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政
摘要:新时代社会领域的变革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视角进行多维分析。要从历史与现实统一的视角进行形态分析;从改革与发展的视角进行变化分析;从国家与社会视角进行民生分析。
关键词:社会;改革;民生
新时代,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领域的变革具有基础性作用。它将对整个国家产生稳定而持久的影响和形塑作用。我们要深刻理解当前社会领域的变革,就运用多维视角动态考察新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进而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意义与价值。
一、上感下应,不忘初心
当前社会领域的变革归根结底是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这种必然性既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同时也展现了历史发展的人民性。人民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从党群关系的角度看,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中国共产党人秉持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民请命,为民服务。党的事业归根结底还是人民的事业。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已经将中国人民的命运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紧密联系在一起。革命时期,穷苦百姓积极投身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建立新中国;建设时期,广大人民积极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改革开放时期,基层群众响应号召,付出自己的青春与汗水。海岳尚可倾,吐诺终不移。历史与现实都反复证明,只要与广大人民群众手牵手,心连心,我们的国家就会焕发出蓬勃生机,我们的事业就会蒸蒸日上。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只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内为人民图福祉,外为民族谋复兴。只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就一定能在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国以民为本,党以人为心。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结成了休戚与共的鱼水之情。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的领导既是民心所向,也是民意所归。正是因为拥有最广大的群众基础,我们的党才能空前强大,愈战愈勇;正是因为拥有最广泛的民意支持,我们的事业才会一呼百应,欣欣向荣。倾听民声,才能不改初衷;顺应民意,才能不忘本心。新时代,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进入攻坚阶段,党中央审时度势,将自下而上的改革与自上而下的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群众创造与顶层设计,使我们的各项事业破冰而行,双翼齐飞。不仅有效解决了一些长期积累的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结构性矛盾和难题,而且也将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和执政威信提高到了新的水平。我们坚信,通过不断加强理想信念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积极培养高度自觉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我们的党就会不忘初心,永葆青春;我们的党群关系就会牢不可破,历久弥新;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继往开来,繁荣昌盛。
二、革故鼎新,与时偕行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国共产党是用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有着极高的理论素养和优秀的理论创新传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主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总能因应国情,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阶段,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探索总是硕果累累,精彩纷呈。理论指导行动,创新引领发展。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的理论创新,就不会有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新思想回应新时代;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仅主动改造主观世界,而且积极改造客观世界。在思想领域内不断解放思想,去伪存真;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实事求是,革故鼎新。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仅勇于打破旧的世界,而且善于建设新的世界。经过近百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共产党终于领导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历史舞台的中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我们的新时代不是等来的,不是靠来的,也不是要来的,是党领导全国人民真刀真枪干出来的。在新时代,我们应该抓住有利时机,革除积弊,壮大自身,努力营造一个风清气正,团结向上的国内环境和正义凛然,得道多助的国际环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撸起袖子加油干,争取干出一个新局面,干出一片新天地,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的先辈,无愧于我们的时代。
三、奔走国是,关注民生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革蕴含大机遇;大机遇伴随大挑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为推进社会建设而积极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既要奔走国是,又要关注民生。“奔走国是”是国家观念,“关注民生”是社会视角;“奔走国是”是外在表现,“关注民生”是核心内容;“奔走国是”是出发点,“关注民生”是落脚点。通过关注民生来落实奔走国是的社会担当是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新时代的社会建设中去,为国家发展献策,为民生福祉出力。为民解忧,为民造福。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它必将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全社会的每一个行动者都要主动拥抱新时代,熟悉新领域,解决新问题,实现新目标,完成新任务。
民生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密切相关。民生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而且事关他们的发展机会、发展能力和基本福利。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而民生问题往往是导致该“瓶颈”产生的根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而脱离社会发展的经济增长则是无本之木。要重视解决民生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改善民生还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維护社会安定团结。经济社会转型期往往也是一个社会矛盾的高发期。大多数社会矛盾的激化,其根源都在于长期积累的民生问题。因此,要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大力发展收入分配、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让社会成员平等地共享各种社会资源和机会。总之,我们应该通过重民生、促公平去创建公共利益,进而扩大党和政府的执政威信。惟其如此,才能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所共享”的发展目标。我们相信,中国的民生问题必将得到妥善解决,中国的民生领域终将迎来新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