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塔西南地区目的层埋藏深度大,上覆多套强反射界面,反射资料信噪比低,成像难度较大,尤其是山前逆冲推覆段构造复杂,老地层出露,断裂发育,反射信息弱。为了提高本地区地震采集效果,本文对目前技术工作中在激发和接收环节存在的细节问题,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证和试验,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为以后类似地区的勘探实践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关键词:塔西南山前带;激发和接收;技术细节;方法探讨
一、前言
山前带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一直成为西部探区的瓶颈,虽然部分地区进入可控震源(低頻)试用攻坚阶段,以解决巨厚砾石层的激发问题,但由于受到起伏地表的限制,炸药震源仍不可被替代,那么提高山前带资料品质的途径在哪里?改善的空间有多大?
二、主要技术方法
2.1 弱激发介质虚反射界面界定方法
(1)了解弱激发介质的纵横向分布
工区山前带第四系地层达400多米厚, 200多米内为颗粒不等的砂砾,激发岩性较差,较好的胶泥层在地下400米深,现有物探钻机无法钻达胶泥层,激发在弱介质中进行。
(2)研究弱激发介质表面张力面特征
在地震勘探中,激发参数选择应考虑较宽的激发地震波频带和足够的能量,应考虑虚反射的影响,降低面波、声波干扰,使目的层有一定的信噪比。井中激发的激发深度一般宜在潜水面或高速层以下,选择合适岩性,降低面波和声波干扰,使记录有较高的信噪比。
通过研究,认为选择速度变化最大的面以下激发,对于弱激发介质保证激发效果较为有利[1]。近地表岩性差异较小时,取ρ2≈ρ1≈ρ0,表面张力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张力系数R1≈(v1-v0)/(v1+v0)=(1167-589)/(1167+589)=0.32
张力系数R2≈(v2-v1)/(v2+v1)=(1896-1167)/(1896+1167)=0.24
式中,ρ0、ρ1、ρ2分别为低速层、降速层、高速层内介质密度,v为速度。
显然,降速层顶界面表面张力系数大,其下一定深度处选择激发部位较为合适。
2.2 弱激发介质虚反射界面界定方法
一方面,加强激发在低速层内的组合井与高速层内的单深井对比试验:考虑到山前带单炮在激发后受地表吸收衰减的影响,以及勘探目的层较深,主要对低频信息进行对比,为此进行了低频段的带通扫描,通过定性分析看不同的分段扫描的单炮, 3井组合激发的单炮在相同位置,同相轴的连续性要稍优于其他方式激发的单炮,3*8kg与3*10kg激发的单炮品质的差异性不大,但个别地方3*8kg的资料品质要略好。另一方面,加强次高速层内加大药量与高速层内单深井的单炮对比,通过次高速层顶界面下5m加大药量至24kg和30kg激发对比与单深井的单炮品质。通过定性分析看不同的分段扫描的单炮显示,8-60Hz和15-60Hz分频扫描可以看出次高速层下5m,单井药量30kg激发获得的资料品质稍好,20-40Hz分频扫描显示次高速层顶界面下5m*30kg激发与高速层顶界面下5m*18kg激发单炮品质相当,从AGC来看次高速层顶界面下5m*30kg激发效果稍好。
2.3 起伏冲积扇区综合井深设计方法
地震采集中进行井深设计通常采用高程法或厚度法[2],即通过表层结构调查的控制点成果采用SUFFER软件残差,或通过EXCELL办公软件进行控制点间趋势预测每个炮点成果(高速层顶界面厚度或高程),然后按照试验确定出的在高速层顶界面以下几米(一般为3m、 5m或7m)激发。
高程法设计井深常用在沙漠区。因为沙漠区考虑到高速层顶界面与潜水面比较吻合,且潜水面变化趋势小。所以无论沙丘多大,也不管表层调查控制点是1口/2km还是1口/4km,或控制点是否在高大沙丘和中等沙丘以及小沙丘都有分布,按照高程法插值进行井深设计都不会出现负值。
厚度法设计井深常用在山地区。因为若只用高程法插值设计山地区井深,由于表层调查控制点难以对山地的顶部、底部一一进行,若相邻2口微测井都在山顶,相距2km,那么,对这2口微测井之间的山底部位做高程法插值时,必然会造成负值。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山地区井深设计常采用厚度法插值。但这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那就是,山地表层风化程度不一样,只用厚度法插值,会造成有些部位井深过深,有些部位达不到理想深度,这样可能浪费成本也使资料品质受到影响。
山地区井深1=ROUNDUP(H+7+0.5×Q/2),H为高速层顶界面厚度;Q为该井药量
沙漠区井深2=ROUNDUP(△H+7+0.50×Q/2),△H为某点地表与该点高速层顶界面高程差;Q为该井药量。
为确保不同类型的山地及山前井深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经分析、总结和研究,得出综合井深设计方法。
钻井井深=G*γ1+H*γ2+3(经试验得出的距离表面张力的距离)+L(药柱长度)
式中,G为由表层结构控制点高程传递法得出的当前炮点高速层顶界面厚度, H为由表层结构控制点厚度传递法得出的当前炮点高速层顶界面厚度,γ1、γ2为相似系数,其中γ1+γ2=1(0≤γ1≤1、0≤γ2≤1)。
2.4 检波器常规埋置方法的局限性分析
SY/T5314---2011技术规程规定“同道检波器埋置条件一致,与地表耦合良好,达到平、稳、正、直、紧”的要求。对检波器埋置的要求,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场合对于确保接收效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是,这种要求其实也是在一定条件下,因为当水平界面接收,反射P波近似于垂直地表,形成炮集记录,竖直方向信号强度最大。
当接收界面倾斜,倾角较大(>>45°)时,远炮点距沿P波方向传播的反射射线部分垂直当前地表界面,检波器若竖直埋置,接收到的仅仅是分量。所以,无条件地要求检波器埋置竖直插入地表,并不能真正对地震接收效果有益。因为分量的存在会导致地震P波能量消耗在沿界面方向,使得沿P波方向的接收能量减弱,接收信息少,不利于确保接收效果。
2.5 基于加大信号叠加强度的地震接收方法
在倾角较大的地表山区,检波器应垂直地表而不是竖直插于地面,增大接收信息,这样就可加大有效信号叠加强度,同时可保留完整的干扰波场,便于后期资料处理中去除。
山地斜坡段检波器埋置新方法:针对陡峭的山地,采用专用工具,检波器垂直地表埋置,增强地震信号接收效果。
三、 结论与建议
(1)西北地区山前冲积扇区低降速带巨厚,需联合采用多种方法精细调查表层结构,并需精确求取速度变化最大的面,并建立准确的表面张力最大面,为井深设计提供依据。
(2)山前带井深设计,需综合运用高程法和厚度法插值,并以0.3/0.7系数较好,斜坡趋势内突变区域只宜采用厚度。
(3)地表倾角较大的山地,检波器埋置除按照设计和试验要求获得因素外,其尾椎应垂直地表而不宜垂直水平面埋置。
(4)随着勘探深度加大、目标更隐蔽、储层物性更差,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难度逐渐加大,越来越需要对技术细节进行刨根问底和加强技术攻关,建议以后创建各类复杂地表区勘探技术团队。
参考文献:
[1] 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M].山东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106-108.
[2] 胡啸.巴楚隆起罗斯塔格山体区地震激发技术方法研究.河南石油,1997,15(1)
作者简介:
阮孝福(1982—),汉族,男,河南省周口市人,本科,工程师,长期从事物探采集技术支持、生产管理和国际物探市场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