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梵高走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狂想的执着。他的过人天赋和超凡的敏睿使得他很快地经历了两次艺术风格的转型之后又迅速地觉察到了这种忠实于自己眼睛所见的描绘对他的束缚,绘画的探索没有尽头。他发现印象派的绘画风格对于他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束缚,他不顾一切地想要冲破眼睛的屏障,走向另一个全新美好的世界面对世人的冷风热讽,背负着无法诉说的痛苦和孤独,梵高用自己生命最后的时间完成了西方绘画史上最伟大的一次蜕变,开始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
关键词:鲜亮;孤独;精神
我们都知道绘画的产生是源自于人类一种模仿的本能,因此如何真实完美地再现眼睛所见的物像,成为画者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在西方绘画的发展史上,印象派可以说是一颗耀眼的珍珠,而后印象派的梵高称得上是绘画史上的宝石,他用短暂的一生阐释了他对绘画艺术的热爱。
一、早期接触绘画的梵高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梵高是一个对绘画有着极度热情的疯子。梵高的父亲是一名牧师,他希望子承父业,梵高在做牧师期间由于过度热心于传教事业,让教会领事感到不堪其扰,最终梵高放弃了父亲的期望走上了绘画道路。从29岁开始直到37岁,在这短暂的艺术生涯里,他却画出了800多幅油画和几近一千幅素描,他对艺术的执着与热情都显示了梵高是一个认真偏执的人。正是他的这种性格才决定了他的人生和命运。梵高在自传里,有一段他对自己的评价:“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我是什么呢?一个无用的人,一个反常与讨厌的人,一个没有社会地位、而且永远也不会有社会地位的人。好极了,即使这是事实,我也要以我的作品来表明,这样一个反常的人,这样一个毫不足取的人的内心是怎样的。这是我的雄心,它的主要基础是爱而不是恨,是冷静而不是热情,我时常陷入极大的痛苦,这是事实。但是我的内心仍然是安静的,是纯粹的和谐与音乐。在最寒碜的小屋里,在最肮脏的角落里,我发现了图画。”
梵高早期绘画作品中明显有着古典主义的影子,画面深沉,凝重,虽然梵高开始绘画创作的年龄很晚,但作品中仍然表现出了很好的绘画天赋和才能《吃土豆的人》画面中用了大量的泥巴色,人物表情庄严地坐在餐桌前享用他们用双手劳作获得的食物,这一刻劳动人民的形象是圣神又伟大的,仿佛这一刻像宫廷的宴席一般高贵,梵高就是想要用他的画笔为那辛勤劳作的人民绘出他们最美的身影。
1886年,他来到了巴黎,在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后,他的作品很快充满了明亮的印象主义风格的色彩,沉浸在阳光下瞬息万变的丰富的色彩世界里,梵高终于找到了他这一生最终爱的颜色。他也规规矩矩的做了一段时间的印象派学生,整齐的临摹着点彩风格作品。前期的作品《自画像》《母亲》《麦田》都有明显的印象派特征,颜色鲜亮注重光和色的表达。
梵高走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狂想的执着。他的过人天赋和超凡的敏睿使得他很快地经历了两次艺术风格的转型之后又迅速地觉察到了这种忠实于自己眼睛所见的描绘对他的束缚,绘画的探索没有尽头。他发现印象派的绘画风格对于他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束缚,他不顾一切地想要冲破眼睛的屏障,走向另一个全新美好的世界面对世人的冷嘲热讽,背负着无法诉说的痛苦和孤独,梵高用自己生命最后的时间完成了西方绘画史上最伟大的一次蜕变,开始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
二、梵高绘画的黄金期
1888梵高来到了法国南部一个叫阿尔的小镇。阿尔的阳光强烈。万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展现出一种透明的、蓬勃的生命本质。他创作了大量表现麦田的作品。他喜爱麦田那种笔直向上生长的蓬勃的生命力,也迷恋麦田那灿烂夺目、充满激情的黄色,可以说很很大意义上梵高把麦田看作自己对艺术的信念。把自己看作了在麦田上辛勤耕作的人。这里他看到了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颜色,在这里他看到了他想要描绘的风景。梵高后期的大量作品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他张扬的色彩和独一无二的笔触是被世界熟知的。