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摘 要:文章通过对广水市桃源村的更新设计实践为例进行研究,重点探寻适宜鄂北地区乡村聚落绿色低碳的空间布局模式,论述降低整体能耗的同时改善乡村居住环境质量,治理乡村环境污染,推进乡村“厕所革命”,推动乡村生态振兴,为建构一套低碳型乡村聚落的设计策略和理论体系,为实现鄂北地区低碳型村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提供全面、系统、可应用的更新策略与改造方法。
关键词:低碳理念;鄂北地区;乡村聚落;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TB491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发出了农业、农民、农村为主题的“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成为当下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改善乡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方面提出了特别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新农村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都套用城市模式,如何将这种全球低碳型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理论转译到乡村这个语境中,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鄂北地区乡村振兴的有效措施。
2 桃源村现状
2.1 地理区位
桃源村位于湖北省鄂北地区广水市武胜关境内(见图1),北邻河南信阳市,东接湖北大悟县。武胜关地处桐柏山、大别山交会之冲,为中国九大名关之一,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北必由之途。村庄交通便利,距孝感北站3公里、距广水火车站2公里,距京珠高速大悟大新出口5公里。
2.2 自然景观
桃源村因山为障,凿山成隘,古木参天,是广水市绿色生态环境保存十分完好的一个乡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桃源村石头资源丰富,从古到今农民一直延袭用石头砌墙的传统,境内黑龙潭风景区毓秀钟灵、瀑布众多、山高林密,为天然“氧吧”,全村有2万多棵柿子树,其中300年以上树龄的柿子树有600多棵,一千多亩有机茶园环绕桃源村四周。
2.3 历史人文景观
桃源村所在的武胜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武胜关是中国九大名关之一,武胜关下有将军寨,北宋名将狄青在此屯兵驻扎,城门城墙、暸望哨等遺迹保存完好,将军寨下有咸丰帝御赐给孙铎的“孝子碑”。另外,千姑寨、穆桂寨、大城寨、乐城寨等均在其5公里半径范围内,桃源村主要挖掘武胜关、平靖关、黄土关“楚北三关”历史人文,放大关寨文化积淀,突出古战场遗迹、自然古村落,形成集军事文化、关寨文化、村落文化等为一体的特色历史文化体验区。
2.4 桃源村更新设计实践
由湖北省发展战略规划办公室支持,绿十字与广水市武胜关镇人民政府合作,于2013年1月开始对桃源村实施“世外桃源计划”的项目,是湖北省发改委确定的全省首个绿色幸福村试点。桃源村按照“保持原貌、修旧如旧”的理念,对每个自然湾、建筑景点、居民石屋、林场河流以修复为主,充分彰显古朴风貌。依据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设计思想,以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社会援助和市场运作的方式,推进了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修复、文化产业提升、旅游产业发展与村民互助合作组织建设,实现了精准脱贫和产业富民。
3 桃源村乡村聚落更新设计策略研究
更新设计后的桃源村荣获了2016中国美丽乡村十佳典型案例,美丽乡村成果初现。鄂北地区夏热冬冷,对于缺资源、少能源的鄂北地区来说,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及绿色低碳的空间布局模式具备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对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适应于鄂北地区的乡村更新设计实践出发,总结出以下策略:
3.1 传承乡村风水,延续古人生活智慧
一般来说,村落的布局较为自由,很多是根据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自发生长形成的。但并不是说村落的形成是没有规划的,桃源村在建筑规划布局时综合考虑水文、风向、日照、地质、地形地貌、气候等多方面的合理之处,主要从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方面入手,以构成山环水抱、藏风聚气的格局(如图1)。整个村落由北往南沿古河顺古道依山而建,有利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这也是古人生活的智慧。建筑坐北朝南,采光好、通风佳、避北风,开门见阳,紫气东来,水的引入,以形成“气”,水体本身就有调节空气的干湿度、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等多种生态功能,桃源村利用水体的这些功能特点,实现吸热、降温、除尘、节能及美化环境等目的。村落周围层层叠山环绕,既可以遮挡来自北面的风,也使“气”留下来,符合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对于传统村落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和便利的生活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3.2 因地制宜利用鄉土材料,修旧如旧传达地域特征
