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媒体智库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媒体智库建设面临人才、体制、社会认知三重障碍,并提出媒体智库建设应当从完善体制机制、整合媒体资源、强化产品研发、加强品牌建设4个方面发力的建议。
关键词:媒体智库;意义;劣势;建议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0-0187-02
媒体智库指“由媒体主导发起设立,为政府、社会提供决策咨询和研究服务的研究咨询机构”[1]。近年来,中央就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文件和举措,不少媒体在转型过程中将智库作为方向之一。如今,媒体智库已经成为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特殊力量。
一、媒体智库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媒体转型发展的内在需求
互联网带来的信息传播变革,使受众获取信息的数量、质量、速度等均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传统媒体对受众的吸引力、影响力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甚至不少媒体已经消亡。无论是新闻采编还是媒体经营,都面临一场自我革命。智库化转型正是能适应当前媒介格局的方向之一。
1.智库能提供深度内容,增强受众吸引力。自媒体时代,细观动态消息传播的比拼,各家媒体的差距对受众的影响已然不大。在信息泛滥的海洋中,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内容为王”的理念延伸体现为信息的思想性。依托智库建设,能够为媒体提供深度信息,进一步提升内容质量。
2.智库能延伸媒体服务,提升媒体经营能力。在市场经济下,经营效益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媒体的生存状态。当前,传统的广告业务和发行业务不断萎缩,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媒体重整自身的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智慧资源,创新开展智力产品和服务设计,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变革和需求。例如《经济学人》杂志旗下的经济学人智库堪称楷模。2017年,经济学人智库营业收入近6100万英镑,占经济学人集团营收的17.2%,是该集团的第二大盈利板块。
3.智库是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的客观手段。影响力是主流媒体区别于普通媒体、自媒体等的显著因素。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目前,主流媒体凭借媒体传统优势获得的影响力正在被层出不穷的新兴媒体逐步分解、消化。正如蒋李所言:“主流媒体政策议程的设置和政策解读的地位也受到挑战,如果主流媒体不参与智库建设,在政策生产供给中缺乏话语权,那么势必会被边缘化。”[2]
(二)新时代发展需要有高质量的智库供给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大会的主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政府对于决策咨询体系的智库需求骤然上升。参与文件起草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隆国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当前,我国的智库发展状况与政府决策需求存在着差距”。媒体作为领导决策支持体系的力量,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媒体既了解政策,又了解人们的实际情况,在提供解决方案、开展智库研究方面有长处。因此,“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把‘新型思想库’与‘新型主流媒体’结合起来,这无疑是当代中国新型媒体智库发展的新使命”[3]。
(三)我国媒体历史传统的时代延伸
作为新华社的前身,1931年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承担着为党中央领导翻译各种外国通讯社的电讯、提供信息的职能。在当前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背景下,媒体作为信息总汇,理应承担新使命。也正因如此,新华社被确定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中唯一的媒体单位。
二、媒体智库建设的劣势
(一)专业人才缺失
智库能否办好,关键在于人力资源。媒体智库研究队伍主要来源于编辑记者,这使其本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编辑记者擅长新闻采编,开展研究工作存在短板,很难形成较深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在当前的传媒格局下,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媒体智库的研究力量都略显不足。在媒体型智库内部,智库能否作为媒体机构内的重要板块,获得足够的发展资源和空间,在各媒体中表现不一。例如,南风窗传媒智库为增加自我话语权,在成立之初探索成立独立法人,以更高的薪酬吸引人才,但最终没有实现[4]。
(二)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媒体具备发展智库的一些优势,但与智库仍然有多重差异,用管理媒体的思路无法管理好智库。媒体原有的体制机制以服务新闻采编业务为主,难以满足智库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在现实条件中,不少媒体智库的体制机制仍然是以保障服务采编业务为首要因素,没有建立适合智库发展的人才机制、考核机制、薪酬机制。同时,一些媒体智库中,智库成员的身份定位不明,责权不清,难以维持稳定的研究队伍和产出研究成果。
