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坤
江南园林,那是寄托情趣、放松心灵的温柔河港,为厅堂雕一扇飞罩,小院落里的太湖石临着水,芭蕉倚靠着石头,这是苏州匠人的手笔。
北京故宫,赫赫紫禁城,巍峨的宫殿透着皇家的威严,古都的朝阳为宫殿染上金色的时候,建筑开阖出大国气象,这梁柱门额,也是苏州工匠的心血所凝。
你也许很难想象,从江南园林到北京故宫,皆出自同一批匠人之手。
苏州的香山位于太湖之滨,有着2500多年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因香山而得名的建筑流派“香山帮”同样历史悠久: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晋,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今天被我们视作国家名片的故宫、天安门等,都是他们高超技艺的集中体现。
早期的香山匠人以木工、泥水工为主体,建筑工艺中的木雕活由木工、砖雕活由泥水匠兼做。明清以后,随着建筑雕刻风格日益细腻繁琐,业务需求量大增,香山匠人的分工也不断细化,最终形成集木作、泥水作、砖雕、木雕、石雕、彩绘油漆等多种建筑工匠为一体的庞大群体。据考证,鼎盛时期,苏州香山一带的工匠多达5000余人。
香山工匠的木雕工艺精良,向来与浙江金华、东阳木雕并驾齐驱,在苏州民居建筑中的运用也是极其广泛,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东山雕花楼。
东山雕花楼本是私家宅园。全楼的梁、桁、柱、檐通饰砖、石、木雕和铸铁装饰,因其雕刻精美、结构奇巧,被称为“江南第一楼”。东山雕花楼从1922年(民国十一年)开始建造,到民国十四年完工,参与工匠达250人,大多是香山一带的能工巧匠。
东山雕花大楼是研究苏州近现代民间雕刻艺术的难得实物。其实,香山匠人的名气,早在明朝的时候就很有影响力了,甚至和皇家建筑产生了密切的联系。这其中最为人们所称道的,便是蒯祥带领香山匠人建故宫。
蒯祥(1398-1481年),明朝苏州香山人,出生于当地一个木匠世家,祖父蒯思明和父亲蒯福都是技艺精湛、远近闻名的木匠师傅。其父蒯福在明朝初年曾主持金陵(南京)皇宫的木作工程,在当时的建筑工匠中颇有声望。受家庭的熏陶,蒯祥从小就有志于建筑工艺,年幼时即秉袭祖业,随父学艺。据传,蒯祥16岁时便“能主大营缮”,享有“巧匠”美誉。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蒯祥随父应征到北京参加紫禁城的皇宫建造,因其技艺超群、勤劳肯干,3年后即被升为工部“营膳所丞”,成为统帅各匠的首领。永乐十九至二十年,紫禁城里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和乾清宫被两场大火烧为灰烬。直到正统元年(1436年)明英宗登基后,才下诏修复,蒯祥被任命为设计和施工总监,历时4年,三殿两宫全部竣工。时京城中文武诸司的营建,也多出于他手。
此时,蒯祥年届不惑,20多年的建筑生涯已使其建筑技艺炉火纯青。据史书记载,蒯祥精于建筑构造,“略用尺准度……造成以置原所,不差毫厘”,他擅长宫殿装銮,把具有苏南特色的苏式彩绘和陆慕御窑金砖运用到皇宫建设中去,自己“能双手握笔画龙,合之为一”。
他还善于创新,发明了宫殿、厅堂建设中的“金刚腿”(俗称“活门槛”),“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随手图之,无不中上意”,不久便擢升为工部左侍郎,食从一品俸禄。几十年间,蒯祥在北京先后设计兴建的大工程有故宫、西苑以及景陵、裕陵等。今天的天安门(明朝承天门),也是由蒯祥主持重建的。对于蒯祥的建筑造诣,当时就有极高评价,同行叹其技艺如鬼斧神工,皇帝也“每每以蒯魯班称之”,明代故宫的鸟瞰图,蒯祥的像赫然画于其上。
蒯祥去世后归葬故里香山,终年83岁。“园林处处不忘胥水良师,宫阕巍巍共仰雷山鼻祖。”蒯祥墓园的牌坊上这副对联,表达了后人对这位建筑巨匠的深切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