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出版工作的重点向优质、高效转移,国家对出版的质量和数量管理进一步加强,出版界对出版物编校质量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校对,是图书出版流程的重要环节,具有将一切差错消灭在图书出版之前的使命,是保证图书编校质量的重要防线。校对人员的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图书的编校质量。因此,提高校对人员的业务素养是各出版社的重点工作。
关键词:校对;校对人员;素养;图书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4-0190-02
校对是出版物付印之前在校样上或样本上所进行的校读核对、改正差错的工作。校对工作是出版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编辑工作的延续。《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第十一条规定:“专业校对是出版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直接影响图书的质量。出版社应配备足够的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负责专业校对工作。”然而,目前出现了这么两种情况:一是编辑重策划轻加工,甚至越过加工,把本应由编辑做的工作遗留下来交给校对人员;二是有的出版社撤销了校对部门,实行“编校合一”,编辑即校对,校对即编辑。其实,以上两种情况是有违出版规律的,是不可取的行为。不论怎么说,校对环节不能省略,而且应当是出版流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如今已经实现了书稿电子化,作者所交书稿基本都是电子版,校对工作转变为以校是非为主。书稿中的错误既有作者原稿带来的错误,也有排版人员在排版时造成的错误,其中主要以前者为主。由于作者个人学识有限、文字功底基础薄弱,或者电脑输入时出错,加上有的作者时间和精力有限,写完没有经过精心修改,致使书稿在字词、语法、标点符号、知识等方面存在错漏,体例前后不一致。图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有传播知识的功用,校对人员要本着对作者负责,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生产高质量、有价值的作品,这是校对人员的工作职责,更是其社会责任。
一、胜任校对工作的条件
第一,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这是所有出版人必须具备的首要素养。书稿中的政治性差错是原则性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校对人员应注重提升政治理论水平,把防范政治性差錯作为校稿的重中之重。出版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校对人员日常应强化政治意识,加强学习,切实肩负起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责任。
第二,语言文字功底过硬。对于编校人员的文字功底要求,聂振宁在写给青年编辑的信中有一句十分恰当的表述——“图书校对业务很多时候拼的是童子功,亦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功”。准确理解字词含义,大量积累词汇,熟练掌握语法,自如运用修辞手法,练就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是做好校对工作最基本的素养要求。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仅一字之差,表达的意义就差之千里。语法、句法、词语搭配、拼音标调、标点符号等都有其规律,只有掌握规律才能规范运用。任何书稿在作者创作和编辑加工过程中都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漏,校对人员可通过自己的工作来弥补这个缺陷,保证编校质量,做到对作者负责,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
第三,兴趣广泛,学识渊博。有人说校对是“杂家”,也有人说校对是“专家”,不论“杂家”还是“专家”,实际上都是要求校对人员日常要勤学习、多储备[1]。校对工作的对象是各个专业、各个层面五花八门的书稿,这要求校对人员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作为支撑,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宗教、心理学、社会学、法律、汽车、旅游、美食、育人、金融等方面都要有所接触和了解,在遇到相关内容的稿子时,能从大脑中随时提取,在有疑惑时必须查阅资料一一核实,切不能凭经验臆断,不要让类似“少年维持之烦恼”的错误出现在出版物中。
第四,敢于质疑,善于分析,具备查阅资料求证的能力。写作有自由,出版有规矩。作者写作时有时文思如泉涌,一气呵成连写几章,自然难以顾及体例、错别字、语句重复、观点矛盾等问题,即使是大家名家也会有记忆出现偏差的情况。因此,校对人员要善于质疑,并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作者、编辑进行有效交流,及时解决问题。同时,字词句、标点、序号等每一处细小的地方都有严格的规范,需要通过日常不间断的学习和实践去归纳总结,以掌握语言文字出错规律,以备长期使用。查阅资料也是校对人员必备的一项能力,前面提到,校对人员要有广博的知识积累,但这并不是要求校对人员要什么都精通,但至少要知道所遇到的问题是哪一领域的知识,在哪里可以查到相关知识,恰当地查阅电子工具书能极大地提高校对人员工作效率。
第五,能够熟练运用新技术。当前,新技术新产品相继出现,种类繁多,运用广泛,各领域都有涉及。对于图书出版业来说,填写质疑表和登记表,使用校对软件、排版软件,完善发稿和结算流程都需要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同时,当前全网流行网络带货,图书销售也不例外,抖音、快手、淘宝直播等都是相对受欢迎的载体;另外,因为图书出版行业的“编校一体”现象,校对人员也在面对网络粉丝宣传营销自己的图书。因此,新时期校对人员必须强化自己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在工作中熟练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以及现代设备,以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出版物编校质量,从而增强出版社的市场竞争力。
