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乃庆
晏殊(991—1055),字同叔,江西抚州临川人。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乾兴元年(1022)以礼部尚书罢知亳州,徙陈州(今河南淮阳)。庆历五年(1045)以检校太傅同平章事、镇安节度使知陈州。庆历八年(1048)自颍州移知陈州。晏殊三知陈州,刚正不阿,奉养清简,善知人汲引人才,深受陈州百姓爱戴。民感其德,在他生前即在城中鼓楼西立“晏公祠”,对其敬奉。
晏殊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词坛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婉约派代表人物。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昔日神童,翰林学士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就能创作,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安抚江南的张知白听说这件事,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次年,14岁的晏殊和来自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晏殊毫不胆怯,很快完成了答卷。
晏殊的才华受到宋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对宋真宗说:“晏殊是外地人。”宋真宗回答他道:“张九龄难道不是外地人吗?”过了两天,又要进行诗、赋、论的考试,晏殊大胆向宋真宗上奏道:“我曾经做过这些题,请用别的题来测试我。”他的真诚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他学习勤奋,交友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景德三年(1007),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大中祥符元年(1008)任光禄寺丞,他父亲去世,他回到临川服丧,服丧期未了就被召回任职,并跟从皇上到太清宫祭祀。皇上令他编修宝训,做了同判太常礼院。不久,母亲去世,他请求等服期结束后再任职。皇上没有允许。又被调任为太常寺丞,被提升为左正言、直史馆,做了升王府记室参军,掌书写笺。年中时,迁升为户部员外郎,做了太子舍人,不久又做了知制诰、判集贤院。过了很长时间,做了翰林学士,迁升为左庶子。皇上每次向晏殊询问事情,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问的内容写在小纸片上给他。晏殊把自己的建议写好后,连同那个小纸片一起呈给皇上,皇上对他的谨慎严密很欣赏。
心系社稷,宦海沉浮
乾兴元年(1022),年仅12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为此,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
天圣五年(1027),以刑部侍郎被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在此期间,他兴国利民,创办教育,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庆历三年(1043)在宰相任上时,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
明道元年(1032),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第二年晏殊因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被贬知亳州、陈州。五年后召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时值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陕西一带,而宋将屡屡败退。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献计献策,奏请宋仁宗后,办了四件加强军备的大事:撤销内臣监军,使军队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召募、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由此,宋军很快扭转战局,平定了西夏的进犯。
三知陈州,唯贤是举
庆历二年(1042),晏殊官拜宰相,以枢密使加平章事。第二年,以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庆历四年(1044),因撰修李宸妃墓志等事,遭孙甫、蔡襄弹劾,被贬为工部尚书知颍州,后又以礼部、刑部尚书知陈州、许州。
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他唯贤是舉,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韩琦连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身为晏殊女婿,但殊举贤不避亲,晏殊为宰相时,富弼为枢密副使,后官拜宰相。
晏殊性格刚毅直率,多次做州官,官吏和百姓对他急躁的性格很畏惧。他待人以诚,虽处富贵,但生活相当简朴,并且乐于奖掖人才,如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皆出其门,又能识富弼于寒素之中,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晏殊执政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皆受重用,台阁也多一时之贤,做了许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事,为史学家艳称的“庆历新政”,实际上是由晏殊总领其事的。晏殊被罢相,范、韩、富等被贬,“庆历新政”遂宣告失败。任地方官时,他大办学校,培养人才,欧阳修赞美他道:“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
晏殊到陈州后,对陈州情有独钟,对陈州的风景极为欣赏,他走上前知州张咏建的西园(今西铭山),看到园中有七亭,分别是流芳、中燕、流杯、香阴、环翠、洗心、望京。有阁称“冷风”,堂称“清思”。其间隙之地有莎草丛生,十分赏心悦目,晏殊爱护之为莎场,相守于此,并作《庭莎记》:
介清思堂,中燕亭之间隙地,其纵十八步,其横,南八步,北十步,以人迹之罕践,有莎生焉。守护之卒皆疲癃者,芟薙之役,劳于夏畦。盖是草,耐水旱,乐延蔓,虽披心陨叶,弗之绝也。予既悦草之蕃芜,而又悯卒之勤瘁,思唐人赋咏,间多有种莎之说,且兹地,宛在崇堞,车马不至,弦匏不设,柔木皆卉,难于丰茂,非是草也,无所宜焉。于是傍西墉画,尽修径,布武之外,悉为莎场。分命驺人,散取増殖。凡三日,乃备援之以丹楯,溉之以甘井,风光西(四)泛,纤尘不惊。嗟夫,万彚之多,万情之广,大含元气,细入无间,罔不禀和,罔不期适,因乘而晦。用其次区别而显仁,措置有规,生成有术,失之则斁,获之则康。兹一物也,从可知矣。乃今遂二性之域,去两伤之患,偃藉吟讽,无施不谐。然而人所好尚,世多同异,平津客馆,寻为马厩,东汉学舍,间充园蔬。彼经济所先,而汚隆匪,一矧兹近玩庸。冀永年是用,刊辞琓珉,庶通贤君子,知所留意,倘与我同好,庶几不剪也。
晏殊的文章,内容丰富,词藻华丽,他能写各类文章,尤其善于写诗,有闲雅的意趣和多情的思绪,晚年仍专心致志地学习,不知疲倦。
六十岁时,晏殊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节度使。后调到河南府,官衔被转到兵部。因病,晏殊请求回京城医治。病好以后,请求再出京任职,皇上特意把他留下来,让他为自己讲经释义,让他每五天到自己这里来一次,按宰相的规格对待他。过了一年,晏殊的病情加重了,皇上想前去看他。晏殊知道后就立刻派人捎信给皇上,信中说:“我老了又重病在身,不能做事了,不值得被陛下您担心了。”
不久,晏殊病逝。皇上虽然亲自前去哀悼,但仍因没能在他卧病时来看望他感到遗憾,特地两天没有上朝,并赠给晏殊司空(三公之一)兼侍中(官名,门下省长官)的官爵,赐谥号为“元献”,在碑文的首款篆写了“旧学之碑”四个字。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博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