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上巳(sì)节还是中国的一个盛大节日,如今,它与许多传统节日一样,渐渐地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豆苗儿们,这一期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节日吧!
节日档案
上巳节
俗称三月三,也叫“春沐日”,是古代举行“祓(fú)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里。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定为农历三月初三。古时,每到上巳节这天,男女老少都会来到水边沐浴。此后又增加了曲水流觞(shāng)、踏青游春等习俗。
祓禊
祓禊(xì)是上巳节最传统的活动,即在水边举行祭礼,用河水洗濯(zhuó)身体,祈(qí)求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古人认为,此时季节交替,人容易患病,在水边洗一洗可以预防疾病。
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也是上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后来发展成文人墨客的一种消遣。人们举行祓禊仪式后,会选一段蜿蜒曲折的河流坐在两旁,在水流上游放置一只轻质酒杯(觞),往酒杯里面倒半杯酒,让酒杯顺流而下,酒杯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的酒饮下,并赋诗一首或表演其他才艺。
最著名的“曲水流觞”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与他的朋友们在会稽(jī)(今浙江省绍兴市)举办的兰亭集会。大家饮酒赋诗,论文赏景。王羲之挥毫作序,乘兴而书,成就了书文俱佳、举世闻名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射雁养蚕
上巳节有射雁的习俗,即利用一种绑有丝线的箭射击野雁,射中后拉动丝线即可捉到野雁。人们将射到的野雁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南方地区则开始采集桑叶,喂养蚕宝宝。
放风筝
自古以来就有“二月二,搓麻线,三月三,放风筝”的民谚。风筝起源于周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的风筝由木头制成,叫做“木鸢(yuān)”。后来,随着造纸术的出现,人们便用纸替代了木头,风筝因此称为“纸鸢”。伴随着风筝飞上天,人们积聚了一个冬天的郁闷心情也随之消散。
吃荠菜
上巳节有吃荠菜的习俗。荠菜是生长在田边的野菜,非常普遍,而且味道鲜美。将荠菜与鸡蛋、红枣、生姜熬煮成汤,可以预防疾病。因此,民间有“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的说法。
宋朝以后,上巳節逐渐衰落,古代书籍中的记载也越来越少。但一些习俗至今仍在流传,比如踏青、放风筝、吃荠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