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影视剧经历了创作转型和模式变革,作品质量、类型剧探索、视野形成等成绩斐然,并深深烙上了时代发展的痕迹,打造了多元化的“山西影像”。本文以改革开放为时间节点,探讨山西影视剧的发展脉络,并结合影视学、民俗学、传播学等多维角度对山西影视剧的创作态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改革开放;山西影视剧;发展态势
中图分类号:J9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0-0038-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8年度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山西题材影视剧的创作现状与对策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8C02
山西以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众多剧作者们的创作视角,孕育出具有晋风晋韵的地方题材影视剧作品,形成了独有的地域影像文化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一、山西影视剧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影视剧发展从恢复发展到深入变革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
(一)恢复期(1978—1988年)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一声哨响,山西影视行业迎来了恢复发展的高潮,多方主体积极参与创作,关注农村题材,展现了山西的风土人情。期间共拍摄电影作品17部,电视剧作品70余部,并率先在国内开始译制国外电视剧,在同时期同行业中占据领先水平。
1958年,筹建了山西电影制片厂,1982年组织拍摄了山西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神行太保》。拍摄昔阳人民三部曲《昔阳人民战寒冬》《昔阳人民攀高峰》《昔阳人民跨长江》,彩色电影纪录片《大寨》,风光片《晋祠》等;同时期,“山药蛋派”作家创作农村三部曲《咱们的退伍兵》《山村锣鼓》《黄土坡的婆姨们》等优秀作品;此外,新生代剧作家创作了《老井》《生死抉择》《孤儿泪》等优秀作品[1]。在这一时期,全国电视剧生产创作处于萌芽阶段,均面临经验不足、资金少、设备差等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山西电视剧制作单位迎难而上,积极创作。1980年1月,山西电视台文艺部在政府和台领导的支持下,拍摄了第一部电视剧《祝你们幸福》,到1983年8月先后拍摄了《牛庄风波》等25部40集作品。同年9月山西电视台电视剧部正式成立,到1987年先后拍摄了《红梅绽雪》《上党战役》《新星》等电视剧33部88集。此外,还组织外国译制片的生产,译制了全国第一部日本电视剧《阿苏姑娘》,译制了日本电视剧《恐龙特急克塞号》,受到观众喜爱并被全国各大电台转播,山西电视台因此获得了全国繁荣屏幕一等奖。1985年,山西电影电视制片公司拍摄了第一部电视剧作品《假如都像他》,开创了影视制作单位电影电视并重的先河;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独立创作团队以展现时代变革大潮的作品,如张绍林团队的作品《太阳从这里升起》等。
(二)坚守与发展期(1988—1998年)
这一时期,山西影视工作者继续坚守本土文化的表达,拓展创作题材,制作出更具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的影视作品。10年间共拍摄电影20余部,电视剧80余部,山西影视行业在坚守中迅猛发展。
在电影制作方面,先后创作了《康熙大闹五台山》《寻找魔鬼》《焦裕禄》《刘胡兰》《窦娥冤》等多种题材电影作品,本土导演贾樟柯凭借《小武》在国内外影视舞台崭露头角。在电视剧创作方面,1989年开始,先后创作了先进人物类题材作品《有这样一个民警》,历史题材电视剧《杨家将》《血染国宝》《玄中寺传奇》《巧会康熙》等,革命题材作品《百团大战》《红军东征》等优秀作品,《昌晋源票号》则率先打开了晋商类电视剧市场的大门。
(三)鼎盛期(1998—2008年)
进入新世纪,山西影视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黄金十年。直到2008年山西电影制片厂建厂50周年,共拍摄了电影故事片89部,而在鼎盛期这10年时间里就生产了电影76部,在国内外获得各类奖项76项[2]。其中《走过严冬》《声震长空》《暖春》《生死托付》获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红孩大话火焰山》获华表奖优秀动画片奖,《明天我爱你》获华表奖评委会故事片奖,《王长喜来了》获华表奖优秀数字电影奖。特别是电影《暖春》在国内外先后获得18个奖项,《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获得了11个奖项。山西电影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和本省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到山西电影制片厂进行视察调研。在电视剧创作方面,10年时间里创作了电视剧100余部,包括晋商题材作品《龙票》《乔家大院》《走西口》,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吕梁英雄传》《亮剑》,人文电视专题片《晋商》等。《亲兄热弟》《塞北婆姨》获电视剧飞天奖,《八路军》《乔家大院》《赵树理》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獎。
(四)改革期(2008年至今)
2008年后,山西影视行业在发展中变革,创作电影作品100余部,逐步形成了以故事片为主,动画片、戏曲片、纪录片和科教片为辅,类型齐全的格局。创作了电视剧作品40余部,剧目屡获大奖。