前期作品要说有这样那样的痕迹,后期的作品可以说是完全表现了他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在众多自画像里,割掉耳垂的那一张最让人记忆深刻。浑浊而尖锐的眼神,包含了梵高对这个世界的态度。要说梵高的弟弟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话,高更和一个老妓女也是他人生中重要的过客。那个比梵高大很多岁的妓女无法忍受梵高终日都待在画布前,在陪伴他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最终离他而去。他为她画的素描作品中,那具松弛的躯体在梵高眼中有另一种美,也深深地反映出凡高对她的爱,她的离去给梵高的精神触动很大。高更起初的到来可以说让梵高感受到志同道合的喜悦。他们互相欣赏,共同作画,同样梵高对艺术的疯狂热爱让高更难以接受,梵高喜欢不停地作画,不停地挥动着手中的画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高更认为生活除了绘画还需要有饮酒作乐的部分。在多次争执下高更终于离梵高而去,因为梵高的枪指着他的脑袋差一点走火,高更觉得他是一个不可理喻的疯子。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左耳。世界把自己的癫狂最先传染给人类的画师——就像曾经给他的笔端注入魔力。我们惊讶地注视着梵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颤抖的手势,他仿佛在代替整个人类受刑,成为痛苦的化身。想到这里,也就能理解梵高作品中挣扎的线条与狂舞的色块,倾泄的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这是一位生活在伤口里的大师,他习惯用伤口对世界发言。这是一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镰刀最终收获了自己的耳朵。
《高更的椅子》强烈的表达出梵高渴望高更回来的愿望,那种寂寞那种孤独,怕是只有梵高自己才能体会,那张椅子落寞地放在屋子中央。或许梵高就一直呆呆地望着它怀念高更吧。
三、梵高的精神世界
梵高曾几次被送进精神病院治療。但他从未放弃他的绘画创作。即使这样,他的弟弟提奥一直给予他帮助和支持,没有他就没有梵高。梵高最后是在提奥的怀里去世的,提奥也在梵高去世后六个月离开了人世,葬在了梵高的旁边。
《星空》独特的笔触、鲜明的补色对比,更多的加入了梵高的主观情感。他的情绪就如同那扭曲的星云一般变化莫测,极具个性的笔触,明显而不混乱,梵高是在主观的控制他的线条、色彩使画面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最后表现出的是他对所描绘的真实世界的感触和情绪。
《向日葵》系列梵高画了很多,每一幅都能让人看到怒放的生命。每一片卷起的叶子和花瓣让人能察觉到他的力量和成长的气势。大片大片黄灿灿的颜色,鲜艳耀眼,在众人的眼里梵高赋予了向日葵生命和灵魂。《向日葵》里他夸大了色彩的鲜明对比,抛开一切光影体积和繁琐的细节,使橙色的向日葵在黄色的背景上像火焰一样燃烧,这是一种燃烧的生命和激情。然而梵高在生命最后的时间里创作的《麦田里的乌鸦》确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梵高灵魂深处的压抑。这幅作品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田野,也被认为是预示了梵高自己死亡的画。红色的天空和暖色调的麦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空冰冷压抑,麦田明亮、沉闷的乌云笔触烦乱,感觉就要吞噬一切,麦田的笔触虽然有些凌乱,却仍然坚定有力,他们分别象征着冰冷的现实和梵高对艺术的执着,在现实的重压之下,凡高不堪负重,惊奇的乌鸦飞向黑暗,预示了他将以死亡向现实抗争。麦田里一条道路曲折的伸向微亮的远方,这是梵高为我们开辟了一条艺术探索之路,在不远的天边,他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广阔的精神世界。
梵高是当之无愧的“表现主义先驱”,其作品不再是对客观世界纯粹的真实再现。梵高用自己的情感驾驭着色彩,线条,宣泄着他对生命的热爱,狂放的激情和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孤独……
(指导导师:邱正伦教授)
作者简介:
蒋金利(1993—),女,汉族,籍贯:重庆,学历:硕士,单位:西南大学,研究方向:本土艺术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