(三)社会认知程度不够
在当前社会体系下,媒体作为智库机构,提供决策咨询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还不够。不少政府部门和机构对当前媒体的这一转型成果并不了解,在一些课题委托和规划项目中,仍然倾向于选择传统智库研究机构。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中国经济信息社是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下设的经济研究中心的建设主体,具有较强的研究实力。但是受刻板印象影响,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很多机构对中国经济信息社的印象仍然停留在“新闻单位”上。
三、媒体智库化转型的建议
(一)构建适应智库发展的体制机制
媒体智库要发展壮大,首先要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型体制机制。一是在组织架构上,确保智库的相对独立。媒体与智库从功能上各有侧重,若智库仅仅作为媒体的附庸,将阻碍智库功能的发挥。在组织架构上,应确保智库机构人财物的相对独立,在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上应按照智库特性单独制定。二是在人才队伍上,构建“旋转门”机制。一方面,在媒体单位内部,记者编辑和研究人员可以实现身份的自由流动。尤其是在媒体中,一些调研型记者已经具备行业研究的基础,应当充分挖掘其潜力,培养媒体内部的研究人员。另一方面,可借鉴国外经验,有效促进研究人才在智库与管理部门及企业之间的流动。例如,长江智库就搭建了各领域研究人才与媒体智库人才的多向流动平台。三是在服务决策上,与决策部门建立联系机制。媒体必须发挥身份优势,与各级各类决策部门建立对接衔接机制。在为其提供公共類咨政服务的同时,媒体智库既能不断提升影响力,又能集聚信息资源,助力智库业务发展。
(二)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平台
媒体智库应当充分发挥媒体平台优势,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提供智力服务。一方面,与高校、社科院等传统智库单位实现整合。这种多方联合,既能有效弥补媒体自身研究能力的短板,又能快速融入智库体系,产生“1+1>2”的聚合效应。例如,在中国经济信息社的一些研究项目中,中国经济信息社的分析师与行业主管部门、高校研究机构、行业企业组成联合研究小组开展课题调研,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效果。另一方面,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专家资源联系,建立专家资源库。媒体智库的个人应当融入研究行业的圈层,加强与学界、业界专家的交流,提升自身的研究水平和影响力。例如,媒体智库可以鼓励研究人员多参与各类交流研讨活动。
(三)加强产品研发,增强造血能力
媒体智库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经费的支持。媒体智库加强产品研发、增强自身经营能力既是应有之义,也能促进智库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1.开发原有数据资源。多年来,媒体无论是在信息资源上还是在专家资源上,都有大量积淀。在信息时代,这些信息都是生产要素,可以借鉴大数据手段盘活这些资源。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要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新型管理机制。因此,“对于传统媒体智库建设,拥有庞大、真实、专业、垂直的数据库系统是其基础工程”[5]。
2.深耕垂直领域。媒体智库不能包打天下,应当选取自身优势领域深入开展研究,率先突破,尤其是行业媒体更应该扎根自身专业领域。
3.推出市场化产品。在提供咨政服务的同时,媒体智库应当探索市场化的智库服务产品。只有经过市场的检验,媒体智库才能真正具备生命力,助推媒体转型发展。
(四)加强传播,注重品牌建设
当前,不仅媒体在向智库化转型,传统智库也正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传播、扩大影响。不少学术期刊都开设了公众号,搭建传播交流平台。因此,媒体智库更应该充分利用媒体的母体优势,提升智库影响力,打造智库品牌。内容方面,强化新闻板块与智库板块的联动。一些优质智库内容应当改造为传播产品,进行内外发布。研究人员方面,智库的研究人员应当增加曝光率。品牌打造方面,媒体智库可以打造自己的品牌智库栏目或者研讨会等。例如,中国经济信息社每个月都会举行“中经智库每月谈”,就国家重大战略问题,邀请行业主管部门、企业、专家学者代表共同展开研讨,使其影响力日渐增加。
四、结语
当下,媒体智库发展迎来了绝佳的历史机遇,媒体的融合发展可以将智库化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尤其是对于拥有调查研究特长和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主流媒体来说,更应当充分挖掘智库职能。在具体操作中,媒体智库需要扬长避短,在研究中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逐渐完善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1] 里昕.中国媒体智库的发展特色及发展建议[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7(5):42-49.
[2] 蔣李.媒体智库的发展路径探析[J].新闻前哨,2019(9):29-30.
[3] 刘鹏飞.媒体建设特色新型智库的契机与路径[J].青年记者,2019(5下):14-15.
[4] 胡业生.地方媒体智库建设的功能、困境与优化策略[J].贵阳学院学报,2019,14(5):75-78.
[5] 杜一娜.媒体智库亟须补足哪些短板[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7-10(5).
作者简介:王开云(1987—),男,重庆人,硕士,研究方向:舆论引导、媒体智库、传媒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