在电影方面,山西省拍摄的电影中有10部获得包括华表奖、金鸡奖、“五个一工程”奖等15个国内国际大奖。2018年全省电影备案42部,拍摄完成22部。2019年,反映山西本土精准扶贫工作的喜剧电影《耿二驴那些事儿》引起强烈反响。目前,国内首部军事反恐题材院线电影《反击》正在拍摄中。在电视剧方面,首次拍摄了非遗保护的音乐题材电视剧《大河风歌》、煤矿题材作品《矿山人家》。2017年,《于成龙》全国网单集最高收视率达到1.81%。2018年,《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登录央视,再次掀起一股山西奋斗的热潮。
二、山西影视剧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影视剧行业通过搭建平台、拓宽渠道、整合资源等举措,连续创作出票房、收视率与口碑齐飞的影视剧目,再次奏出山西影视制作强音。
(一)从创作角度来讲,完成从传统题材到多种题材全覆盖,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从创作题材上,创作了包括农村、晋商、战争题材为主体的作品,开拓了历史、先进人物、城镇、反腐、社会现实、惊悚悬疑题材作品,直观地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创新局面的故事、新时代精神文明先进形象。从创作主体来说,除本省影视制作单位企业,本省优秀作家和全国影视剧创作者们都参与到“山西影像”的叙事中。山西影视行业秉承纪实主义风格,成绩斐然,但一定程度上缺少了商业性和受众关注度,应走出叙事困境,开拓新思路,在坚持山西品牌的同时,把握好作品与时代、社会和市场的关系,增加作品数量、提高制作质量、盘活拓展市场运营。
(二)从文化角度来讲,实现从地域文化到全方位文化挖掘,更要注重文化表达和文化创新的关系
山西是中国文化资源大省,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影视剧荧幕中随处可见的山西文化符号,真实地再现了山西的政治形象、经济形象和文化形象,并有效地推动了山西经济和文化的进程。在影视剧创作的新时期,应从深层次、新角度挖掘山西文化内涵。山西从煤炭大省发展为文化强省的道路离不开影像书写,创作者们应不断挖掘创作资源,扩充类型,在其中注入新的创作元素,激活“山西影像”的强大生命力。
(三)从传播角度来讲,实行从作品内容出发到市场需求出发,更要注重作品品质和融媒体运营的关系
我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要做好文化创新,推动山西文化“走出去”,讲好山西文化故事,使山西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借助融媒体传播方式是影视作品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特征之一。融媒体时代下众多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成为影视传播的风向标,也是山西影视剧传播方式变革的方向。要精准定位受众群体,面对不同受众群体制定多样化传播方式和营销方式,做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利用新媒体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传播,从政府视角到媒体视角再到受众视角,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利用大数据精准定位加快传播速度和效率,达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
三、山西影视剧未来发展策略
山西影视剧充分彰显地方特色、紧扣时代脉搏,在变通中求发展,要本着立足山西、面向全国、多方合作、广开市场的思路,打开多元文化格局。
(一)解放发展观念,深化广电传媒体制改革
在创新发展的大潮中,山西影视行业始终坚持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从顶层设计、市场环境、平台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对影视剧生产管理和引导,加强题材规划,走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之路,统筹资源、激活机制、扩大规模,使得山西影视行业发展形成合力。山西在改革中“四轮驱动”以及“以一带三”的战略被认为是“山西样本”和“山西经验”受到中央领导的认可。
(二)灵活运用资源,提高山西文化品牌意识
山西文化资源是丰富的,要在深入挖掘的基础之上,灵活运用资源。首先要做到对资源的深入认识和把握,面对强势竞争,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树立问题导向意识,高速高效缩小行业差距。其次,要锁定市场需求,树立山西影视品牌,实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落实“大作品展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的战略,加深山西文化品牌意识。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影视剧的扶持力度,提升资源利用率。
(三)提升作品质量,挖掘山西地域影像维度
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影视剧制作需要以提升作品质量为出发点,堅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原则,从创作水平、作品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做优做精,树立“山西文化”品牌意识,实现作品创新,与受众审美对接。
四、结语
在山西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包括影视在内的文化产业应具备鲜明的导向性,在创作中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学习先进的经营模式,用开放的理念和思路打开发展空间,不断提高影视作品生产能力和生产质量,增强对外传播能力,讲好山西故事,传递山西声音,展示山西形象。
参考文献:
[1] 韩玉峰.银幕记忆——山西电影制片厂50年[M].太原:山西电影制片厂,2011:45-56.
[2] 杨志刚,杜学文.聚焦山西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305-318.
作者简介:强亚莉(1988—),女,山西娄烦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