桃源村因坐落在群山之中,村民们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恩赐,合理利用原来居住单元上的乡土材料,修旧如旧表达地域特征,同时利用乡村特色产品和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符号装点立面,给后人留下了具有观赏价值的石屋遗存,建于清朝的桃源七星桥至今依然完好[1]。村落按照“保持原貌、修旧如旧”的理念,对每个自然湾、建筑景点、居民石屋、林场河流以修复为主,充分彰显古朴风貌(见图2)。在石屋改造上,以修复原貌为主,对保存较好的石屋,仅对大门、屋面、门窗等整修。这些石屋,或断或连,或高或低,随势造形,错落有致,鳞次栉比,自得天趣。还有石头拱桥、石头围墙,石头墙面经济耐用,稳固性强,几百年来这种工艺传承良好,目前全村有近百人会砌石头的工艺。在室内风格上,坚持现代与传统相结合,装饰风貌和家具摆设与当地历史习俗一致,在庭院布置上,实行禽舍分离,鼓励打井、青石铺地、种植花草,使鄂北民居既有北方民居的硬朗,也透露出南方民居的灵秀[2]。
3.3 软硬环境相结合,实现低碳化可持续环境设计
桃源村的硬环境建设主要为改善居住条件和完善基础设施。整修破败房屋,积极将先进的低碳技术运用到传统建筑的改造中。具体设计思路为:(1)根据需要对厨房及卫生间的污水分别收集,在污水排入管网前设置沼气池、模压化粪池等方法进行预处理,模压化粪池属于初级的过渡性处理生活污水的构筑物,其原理是利用沉淀和厌氧发酵来分解去除生活污水中悬浮性有机物[3]。在沼气池、模压化粪池适当位置设置取运口,以便将污水粪便作为农家肥利用(见图3);(2)改良门窗等保温薄弱结构,在住宅屋顶安装太阳能集热板,减少房屋冬季能耗,通过植物种植手段为建筑做一些“绿”帽子,穿“绿”衣服,建造空中花园等措施,夏季给房屋降温;第三,治理河道,修建水、电、路和监控等基础设施,安装太阳能路灯以及建立山顶的风力发电厂,充分利用生物能、沼气、风能、太阳能等再生的可循环利用的清洁能源。
软环境建设主要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绿色产业的提升。大力整治村民的生活环境,理清各类垃圾20余吨,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设立垃圾收集点,如垃圾分类中心和进行厕所革命,新建多处民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如图4)。农村厕所革命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科技改厕是实现农村厕所节能减排的关键手段。可在厕所冲水方式技术上、厕所生物处理技术上以及厕所建设材料上实现节能减排。可建设无水冲型卫生厕所、循环水冲型卫生厕所、可生物降解免冲洗型厕所等几种类型,在无污水排水管道系统的区域,可以使用生物降解免冲洗型厕所,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厕所建设材料上推荐使用当地木材、竹材、石材、混凝土及各类可降解的天然绿色材料。这些低碳化改造措施有效减少了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还实现了人畜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是一种有利于农村节能减排的厕所粪污处理新模式[4]。
3.4 合理利用文化资本,提升文化因子主导力和绿色特色产业
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下,桃源村受到外来文化影响较小,民间煮酒、制醋、奎面、锅盔、陶艺、砌石、竹编等手工艺依旧代代相传(见图5),民俗婚礼、祈福仪式等也保存完好,“广水奎面”制作工艺,在不断地工艺革新和原材料更新调配中已形成一个本土的特色产品,可以通过新建奎面工作坊、锅盔工作坊、竹编工作坊等专项手工艺工作坊的方式重塑特色手工艺流水线,扩大文化优势,转文化优势为发展势能,实现乡村振兴。此外还可以增强村落绿色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发挥种植园采摘优势,建立蓝莓园、桃园、茶园、桑葚园等,增加农家乐、民宿、婚纱摄影基地发展绿色生态旅游,在将桃源村本土文化传播出去的同时,合理利用文化及绿色资本,增强公众关注度。
4 结语
基于低碳理念下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低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本文从低碳减排的角度出发,主要对湖北广水市桃源村建筑的更新设计、环保厕所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太阳能路灯及风力发电厂建设等情况切入,从传统村落建筑的低碳化改造、重塑优美自然景观、因地制宜利用乡土材料、软硬环境相结合、提升文化因子主导力和绿色特色产业等方面得出的设计思路,为鄂北地区乡村聚落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最终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尹丽华.旅游导向下的乡村居住单元改造设计策略研究--以大连金州土门子村农家乐单元改造为例[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12):51-55.
[2]陈浩,曾旭东.鄂北乡土聚落特征浅析——以大悟縣八字沟村聚落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7(4):95-96.
[3]奉先焱,刘海力. 湖南省农村厕所革命与厕所节能减排效应探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9(2):97-101.
[4]李慧,付昆明,周厚田.农村厕所改造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2017,33(22):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