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明
分层教学法是一种遵循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原则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为他们制定合适的学习方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分层设置问题
学生的数学基础各不相同,其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就不同,因而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这是正常现象.教师要接受这一现状并采用积极的应对措施.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把学生按照合适的标准分组、分层,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设置不同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由浅及深地帮助学生打牢基础,一步步完成教学目标.
比如,在讲授《空间几何体的结构和特征》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提出几个不同类型的问题:(1)柱、锥、台、球等几何体具有什么结构特征?如何用三视图表示它们的结构?(2)如何根据已有知识推导出复合几何体的面积与体积公式?(3)不同几何体之间如何转化?转换时它们的体积和面积又将如何变化?然后,教师按照学生的基础和学習能力将他们分成三个小组,要求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预习并讨论第一个问题,尝试结合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力回答问题;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共同讨论解答第二个问题,可以尝试借助画图推导出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对教师提出的思考题、实际应用题进行深入探究,努力掌握其中的规律,活学活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迅速进入了学习状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思考、分析问题,学生在难易适中的问题中找到了学习的思路,大大提升了学习的效率.
二、分层布置学习任务
传统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给学生布置相同的学习任务,造成层次不同的学生学习效果悬殊,有的学生因无法完成任务而丧失了自信心.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分层布置合适的任务,让学生都能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数学题目,获得成就感.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答疑惑问题,梳理知识体系,完成学习任务.
比如,在讲授《集合与函数》一课时,教师在讲解完基本的概念、原理后,可以先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组成第一组;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组成第二组;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第三组.然后,为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考查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第一组学生的任务是完成课后关于集合性质与运算的习题,如设A={x|2x2-px+q=0},B={x|6x2+(p+2)x+5+q=0},若A∩B={1/3},则A∪B=().学生探讨这一类基础题,可以巩固数学基础知识;第二组学生的任务是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如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5,2],求f(2x+3)的定义域.学生灵活使用函数的定义,就能顺利答出题目.第三组学生的任务是求函数的解析式、单调性、奇偶性等,如讨论函数f(x)=x2-2ax+3在(-2,2)上的单调性.学生通过训练能学会综合使用函数的性质解答数学问题.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适合自身的任务,当遇到疑难问题时,同一层次的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借助这种方式,可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在交流中彼此进步.
三、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
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依照不同的评判标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评判,给出建议,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取长补短,不断成长.
比如,在教学《不等式》时,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这样评价:“你们的学习重点是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熟练使用作差法、作商法等比较不等式的大小.通过你们的练习可以看出,在这一方面你们做得不错,继续努力.”对基础中等的学生可以这样评价:“你们要记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对方程的根进行准确的判断.从习题练习中,我发现大家的基本功比较扎实,但是有些同学在应用知识时还不太灵活,还需要多练习,掌握解题的技巧.”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这样评价:“对于复杂的不等式,比如参数不等式,你们运用发散思维,找出解题的关键点.虽然这一要求比较高,但是你们如果多总结、归纳,是一定能够做到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学生的身心状况、学习基础各有差异,所以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这样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
(作者单位:安徽省蒙城第一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