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伟玲
【摘要】在班主任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受挫情绪如果不能被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缓解,很可能产生极其严重的不良后果。本文作者从案例着手,指出“早熟”因素成为加重学生受挫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并指出可行的挫折教育方法,以期帮助困境中的初中生放飞梦想的翅膀。
【关键词】初中学生;受挫;辅导
早在2014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在《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中指出,每5名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经考虑自杀。该份报告历时3年完成,研究涉及13个省约1.5万名学生。更令人震惊的是,有近1000名学生曾为此做过详细计划。
因此,研究初中学生受挫心理的成因,并对可行的辅导方法和疏导措施进行探讨。对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显得尤为重要。有鉴于此,笔者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在结合实例分析形成初中学生受挫心理之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在学生中开展“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和具体操作方法。
1“早熟”的烦恼:受挫心理的成因分析
1.1受挫心理典型案例
在工作中,笔者常常碰到这样那样的心理受挫的案例。以下这两个可以说是近年来比较典型的情况:
案例一:学生A,男,13岁,隔代教育。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A跟随祖父母生活,缺乏必要的管束。据了解,A在上小学时,即开始使用手机上网聊天、打游戏,喜欢在虚拟世界中与人称兄道弟、炫耀金钱。升入初中之后,感觉新同学“不买账”,不是自己人,非常孤单。开学不足一个月,就已经数次旷课,流连网吧等地寻求慰藉。
案例二:学生B,女,14岁,独生女,家庭条件较好。升入初中以来,B可以说是班里的明星学生,成绩优异、性格开朗。可是升入初三之后,B的成绩下滑十分明显。多名任课老师均反映,B上课注意力总是很不集中、家庭作业也常常无法完成的。在与B多次谈心之后,B才告诉笔者,升入初三之后,课业难度加大,成绩有些下滑,再加上父母期待太高,所以导致心情比较郁闷。在朋友推荐下,B下载了很多“修仙”、“穿越”的网络小说。沉浸在虚构的世界里,很容易忘记烦恼。一来二去,成为逃避压力的方式。
1.2“早熟”的烦恼:受挫心理的成因分析
有资料将中学生受挫的原因总结为如下几种,即学习型受挫、交往性受挫、志趣性受挫和自尊性受挫。从以上两个典型案例不难看出,以上几点仍是造成初中学生受挫心理形成的原发性因素。但是,笔者认为,又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息爆炸,是对近几年信息量指数级增长的一种形象描述。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可谓呈现出一种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状态。新形势下,也为思政教育的开展带来了许多前所未见的挑战——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学生由于看得更多、听得更多,心理“成熟”得更早。然而,这种“成熟”,在笔者看来是一种不全面的成熟,是一种“早熟”。就像早早地给水果打催熟剂,得到的只会是苦涩的果实。
由于太早的接触成人世界,试图用成人的思维处理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当遇到挫折時,却又不能像成人一样进行排解和疏导,成为现在很多学生受挫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
初中生,处在人生中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点。而过多、过早的信息接触使得学生的成熟期来得更早,准备却更不充分。成为受挫心理多发,且更不易克服的重要诱因。
2谁给青春期松绑:开展初中学生的“挫折教育”
2.1在初中学生中开展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李海洲、边和平在《挫折教育论》一书中指出:挫折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增强抗挫折承受力的教育。
从这一定义不难看出,挫折教育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利用挫折”的层次,第二个层次则是“人为的设置挫折”的层次。从现行的现状和体制来看,笔者更倾向于引导学生去利用挫折,并从挫折中汲取成长的养分。
中国传统典籍《老子》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如果总是把我们的学生当作温室中的花骨朵儿一样呵护备至,因噎废食地剥脱他们在雨雪风霜中锻炼成才的机会——这就好比给他们“鱼”,而不给予他们应对挫折、在挫折中砥砺自己的“网”。
有效的挫折教育,最低层次是避免学生因为挫折而走弯路,更高层次则是在于在挫折中走向成功。
2.2从实践中来:可操作性方法的探讨
由此,笔者认为,挫折教育是应对初中学生受挫心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理论方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也总结出一套挫折教育的实施方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即包括建立预警机制—风险评估—家校联动三大板块。
2.2.1预警机制,即提前告诉学生可能遇到的压力和挫折。使他们做到“遇事不慌”。目前,主要采取的方式包括主题班会、课外阅读等形式,重点在于透过外部刺激,告诉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有挫折并不丢人,遇到挫折时应该主动向老师、家长和同学寻求帮助。
2.2.2风险评估,即评估学生所受挫折的强度。并制定与之相适的评估方案。学生就如弹簧,施予一定的挫折,弹簧蹦得很高;倘若超过了一定的度,弹簧却会崩断。所以,一旦发现学生异常,应当尽快对挫折的性质和难度加以判断。做到小挫折“自愈”,大挫折“干预”。
2.2.3家校联动,即教师与学生家长要保持良性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共同努力帮助学生面对挫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具备三个“心”——关注学生心理上的每一个变化,需要的是“细心”;为学生释疑解惑,有时甚至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需要的是“爱心”;以智慧化解问题,需要的是“玲珑心”。 相信,只要通过以上流程,一定能帮助我们的孩子越过“挫折”的拦路虎,走向成功。
3小结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在教师手里一边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一边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育部早在2008年颁布实施的《中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也强调应当高度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谁给青春期松绑?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2]蒋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师用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
[3]熊俊梅:《中学生的学业情绪与心理健康》,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