第六,熟悉排版设计和印刷流程。《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第三条规定:“图书质量包括内容、编校、设计、印刷四项,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内容、编校、设计、印刷四项均合格的图书,其质量属合格。内容、编校、设计、印刷四项中有一项不合格的图书,其质量属不合格。”[2]图书出版流程是由数个环节组成的完整体系,各环节之间相互联系,不应被割裂开来,现实中很多不合格图书的出版都是因为各环节人员缺少沟通造成的。因此,要想做出合格的图书,各环节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十分必要的。校对有文字技术整理之责,而文字技术整理工作的作用有三点:弥补版式设计疏漏、改正排版造成的技术性错误、改正多人交叉校对产生的文字处理和版面格式不统一现象,这就要求校对人员熟悉排版工作,加强和排版设计的交流沟通。有的书稿图片和表格较多,印刷时容易出问题,也需要及时跟进印刷进度。
第七,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校对工作听起来高大上,实则十分枯燥、辛苦,校对人员在工作中要逐渐练就强大的内心,使自己能够抵抗外来的不良干扰,始终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工作,时刻做到细心、专心、耐心——眼睛细心地看文字,脑子专心地思考,必要时还要动手耐心查找有关资料。良好的工作习惯是校对工作高效进行的必要条件,所谓的基本功,其核心还是在于态度。每个人天生的能力都没有差别,真正的差别在于人的态度。在全社会提倡工匠精神的今天,图书校对更需要工匠精神。校对工作不仅辛苦,而且因为其创造的经济利润看起来微薄,所以校对人员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即使如此,他们还是愿意常态化地加班,大多是因为出版情怀使然,他们喜欢书,追求多出好书,向往自己做的书被大众认可。
第八,较好的合作沟通能力。其一,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有时间紧、校对任务重的情形,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交稿。校对人员毕竟是脑力劳动者,时间有限,精力有限,速度的提升势必会留下质量隐患,导致校对效果难以保证。对此,校对人员要有合作的意识,通过与人合作来保证校对工作如期高质量完成。其二,校对要与编辑保持良好的沟通,加深对稿件内容的了解,以做到更快、更准确地对书稿加以编校。其三,校对、编辑与作者的三方交流,对图书的高质量出版大有裨益,而实践中,大多是校对接触编辑,编辑再反馈给作者,鲜有校对与作者之间的直接交流。
二、提高校对技能的有效方法
“质量为王”是出版人的共识,质量是图书的生命线,所以校对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和业务素养,以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笔者结合实践,就如何提高专业技能总结了以下方法。
第一,培养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学习是出版人職业生涯中的必修课,出版工作者切忌啃老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就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现代汉语词典》如今已经更新到第七版了,而校对人员如果不与时俱进、更新知识就势必会落伍。同时,学习也是一种能力,除了要有态度,校对人员还得会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积累,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勤于动笔,边校对边做笔记。对于一些难度大、篇幅长、专业性强的书稿,我们可以借助烂笔头,记下人名、关键时间节点、地名、公式、比较专业的名词等信息,以防书稿前后矛盾。这些基本的信息要是出错,只能给人带来校对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的印象,而在实践中,在作者交来的书稿中类似错误很多,编校人员只要稍加注意,就能避免。
第三,善于总结出错规律。前面提到,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接触的稿子多了就能发现,有些错别字是书稿中常见的,因为作者根本注意不到其中还有差别,如“候”与“侯”“期间”和“其间”“自视”与“自侍”等,校对时见到类似的字词时要用心一点,这样大部分错误也是能避免的。
第四,调整状态,保持注意力集中。校对人员的状态直接影响着校对效率,而校对效率直接决定着图书的质量。业界常说,编辑的疏忽可以由校对来弥补,而校对的疏忽造成的就是成书中的差错。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加大“三审三校”检查力度的今天,图书差错率超标的直接后果就是核减书号,这是出版社难以承受的痛,更是编辑和校对难以承受的痛。拿起书稿,就要进入状态,切忌眼睛在心不在。
三、结语
校对工作是一项考验人耐心和能力的工作。校对人员的业务素养直接影响着图书的编校质量。新时期,各种形势对校对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从业要求,作为校对人员,只有认识到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并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胜任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 桂香.浅论提高图书质量对校对人员素养的要求[J].韩国语教学与研究,2017(1):157.
[2] 梨洪波,利友来.图书编辑校对使用手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613.
作者简介:金小燕(1983—),女,宁夏吴忠人,硕士,编辑,研究方向:图书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