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黑臭水体绿化建设项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0-09-10 15:23:46朱从申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黑臭水体存在问题对策

朱从申

摘要:2016以来,随着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项目的实施,城市绿色项链日益丰满,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日益改善。但是,由于城市黑臭水體绿化建设项目,未列入督查内容,造成了部分绿化项目存在结构性缺陷、景观性缺失,影响了黑臭水体治理成效。

关键词:黑臭水体;绿化项目;存在问题;对策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家住建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印发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要求2017年底前,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2020年底前,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从公布情况看,全国共有黑臭水体2869条,完成治理2313条、正在治理556条。从治理成效看,黑臭水体建设的绿化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功能性问题和制度性问题。

一、城市黑臭水体绿化建设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绿化设计方案不科学。从黑臭水体治理项目设计单位的选择看,主体设计单位多是市政资质或环境治理资质,风景园林绿化资质只是参与;从项目设计的重点看,主要是内源治理、控源截污、活水补给等内容,对绿化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功能性重视不够;从项目关注点看,政府部门重点关注的是如何做到“水体不黑不臭”,对绿化设计方案要求不严、关注不足,致使部分绿化设计方案存在:海绵技术应用不足,缺少植草沟、下沉式绿地、雨水滞留池、雨水滞留带。与地方文化融合不够,方案缺少主题、缺少灵魂、缺少特色。乡土树种应用不足,设施配套不全,缺少健身器材、康复器材、公益小品、公共厕所等设施。

(二)工程质量监管不到位。从黑臭水体项目监管的主体看,多是政府排水部门、市政部门,园林绿化部门参与较少。加上,园林绿化工程项目没有纳入政府质量监督范围,造成绿化工程质量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一是种植土质量不高,杂质较多,土壤缺少改良,给树木后期生长埋下隐患;二是土方整理不到位,没有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地形改造和边坡修正,造成雨水季节地面冲刷严重;三是乔木选择不到位,分枝点选择不统一,树形修整不到位,加上部分截杆苗木的应用,造成绿化景观缺少;四是材料应用不科学,没有按照设计要求使用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透水材料,海绵体建设质量不高。

(三)水生植物配置不合理。为改善水质,修复生态,构筑健康生态链,很多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在方案中设计了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漂浮植物。从效果看,一是水生植物的选择不够合理,个别水生植物不适宜地方水环境和气候的生长,造成枯萎或死亡;二是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漂浮植物的种植面积比例不合理,不仅影响感官,而且水质改善不够明显,有的甚至造成水质恶化,影响生物链的形成;三是各种水生植物种植密度不合理,有的密度小影响景观效果;有的密度大造成植物死亡;四是各类水生植物的种植没有考虑河道水位的变化、河道泄洪的影响,造成水生植物死亡,影响水质改善。

(四)绿化养护管理不到位。从实际情况看,许多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采取的是“PPP”模式。项目投资主体确定后,项目投资建设协议往往对绿化项目养护管理的等级标准、日常养护管理的监督考核办法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约定,造成后期监管不力、监管不到位。有的甚至无法进行量化考核,造成了绿化建设项目养护不到位、绿化项目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绿化景观效果没有得到充分彰显。

二、城市黑臭水体绿化建设项目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强化源头控制,提升绿化项目设计质量。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实施前,一是要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线规划、城市蓝线规划、城市生物多样性等城市绿化上位规划,围绕水质改善、生态修复、生态链构建、绿化景观再造,确立项目设计思路和项目定位;二是要开展城市历史文化研究,精准确立城市文化脉络、城市文化靓点、地方民风民俗。精准确立地方文化展示手法、展示线路、展示地点,确保每个线路、每个节点有主题、有灵魂;三是注重海绵技术应用,注重雨水收集设施布局、雨水径流线路规划,尽量延缓雨水在绿地内径流时间。注重沿路植草沟、区域滞留带、局部下沉绿地系统构建,发挥绿地“渗、滞、蓄、净、用、排”功能;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系统绿地交通网络、照明网络、信息网络、智能管控网络,完善座椅、坐凳、垃圾箱、果皮箱、健身器材、残疾人康复器材等设置,发挥绿地为人本质属性;五是开展绿化设计方案社会意见征集、政府部门意见征求、专家意见讨论,强化源头质量控制,确保绿化设计方案接地气、真管用、真实用。

(二)加强施工过程监管,提高绿化项目施工质量。要提高城市黑臭水体绿化建设项目施工质量,一是要强化土方工程质量过程控制,对杂质多、不符合种植土质量要求的土壤,该更换种植土的一定要更换,该进行土壤改良的一定要改良。同时,要强化地形整理的复测复检,确保土方边坡符合设计要求;二是要强化透水材料的质量控制和施工过程控制,所有透水材料进场前要进行质量检验,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一律不准进场。所有透水地面和透水设施要进行现场检测,确保满足规范要求;三是要强化苗木进场质量控制,凡病苗、弱苗、秃头苗以及不符合设计要求的苗木,一律不得进场栽植。要强化苗木栽植前的疏枝修剪,落实全冠苗栽植,防止出现偏冠苗;四是要强化苗木栽植过程中质量控制,栽植的树穴、固定的支架、树木的绑扎要符合规范要求,力争通过过程监管来提升绿化项目的施工质量。

(三)注重现场实地研究,优化水生植物配置。为改善水质,构筑稳定的水环境生态链,一是要结合地方的水文、气候、降雨等特点,开展水质检测研究,分析水体各项指标,结合常水位、洪水位以及城市防洪排涝特点,科学确定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等水生植物的品种;二是结合河道水体的断面、水深、水温,科学确定水生植物种植的面积和种植密度。挺水植物种植面积要约占恢复河道水面的20%,种植密度以2-10丛/m2为宜;沉水植物种植面积要约占恢复河道水面的10%,种植密度以30-100株/m2为宜;三是要强化水生植物的日常管养,枯萎、枯死的水生植物要及时清理清除,防止污染水体。

(四)健全管养体制机制,全面落实绩效管控。城市黑臭水体绿化项目既是生态修复项目,也是确保水体长治久清的重要举措。要发挥绿化的功能性作用,一是要明确绿化养护管理的质量等级标准,健全责、权明晰的管养体制机制。对于城市中心区域的绿化项目,要按照一级标准进行养护管理,对于城市周边的绿化项目,可以按照二级标准进行养护管理。对于城市黑臭水体项目建设的绿地,可以纳入整个项目绩效考核范围,由投资建设主体单位一体化养护管理,也可以将项目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行专业化养护管理;二是要建立和完善绿化养护管理考核评分细则,列出乔灌花草、水生植物养护质量标准,列出负面清单和惩戒扣分细则,实施绩效管控措施;三是要强化日常督查、月度考核、群众满意度应用,建立养护企业诚信档案,实行绿化养护诚信管控,推进绿化养护常态化、制度化管理。

三、结语

城市黑臭水体绿化建设项目既是一项改善水质、构建生态、实现水体“长治久清”的项目,也是一项造福于民、推进城市生态系统高质量发展项目。加强城市黑臭水体绿化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和养护管理,关系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成败,关系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的提升。只有高度重视绿化项目建设质量和后期养护管理,才能真正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黑臭水体治理目标。

猜你喜欢
黑臭水体存在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及其发展探究
强化混凝应用于黑臭水体预处理的研究
绿色科技(2017年12期)2017-07-21 16:54:48
佛山市顺德区桂畔海河水系综合整治措施
环境与发展(2017年3期)2017-06-30 11:26:31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30:28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51:34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