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慧梅 刘卓琳 成明明
摘 要:红色文化是赣南地区的文化主色调,广泛存在于当地多种艺术题材中。将红色文化融入赣南采茶戏中,既符合采茶戏的历史发展规律与现实需要,又有助于强化采茶戏的地域特色。在采茶戏与红色文化的结合过程中,一方面需注重对采茶戏传统曲牌唱腔、舞蹈表演等元素的继承创新,另一方面应汲取红色文化的优秀内涵,运用现代艺术手法,秉承寓教于戏的创作理念,弘扬红色精神,从而提升采茶戏的艺术性与思想性。
關键词:赣南采茶戏;红色文化;发展新路径;思想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3-0292-03
赣南采茶戏是扎根于赣南地区,深入当地人民生活的地方戏种。《信丰县志》中记载,满面烟灰十指黑,出看采茶也入魔[1]。民众对赣南采茶戏的热情很高,在茶余饭后,采茶戏增添了生活的情趣,颇为当地人所喜爱。采茶戏是凝聚着赣南苏区人民家国情怀的红色文化,凭借其特有的深度与厚重感,积淀为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成为包括采茶戏在内的各种艺术可资借鉴的文化元素。本文将从采茶戏与红色文化结合的合理性、发展路径及二者结合的已有现实实践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赣南采茶戏融合红色文化的合理性
大众文艺是人民喜好与国家意识形态双向作用的结果,优秀的文艺作品应为百姓所喜闻乐见,也应符合社会倡导的价值方向。方向问题是任何艺术形式追求新变从而延续其内在生命力的首要问题。采茶戏与红色文化的结合不仅符合时代精神的需要,更符合采茶戏自身的艺术发展规律,因而是合理的。
(一)赣南采茶戏融合红色文化的当代性需要
1.解决采茶戏发展困境的需要
伴随着民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年轻一代对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要求日渐提高。部分采茶戏传统剧目语言直白显露,思想浅显陈旧。此类剧目虽受老年人喜爱,而在年轻人看来略显幼稚浅陋,故年轻人鲜有涉猎。问题主要表现为年轻人对采茶戏的参与度低,即采茶戏爱好者呈老龄化状态、采茶戏艺人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同时,采茶戏的发展还存在地域方言的差异以及名人效应的缺失使采茶戏向外传播受阻的情况。但各地戏曲间在思想、艺术上的共通性可以跨越地域差异带来的观赏障碍,让不同地域的观众欣赏采茶戏变为可能。本质而言,解决年轻人参与度低与采茶戏对外推广这两大问题殊途同归,都需融合红色文化精神品格,借鉴现代戏表现手法,提升采茶戏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2.采茶戏弘扬红色文化的时代需要
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碎片化的快餐文化某种程度上分解了大众思维的连贯性,使人心愈加浮躁。法国哲学家吉勒·利波维茨基认为在超现代时代中,随处可见对“轻”的崇拜。消费主义之轻并不可耻,但当它变成占绝对优势的、无处不在的生活法则,便是人类的浅薄[2]。轻与重是两种生存状态,在当今这个“轻文明”正在萌芽的时代,诸如红色文化这般在革命历史长河中沉淀而下的具有一定厚重感的文化是当今时代所需的文化之一。
重温苦难是为了回归本心,回顾红色革命这段艰难岁月,旨在于深厚的历史背景中培养观众的家国意识,强化人民主体责任意识,以更宽阔的心境调节当代人的焦虑情绪,增加其生命的质感。采茶戏融合红色文化,是将采茶戏这一戏谑性强的“轻”与红色文化这一苦难之“重”调和,有利于缓解当代人日渐浮躁的精神状态。
红色文化是革命价值观的体现,当今社会需重视红色文化对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作用。它符合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将红色文化融入采茶戏,不仅符合时代主流价值观,而且将拓展采茶戏的生存、发展空间。
(二)赣南采茶戏融合红色文化的可行性
