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拉牛上树”到“驱牛向草”的转变

2020-09-10 07:22陶旭娟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0年24期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中职

陶旭娟

摘要:《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必修课,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然而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自我控制力不足,所以常规的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佳。从分析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入手,提供一些教学实践中的点滴经验,为《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些许探索途径。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4-057

《幼儿心理学》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理论必修课,它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是15~18岁的未成年人,他们有未成年人共有的特点,精力旺盛、好奇心强、有自己的想法,但生活经验少,对社会生活有着极大的兴趣.不仅如此,中职生也有其特殊性,目标驱动力弱,坚持性差,所以在《幼儿心理学》课堂中常常出现趴桌子、搞小动作、闲聊等现象,如果单纯地进行理论教学,几乎没有人能跟上思路。

著名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学过程是一种典型师生双向活动的过程,教学中不仅要研究教师如何教,还必须研究学生如何学。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即学生能否以主体角色参与学习,把自身蕴藏的巨大学习潜能开发出,这在中职的课程中尤其显得重要。众所周知,中职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特点,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方面磨合普高的学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所教学学科的教材内容,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以较好的达到教学目的。基于上述认识,在《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一、明确本学科的重要作用,激发兴趣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明了幼儿时期对个体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人生中重要的成长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幼儿,可塑性与模仿性较强,学习的速度比其他时期更为迅速,幼儿的身心均有显著的发育和成长。幼儿施人力资源的宝藏,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怎样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科学而有效的教育,既关系到幼儿个体的身心和谐、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的健康与进步。本学科揭示了在教育情景中幼儿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并探讨了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故此幼儿及哦啊好似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幼教工作者,必须学好这门课程,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幼教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通、最持久的方式”,也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能力。要学会学习并且能终生学习,首先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具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内容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材、学生三位一体,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自觉、认真的阅读教材。首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主要是教会学生“粗读、细读、精读”教材。所谓“粗读”就是浏览教材,抓住章节子目,知其大意;所谓“细读”就是对教材逐句逐字地读,掌握具体的基础知识;所谓“精读”就是对背景、影响等重点、难点以及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内容,而且要善于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多角度、多层次的设计问题,引发思维的火花,培养阅读的能力。设计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让学生自习阅读课文提供的有关材料。如在讲第一篇导论时,首先提出“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个话题,要求学生做出正确回答后,在提问为什么?然后要求学生月的教材,作出回答,最后教师再组总结,这样学生就很快的理解了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

三、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中,除了教师提出问题外,更要让学生去探究和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在对知识的感知中,产生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主地创设问题情境,由被动思维转变为主动思维,做学习的真正主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启动起来。并促进其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更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对一些学生觉得似是而非的疑点难点,可让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互相探究。如在学习“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一节时,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认识到能够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些不同的因素之间又具有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遗传、环境、成长成熟等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尤其显著。遗传和成熟时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起决定作用。遗传素质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的可能性,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同时遗传素质本身也会在环境的影响下面而改变。

四、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职高生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最常见的就是厌学、冲动、沮丧。在学习第十二章第二节“幼儿心理问题及矫正”时,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再结合自己或周围所观察到的现象,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感情易冲动、情绪沮丧、厌学等都属于心理问题,是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矫正的。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解决好的话,不但影响自己的学业,而且还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工作。通过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学生的认识有了较大的转变,不但学习态度端正了很多,有些学生心里有什么疙瘩,也愿意找老师谈谈,寻求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了许多偶发事件的发生,使得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学习上,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五、注重传情达意,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

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交流包括知识信息的沟通和情感信息的沟通,而情感信息的沟通主要依靠非言语交流来实现。因为非言语可以以简洁的方式,通过暗示、模仿、感染、认同等途径,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表达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某种“暗含的期待”信息,通过教师种种积极的情感表现,如喜欢、鼓励、期待、爱抚等非言语行为,微妙的传递给学生。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积极的情感信息。他们在教师的信任、爱护、尊重之中,从内心对教师产生积极的情感认同和情感迁移,从而引发自己的学习热情,是自己的大脑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水平。教师在接受这些良好的信息反馈后,必然又会强化“暗含的期待”。如此反复,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俗語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觉主动的学习,把教师讲课的过程,变成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田淑英.探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幼儿心理学”课程为例[J].考试周刊,2017(93):179.

[2]邢晓燕.探究中专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下),2015(5).

[3]王露璐.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赤子,2016( 21).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没有用”的心理学
心理小测试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心理感受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跟踪导练(二)5
心理小测试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