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发展战略下县级融媒体增强“四力”的路径

2020-09-10 14:53陶梦清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四力

摘 要: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再次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列为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县级融媒体要在数字乡村发展中承担更好、更重要的角色。应深刻理解新的传播生态下“四力”的内涵,扎根乡村深入群众,做好乡村文化故事、历史典籍、自然人文景观的推介与数字库建设,勤做调研和农民朋友多聊聊天,以图片、短视频等方式创新表达,讲好乡村故事。

关键词: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县级融媒体;“四力”

中图分类号:G21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3-0178-02

根据党中央此前的部署,2018年先行启动600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要求2020年年底基本实现在全国的全覆盖。在数字乡村发展战略下,县级融媒体不应止于形式改革,应该在内容与服务层面纵深,深入群众,从而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助力乡村社会治理与建设。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县级融媒体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力”,做到“脚下有泥,脑中才有料”。

一、深刻理解新时代“四力”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生态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这无疑给传统新闻宣传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这种巨大的变化不仅造成了传统新闻工作者自身的“本领恐慌”,也形成了行业内部专业理念的认同。在这种新的生态下,县级融媒体需要重新理解“四力”。

一是重拾新闻工作的“泥腿子”精神。党在长期的新闻舆论工作中最宝贵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党性和人民性,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生活。在践行“四力”的过程中,摆脱“从文件中来到文件中去”,走出“文山会海”,重返乡村走到群众中去。二是熟悉、尊重和利用好互联网。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为2.22亿,占整体网民的26.7%。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上,全国行政村通光纤比例达到96%,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超过94%,已提前实现“宽带网络覆盖90%以上贫困村”的目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全国行政村4G覆盖率超过98%,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明显提升。[1]这一系列的数据表明,乡村正在经历一场互联网变革。新时代新的传播生态下,“脚力”不仅是要到现场,而且要深入互联网,很多新闻事件、社会问题往往传播的第一信源就是互联网;只有了解和尊重群众在网络上的所言所想,才能更好地练就“眼力”,明辨是非、去伪存真,进而发挥好“脑力”,做好辨析预判。

二、扎根乡村讲好群众身边的故事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任务是加强农村网络文化建设,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建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数字文物资源库”“数字博物馆”,加强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为抓手,推进文物数字资源进乡村。开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网络展览,大力宣传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在这个任务和目标下,县级融媒体将迎来新的机遇。在广阔的乡村有充满故事性的人和事,有传统的饮食文化和特色农耕文化,以及具有人文特色的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需要县级融媒体工作者扎根基层,通过深入调查,整理、报道和创作反映这些平凡但充满时代价值的作品。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加考验具有专业素养的县级融媒体如何扎根乡村,在增加“脚力”和“眼力”的基础上,创作出比本地“三农”内容创作者更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新媒体内容。不仅如此,还可以对调查发掘出来的文化故事进行数字整理和特色包装。[2]这不仅有益于建设“数字文物资源库”“数字博物馆”,而且能够通过互联网促进乡村文旅经济发展。

目前,县级融媒体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技术、资金等短板,各地的发展模式长期效果如何还需要实践来证明。然而,县级融媒体是否能够赢得群众的广泛认可,取得良好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关键还得看讲述的故事是否动人、传播的方法是否契合新媒体传播规律。因此,数字乡村背景下,增强县级融媒体“四力”不仅需要像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穆青同志那样深入农村灵魂深处惦记着农民,而且需要善用“脑力”。

三、创新表达方法加强优质内容创作

对于已经完成整体架构与机制建设的县级融媒体来说,面临第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就是“本领恐慌”。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手段比较单一,政府依据手中掌握的报纸、广播、电视这些重要的传播手段和拥有的传播渠道,就可以牢牢把住舆论阵地,高扬主旋律。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和个人作为传播力量的崛起,使得传统媒体“一对多”的线性思维出现了传播失灵的现象。

县级融媒体的建设发展要实现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就需要深入基层,在向群众靠拢的同时在传播方式方法上不断探索创新。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提升和发挥好“四力”。县级融媒体新闻工作者在实现“脚力”深入乡村掌握来自乡村的鲜活素材还不够,还需要加强“眼力”“脑力”“笔力”。互联网传播赋予了每个个体在信息选择中高度的选择性,个体的信息需求成为信息新的决策驱动。在此背景下,需要县级融媒体新闻工作者在挖掘到好故事、好文化资源的背后,有一双具有发现力、辨别力、判断力、预见力的“记者之眼”,[3]能够敏锐地判断出传播对象的痛点,并在那些好的素材中发现在价值与情感层面能引起网络共鸣共振的要素。在表达创作上加“脑力”“笔力”,则要求县级融媒体新闻工作者要有良好的产品思维,将创意贯穿于内容创作过程中,将创意与价值相融,在形式内容和参与体验上下功夫,打造出新生代的融媒体产品,激发媒体融合的“化学反应”。

四、道正声远勇于唱响主旋律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要加强乡村网络文化引导,支持“三农”题材网络文化优质内容创作。县级融媒体在实现这一任务上责无旁贷。一是要有“四个”意识。县级融媒体在融合改革的道路上,在引进技术和资本的同时时刻保持头脑清晰,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因此,在未来农村互联网基础设置日益完善、数字乡村深入建设的过程中,县级融媒体要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要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众声喧哗中坚守价值体系、保持战略定力。二是做乡村价值引领的主心骨风向标。当前,乡村社会充满各种嘈杂喧嚣的声音,一些不良风气和习俗大有抬头之势。对此,作为实现基层新闻宣传“最后一公里”的县级融媒体新闻工作者,就需要在“眼力”上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练就见微知著、滴水藏海,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脑力”上掌握理论工具多思考多学习,紧跟时代,敢于并讲究策略旗帜鲜明地传播正确的新闻观、价值观、世界观。我们常说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在乡村网络文化引导上,县级融媒体要做好主心骨风向标的角色。

五、结语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将全面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纳入重点任务,再次赋予了县级融媒体更重要的责任和更高的期待。在振兴乡村、发展数字乡村的背景下,基层新闻宣传工作者能否深入倾听群众的心声,能否尊重网民的意见,能否生动地讲好乡村振兴好故事提升农民的支持度与参与度,能否引导好乡村文化与价值观念,不仅关系到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关系到农村意识形态阵地的安全。做到这些,对于县级融媒体来说挑战很大,但应尽快适应新媒体传播生态,增强“四力”,发挥好宣传引导作用,助力数字乡村发展。

参考文献:

[1] 裘新.在融合發展中巩固拓展主流舆论阵地[J].新闻记者,2017(11):4-9.

[2] 黄楚新.把握传播新规律,推动媒体融合大发展[N].中国青年报,2019-03-18.

[3] 孙临平.中国梦的自信在哪里[N].解放军报,2013-05-22.

作者简介:陶梦清(1999—),女,河南郑州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电影学。

猜你喜欢
县级融媒体四力
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新闻舆论“四力”
巧解四力平衡问题——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新时代关于县级融媒体建设的问题思考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不仅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
加强全媒体建设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县级融媒体推动乡村振兴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关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几点思考
县级融媒体广播新闻报道转变思路分析
用创新激活主流媒体的内容“四力”
网络时代做好编辑需练就“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