采茶戏是乡野田间的欢娱之戏,本质上属草根戏。从表层看,诙谐幽默的采茶戏与宏伟中正的红色文化格调迥异,似乎很难融合。但从深层分析,二者的结合又有可行性。
1.符合采茶戏发展规律
《毛诗序》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3]。采茶戏的诞生亦是如此,与茶农的劳作密切相关。民众在劳作之余为活跃气氛、缓解疲乏、表达情绪,配合着劳动节奏,或歌或舞或敲击发声。而后这些自然随意的所唱、所舞,凝炼抽象成音乐及舞蹈表演元素。据魏美玉考证,表演者在“采茶歌”的基础上加入一些种茶、采茶、做茶的动作,逐渐演变成连唱带跳的“采茶舞”。受祭孔仪式中《羽籥》之舞演变成的“五股龙”表演影响,在民间祭祀、节庆活动中形成了“茶篮灯”这一表演形式。在茶叶贸易及客家人迁徙过程中,形成采茶戏的祖宗戏《摘茶》。而后发展成三角班,进而演变为赣南采茶戏[4]。由此可见,采茶戏源于生活并依靠生活实践不断充实自身。
风俗人情等生活元素正是采茶戏的主要表现内容,而红色革命亦是赣南人民曾经历过并刻骨铭心的一段记忆,是采茶戏演绎的生活内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都在赣南战斗生活过。这段红色革命经历倾注着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赣南人民在特殊年代里的悲喜深情,可作为采茶戏所要表现生活的一部分。红色题材成为采茶戏表现的题材之一,是特定历史发展的结果,将二者结合不仅不突兀,还能产生别致的韵味。
2.采茶戏的包容性及其与红色文化的同源性
采茶戏自诞生起,就开始吸纳生活内容并将其形象地呈现。在表演形式上借鉴诸如“车马灯”表演、凤阳花鼓等艺术元素,在内容上不断取材于新的生活内涵,融会贯通后不断提升自身品质,这是采茶戏包容性的一个体现。
据所采访的安远原采茶剧团团长刘必丰介绍,老版的《钓拐》表现的是在国民党执政时期四人相互勾搭来到冷水坑风流的故事。今版借“反丑”刘二这一角色讽刺了那些为非作歹之徒,从而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机智勇敢,这一艺术效果是老版所望尘莫及的。结合具体时代面貌和价值取向,采茶戏的具体内容不断变化。这说明采茶戏本身极具艺术包容性,故而能够兼容红色文化。
再者,虽然采茶戏与红色文化看似风格迥异,似乎很难融合,但由于它们都扎根在赣南这片红土地上,某种意义上具有同源性,易于沟通互补。以二者的同源性为前提,它们的差异性构成了戏曲饱满的艺术张力,酝酿出采茶戏的别样风味,其迥异的格调,强化了采茶戏的戏剧矛盾冲突。
二、赣南采茶戏融合红色文化的发展路径
(一)协调好强化地域特色与表达红色文化的关系
地域特色是地方戏曲的生命力和吸引力,采茶戏的独特性是它在文艺之林保持独立性的关键。廖奔先生认为,戏曲的特殊内容蕴载力使它成为最广泛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物类——从思维方式、哲学意识、宗教心理、伦理准则、审美观念,一直到百姓日常习俗,都在它的机体中得到充分体现[5]。地方戏曲是地方生态文化环境的产物,多层次地反映了特定地域的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存在着血肉联系。
采茶戏的地域特色包括具体内容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红色文化与采茶戏都与民众水乳相连,二者的人民主体思想是高度契合的。红色精神品格和采茶戏的地域色彩相辅相成,故可从红色精神品格方面增强采茶戏的地域色彩。
赣南作为红色革命老区,毛泽东、朱德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在井冈山点起了红色革命的星星之火,在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红色政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革命精神和干部作风等红色文化内核。红色文化有其特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是赣南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因此,需深入挖掘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以采茶戏为载体,传播好赣南声音乃至中国声音。
