以事实服人。

(四)打磨语言,锻炼队伍

“因为受众对母语传播更有天然的亲近性,母语传播容易唤起国外受众情感认同和强烈共鸣,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影响的范围也更广泛。”[2]与国际新闻传播一样,国际时事评论只有使用对象国的语言,才能在话语权争夺中占据主动。

在翻译实践中,“信”“达”“雅”是必经的阶段和追求的目标。同样的,对于以外语撰写评论的专栏作者来说,“信”“达”“雅”也可以作为衡量内容好坏的标准。“信”就是做到评论语言准确、客观,“达”就是要流畅、通俗,容易引起共鸣,而“雅”就是要有美感,文采飞扬,这也许是意见性言论作品的最高境界。

评论作为媒体的态度和观点,不应该是一个人的“独舞”,需要集体共同谋划。整体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评论队伍。只有鼓励外语采编人员积极参与评论写作,在实践中提高,不断充实创作队伍,才能保证评论栏目拥有持续旺盛的生命力。

四、结语

在国际传播中争夺话语权,不能自言自语、自说自话。中国的话语体系能否更好地与世界进行沟通交流,融通中外是关键。要找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和利益交汇点,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做到学贯中西、兼收并蓄。

《天声人语》评论栏目涉猎题材广泛、论述方式活泼生动、以读者为本的特点,值得从事国际时事评论写作的作者吸收借鉴,在不断调整实践中提高评论的传播效果。

当然,研究外国受众的喜好、借鉴容易被接受的写作方式,并不意味着要一味讨好,也不能全盘照搬照抄。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其发表的评论要始终服务大局、传递主流声音。针对重要的国际事件,媒体要从政治向背的角度出发进行评论,旗帜鲜明地表达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态度和立场。作为外宣甚至外交“斗争”中的“重器”,国际时事评论要敢于“亮剑”、不辱使命。

参考文献:

[1] 胡正荣.国际传播的三个关键:全媒体·一国一策·精准化[J].对外传播,2017(08):10-11.

[2] 胡邦胜.我国对外传播需实现四大战略转型[N].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417/ c40531-29214491.html,2017-04-17.

作者简介:李轶豪(1978—),男,吉林吉林人,硕士,一级翻译,研究方向:国际传播。

猜你喜欢
传播效果
传播学视角下应用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传播的渠道与效果研究
线索与议程设置: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的切入点
明星微博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传播功能与效果研究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夏洛特烦恼》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原因
从四个维度提升典型人物报道的传播效果
学者型记者的价值及时代需求
论纪录影像中文化传播的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