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思源
摘要:本文笔者主要讲述了大学生人文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培养困境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作者提出了 大学生人文精神在思政教育中培养的一些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育;人文精神;培养
大学生思政教育不是简单的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它对辅导员思政教育职责有更高的要求,并且已不再局限于教学任务中。相关教师须关注学生的精神思想,时刻关心学生的思想状态和行为举止是否健康,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否积极向上,从而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教学培养方案,以此帮助大学生成为品格高尚的优秀人才。
1.大学生人文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培养困境
1.1人文主义思想在思政教育中的现状
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潮在近代才慢慢发展,但由于当时国内水深火热,很快就被急迫的救亡图存运动所覆盖。大学校园本应是人文主义与人文思想的摇篮,可现代大学的建立阶段更重视科学的培养。等到中华民族渐渐强大,挺过危难的时候,大学校园已是科学主义的领地。而在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却只是将感性认知运用理性思维进行单一的知识灌输,这使得学生在人文精神的认知方面有所缺失。大多人对思政课不甚重视,思政课本身也设置简单,只需认真学习课本,在理性思维下投入时间和记忆就可拿高分,所以被大多數人看做为最贫乏的精神贸易。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学生是道德模范的学习者,但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只是片面教育学生担起公民应尽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而忽视告诉学生遵守责任与义务所能换来的权利。人文精神培养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比如说,当一个学生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但他身处的环境与他想象的相差甚远,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在阻扰他,告诉他当作家满足不了生活需求,损害生命。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也没人告诉他当作家会有的人文价值与社会价值,所以学生受到的道德教育无法与现实生活相磨合,而他自我产生的人文精神被现实环境受抵制到放弃,这可以体现思政课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1.2人文主义,功利主义遭到简单二元化
现代互联网发展迅速,但将学生的功利思想简单责怪与互联网的发展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态度。任何思想都有其发育成长的摇篮,功利主义来自于社会生产力的不足,来自于生产资料不绝对公平的分配,来自于享受教育资源的多少与家庭条件挂钩,更来自于生存本身负加给学生的压力。功利主义是人文思想中的一部分,其存在也拥有一定价值。有投入就期待产出,学生在人文精神中的投入所得的产出是精神世界的满足,但似乎如今的社会环境已将精神世界的满足看的尤为不屑,而在大学中思政课程和辅导员的思政教育也并未重视精神世界的教学工作,没有对其做深入的分析与讲解。虽然大学阶段必须通过思政课教学卷面考试,但个人的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不是能通过一纸试卷能体现衡量的。人的道德和精神也不能用“好”与“坏”如此片面的二元化来划分,思政教学应通过逻辑思辨让人文精神让学生接受,让学生认识精神世界的多样性,感受到精神上的滋润,也应让学生知道人文精神也有平常生活的物质利益,更应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结合,但这些如今似乎都没达到,这也就让人文精神的发展陷入困境。
2.大学生人文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培养方式
2.1用私人谈心谈话代替简单群体式会谈
一般人都不喜欢在公众面前坦露自己的心声,对于一些较为内向的学生,这更是强人所难。相比较在公开场合谈论自己的困难事,大家更喜欢私下一对一交谈,这有利于营造一个轻松安静的氛围,更容易让学生放下担心,轻松的坦露心声,这既有利于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是一个良好的思政教育机会。在许多高校实验中已验证以谈心谈话的方式与思政课互补是有效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需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工作者在课堂之下,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与学生用心交流,教导学生用心思考不局限于书本上的文字,避免进行简单的道德判断。人文精神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在与学生的谈心谈话中,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培养认真思考问题的好习惯,避免习惯于不重视过程只追求答案的过程。思想思政教育工作者也要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注重培养学生用健康正确的思想逻辑进行思考,慢慢让学生享受探索人文精神的过程,像大禹治水般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行为方式。
2.2把思政与社会实践结合
意识来源于物质,精神源自于生活,自然也要回到生活中去。思政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需将理论教学深入到生活实践中,思政教育不是简单的课程理论教学和考试就能学习好的,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学生自己在生活中观察领悟。可以在某一社会问题中与师生共同讨论,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工作,让学生以课本理论为基础,结合自身生活实践,佐以各种社会活动,整合自己的切身感悟与认知去探索人文精神,把宝贵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更珍贵的生活素养。大学相关教育者可以在一些有重大意义的节日中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探索人文精神的能力与习惯,让其思想从平常的生活中慢慢变得成熟,从生活中去理解接受书本上生硬干涩的理念准则,从而利用理论知识去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和树立自己的处世准则,思政教育只有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相交融才能发挥它的真正作用。
2.3贯穿始终的精神内涵培养
大学生在思考是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思潮热点事件影响,在进行思政教育前,要时刻关注社会上新起思潮,在进行思想教育时,要坚持最基本的唯物主义观,物质决定意识,不能妄想用思想去影响物质。超出物质去进行思想要求是片面的唯心主义,用精神信念来回避论证过程,这本身就太肤浅和随意,这也会导致学生不注重严谨的推导过程,而只记住书本上的“以人为本”。在当前思政教育工作应从事物本质出发,注重严谨的思维过程和论证条件,避开误区,教导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去认识和处理事务,寻找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健康正确的行为体系。
3.结语
大学阶段是思政教育最关键的时期,是人文精神的孕育摇篮,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具有人文精神的青年人才,但大学生真正需要的人文精神与现今的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脱节,思政教育急需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聂培亮.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
[2]人文精神培育途径及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J]. 甘晓娟.辽宁高职学报.2013.
[3]以人文精神为载体,构建大学生思政工作新途径[J]. 程希望.企业导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