(二)创造性地传承采茶戏传统曲牌唱腔与舞蹈表演
朱黎明在谈及采茶戏传统剧目时认为,它们并不靠完整故事和离奇情节来吸引观众,全靠演员幽默、诙谐、生动活泼的表演、唱腔取胜[6]。传统采茶戏剧目情节简单,其戏剧艺术性的表达往往不依赖跌宕起伏的叙事技巧,而凭借其曲牌唱腔与舞蹈表演动作的配合,即“歌舞戏”三位一体来传达微妙的情致变化。采茶戏音乐与舞蹈表演动作本身的审美性,构成了采茶戏的主要艺术魅力,故又称采茶戏为歌舞戏。在将红色文化移植入戏的过程中,采茶戏的主体性地位仍需保持,采茶戏曲牌唱腔与舞蹈表演仍是重点,不可本末倒置。
郭磊以为,真正使这些个形式美熠熠生辉的精神内核,恰恰是传承在民族血脉里的乐天、知命、随缘、善化等传统文化积淀而就的一种“诙谐幽默”的气质美[7]。戏曲艺术的更高境界,是在熟练灵活地运用程式的基础上,加以个性化的点染提升,借助采茶戏形式贴切地传达出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传统采茶戏多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丑角当家。采茶戏融合红色文化过程中,需谨慎运用这种丑角行当。因为这种插科打诨式丑角行当形象与红军革命英雄人物气质不符,不利于塑造完整统一的人物形象。若让在《杜鹃哩咯红》中领导“天心整军”的朱德,走着矮子步,做着如“泥蛇穿草”“小猴抓痒”这类模拟动物的动作,便显怪异,破坏了人物整体形象的和谐性。采茶戏步法、动作具有审美内涵,但需运用恰切方有藝术美感。不仅矮子步,高桩步、滑步,甚至采茶戏大部分表演身段,放诸红军战士身上皆是不协调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采茶戏步法和表演身段在红色题材中将黯然失色,在塑造那些偷奸耍滑的懒散逃兵,溜须拍马、颐指气使的汉奸,皆可巧妙运用。
(三)激活红色基因,提升采茶戏的审美性与现代性
在文化多元的时代,审美理念更新速度加快,传统戏曲如何继续保持活力成为难题。对采茶戏而言,以审美形象感动观众,使观众在美的视觉、听觉体验中感悟思考不失为良策。将红色文化与采茶戏结合,应从整体上提升采茶戏的审美艺术性,提高戏曲品质。
在表演形式上,采茶戏以丑为美,这种“小丑当家”的荒诞戏剧性,在戏谑欢笑中构成喜剧的讽刺张力。表演艺术要求演员在角色被赋予的共性中,根据自身理解去探寻角色的个性,以求形象地展示丑角的喜剧风格。将红色文化融入采茶戏时,要发挥好“丑”这一审美形态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在对丑的戏谑否定中实现对红色文化中有价值的人生意义和生存理想的肯定。幽默风趣并不意味着庸俗低级,而是使观众在欢声笑语中得到精神满足。采茶戏如果缺乏思想性与艺术性,即便一时火热,笑声过后,终将会淡出大众视野。
在内容方面,其传统剧目虽情节简单,但不管是“四小金刚”这样的杂套戏,还是《九龙山摘茶》这样的大戏,都反映了民众爱情、婚姻、家庭等人情世态。看戏,是从不同角度感知社会百态、人情冷暖,亦戏亦生活。采茶戏的内容反映了熟悉的日常生活,小戏以诙谐逗趣的形式提出了关于人性、生命的宏观大命题。采茶戏中强烈的人文关怀,正是其感染力与生命力所在。红色文化里闪耀的爱与智慧的光芒与采茶戏的人文色彩交相辉映,将深化采茶戏的思想内涵。
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在时间积淀中形成了一定的审美层次,具有现代性,同时与中国的抒情传统衔接,是20世纪特有的审美形态。采茶戏在新时代亦需呈现新姿态,不能与当代人的文化生活脱节。现代性不仅只是结合时政文化或当代流行文化,更需要反映当代人的文化心理,具备一定的思想深度,而非直白显露的说教。故需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因和美学内涵,赋予采茶戏以现代性。
