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万山区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在四十多年的发展中,是以新闻建台,立台,作为基层党和人民的喉舌,起到了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国内新的环境下,生存现状却不容乐观,遇到了很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县级电视台在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将如何发展,本文以“现状”和“发展”两部分进行结构,系统梳理发展历史,总结现状发现问题,以及为今后县电视台的电视新闻报道探索出新的改革方向,提供一些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新闻;现状;发展;改革方向
新闻,是传递给受众准确、及时、具有启发意义的一个代名词。在我们的生活中,最喜欢关注的就是身边所发生的热点新闻事件,而有这样一些电视媒体机构,它们绝不是“大台”,却必不可少的为一方百姓传递信息提供服务,它们不断探索不断发展,却仍存在某些漏洞;它们虽不惹眼,却值得关注——它们就是县级融媒体中心下的电视台。
县级电视台面临着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的窘境,不进则退,新闻作为立台之本,要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县级新闻生存发展的道路,不断提高栏目质量,创新新闻节目的内容和方式,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
一、万山区广播电视台简介与现状
万山区广播电视台前身名为万山特区广播站,开播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只有一台录音机,一个喇叭,后发展为万山特区电视台直属于万山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前后经历了股级单位—副科级单位—正科级单位的历史转变,90年代初期开始播送电视新闻。由最初的只有1台摄像机、1台录像机、一台编辑机,2名记者和1名主持人到现在的具有大專及以上学历40多人的队伍,并与2008年实现采编播设备数字化,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二、县级电视台面临的困境
(一)发展资金相当短缺
县级广播电视媒体的创收能力非常弱,创收渠道也单一,主要经济来源仍是广告费。
(二)专业人才相当缺乏
县级广播电视媒体目前的人才状况十分堪忧,虽然职工队伍庞大,但真正可以拿得出用得上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相当缺乏,专业技术型和知识性、技能型人才少之又少。
(三)生存压力相对较大
由于基础条件差、设备落后、职称晋升难等种种条件限制,自办广播电视节目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根本无法与上级台相比。
(四)经营理念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广播电视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由来已根深蒂固,重宣传、重业务、轻管理倾向明显,因此,管理效益低下成为县级广播电视媒体的一个普遍现象。
三、关于完善县级电视台新闻栏目的几点思考
以万山区广播电视台为例:《万山新闻》是万山区广播电视台的重点栏目,每晚8点播出,时长15分钟,以当天政府工作为主,整体结构以宣传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为主。
(一)突出新闻节目的地方性,实现新闻节目的本土化
作为基层的县级台,要唱好“地方戏”,根据当地的经济文化特色,打造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电视风格,做当地百姓喜欢看的县级台节目。
(二)深度报道
最基层的电视媒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拥有最基层的电视受众,更拥有最基层的地域性和接近性。一是处于基层的县级台离人民群众的距离最为接近,能更准确的体会群众的呼声与建议,更能全面的反映出群众的各种利益。二是县级电视台的宣传视角大多选择于平民百姓,更容易发现或搜集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做出有吸引力的新闻节目。
(三)加强对“三农”问题的采访报道
县级电视台作为最基层的媒体,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民是最广大的受众群体。因此,办好对农节目对一个县级电视台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在“三农”问题的宣传报道上,记者要带着感知、感受的态度深入乡镇、村庄进行调研,深入到农民中间,亲身体会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要处理好与农民、乡镇农村的领导干部、乡镇通讯员的关系。
(四)避免“等靠要”,打破“一二三”
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诸多原因,县级台的记者形成了“等电话”、“听会议”,在家等新闻送上门的习惯,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难以得到体现,基层鲜活的新闻线索得不到挖掘,县级领导参加的各种会议在电视上频频露面。
(五)坚持做好民生新闻的报道
民生新闻报道,真正反映老百姓的心生,在内容上,要紧紧围绕老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这方面的报道,老百姓想看,愿意看,也愿意提供新闻线索。但这里有一个报道尺度的问题,我们不能见什么报道什么,否则,不但不能直到舆论引导的作用,还可能给党委政府添堵添乱。
(六)建立激励机制,树立记者采编的精品意识
提高新闻质量,需要记者树立精品意识,用认真的工作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采访中去,而县级台由于设备落后,记者少、工作繁忙等原因,有的记者对采访任务都表现得毫不在乎,流于表面,起不到“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作用。
四、县级广播电视台提高宣传质量的几点建议
作为县级广播电视台,既要传达上级的政令,又要为地方的发展服务,还要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就要把最好的设备、最强的力量放在全台的工作中心和重点的节目上,把握好节目的定位,从基层群众的利益出发,走本土化道路,使采编的新闻贴近群众,为百姓服务。
(一)突出宣传重点,办精新闻。
节目定位力求准确,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应以“农本位”作为节目宗旨,把报道的触角伸向农民、农村和农业,发现农村中的新人、新事、新生活,引导农民的生产、生活与时俱进,同时抓住这批忠实观众。
节目内容力求精彩。新闻要以时政要闻为核心,同时做足主题新闻和民生民情的动态报道和资讯含量,使其成为地方党政领导和普通观众想看、爱看、必看的新闻节目。
栏目设置力求贴近。适时推出话题引导观众参与,并提供来源于网站或报纸上的与本县(区)干部群众贴近性强、有指导性的简明信息或生活资讯,突显公众对新闻的参与性、互动性。
(二)突出地方特色,办活文艺。
在办精新闻、办深专题的同时,要注重在办活文艺上实现新突破,栏目内容以地方文艺为主,突出地方特色,充分挖掘民间文艺,培养文艺新人,改变单一播放电视剧的做法,积极开展各类文艺大赛,丰富了全县(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央台、省级台还是地方台都是以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宣传为主,作为最基层的县级广播电视台承担的宣传任务也十分繁重。现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给县级电视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应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寻找自身优势、根据本土特色打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栏目、节目,这样才能牢固树立在当地受众中的影响力,实现新闻宣传促进经营发展的良性循环,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改革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万山特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万山特区志》
[2]陆文虎主编《强台之路》;
[3]盛云富、杨连松、杨宏主编《声屏采编播》;
[4]吴兰仙主编《现代市场营销学》;
[5]钱逸鑫.传媒观察.1998(10).
[7]陆地:《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8]张弛:《从一个县级电视台的生存现状看我国地方电视媒体体制改革的方向与路径》,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年8月;
[9]董亦民,章勇:《县级电视台发展对策及当前任务初探》,《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12月;
[10] 胡正荣:我国媒介规制变迁的制度困境及其意识形态根源,《媒介的现实与超越——胡正荣自选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12月;
作者简介:
吴小玲(1990-),女,2013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现为万山区融媒体中心编辑制作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