三、赣南采茶戏融合红色文化的现实实践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文化工作者的热忱努力下,诸如赣南采茶戏“红色三部曲”(《山歌情》《永远的歌谣》《八子参军》)将采茶戏与红色文化结合的艺术实践已取得一定成就,就现有实践而言,在肯定采茶戏与红色文化融合的有益趋向和积极尝试的同时,亦需认识到实践过程中暴露的种种问题,从而总结经验,为采茶戏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改造方案。
(一)采茶戏融合红色文化的现实实践的成功经验
1.利用红色文化进行采茶戏的现代性探索
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成功地迈出了重要一步。评论家康式昭指出,看《八子参军》,既是纯美的艺术享受, 更是强烈的灵魂震撼。这是一部文以载道的主题曲,更是一部魅力四射的艺术品[8]。《八子参军》运用现代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地传达出采茶戏内涵。其中二子阵亡时,念及未能在母亲面前尽孝,临终前深情含泪道:“明年清明时你会看见,我们倒下的地方,一定会盛开一朵一朵小花。”充分运用了象征、写意的现代艺术手法,英雄赴义的崇高感与坟头小花的优美两相对照,相谐相生,营造出凄美的意境。坟头小花的盛开又象征着新的生命希望的孕育,暗示着革命力量生生不息。大处写意,小处写实,牺牲的壮烈与唯美的抒情融合,刚柔相济。婚礼洞房,张灯结彩,以喜衬悲,悲中又因人之长情而有了希望与温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颇具张力。男女柔情、宗族观念、家国情怀,在唢呐声中,在打鞋底的一针一线中,形成了其艺术与思想的包孕性。这不仅呈现为视觉的审美,还给观众带来精神层面的陶冶与启迪,达到了美育的效果。以赣南为文化环境,借鉴现代美学理念与艺术手法,这既是对采茶戏品格的提升,又是对其艺术永恒性的追求。
2.在采茶戏人物形象的塑造
《八子参军》亦值得肯定。它准确地把握了不同身份人物的心理及与之相应的神态动作,恰切地运用了采茶戏舞蹈动作与表演身段,细微之处表现了人物性格。在《八子参军·扩红模范》这场戏中,八子藏着光荣牌匾高兴地回到家中,却惶恐母亲不答应他们参军。此时运用矮子步,渲染了轻快愉悦的氛围,同时诙谐的矮子步也与八子的调皮活泼相合,形象地传达出八子又喜又恐的复杂心境,将人物形象塑造得丰满有生气。八子年少时的青春活力和稚气未脱的逗趣天真,与矮子步相映成趣,生动贴切。在采茶戏中,举手投足、一步一舞,都是内在情绪性格的外化。
(二)赣南采茶戏融合红色文化的现实实践存在的问题
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一戏感人肺腑,以其现代抒情性获誉颇多,堪称精品。但作为赣南采茶戏歌舞剧,略有不足,不足之处即在于采茶戏韵味被冲淡了。将之与同为张曼君导演的评剧《母亲》对照观看,会发现二者相似度较高,这从另一侧面说明《八子参军》一戏未能凸显赣南采茶戏的特色。该戏中虽穿插采茶戏舞蹈表演,也以改编自采茶曲牌的《怀胎歌》连贯首尾,但它们所占比重不够。戏中代表赣南采茶戏韵味的曲牌唱腔、舞蹈表演等要素被运用得不够充分,使其区别度不高。大量运用现代戏表现手法,固然使戏剧舞台艺术性增强,但处理不当将弱化采茶戏的地域风味。
相较于最初的“红色三部曲”,近年来的《杜鹃哩咯红》的创新性有所欠缺。同时,在采茶戏与红色文化结合过程中,存在现实功利性過强的情况,有将赣南采茶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身份和红色文化作为噱头的不良倾向。这样的创作没有坚持戏曲作品本身的艺术独立性,使采茶戏沦为宣传的工具,难以深切地感动观众,不具有持久生命力。
四、结语
红色文化中凝聚着崇高的革命情怀,其思想内涵历久弥新,在新时代里依旧熠熠生辉。将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气质融进采茶戏中,从采茶戏的历史发展规律、传承的当代性需要、其自身的包容性及其与红色文化的同源性看具有合理性。在二者结合的过程中,可创造性地继承采茶戏传统曲牌唱腔和舞蹈表演,以采茶戏为艺术载体,演绎赣南地域风情与红色文化的丰富内蕴,赋予采茶戏现代的审美特性。诸如赣南采茶戏《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等优秀剧目便是二者结合较为成功的例证。红色文化与采茶戏的珠联璧合,将拓宽采茶戏的艺术境界,为新时期赣南采茶戏的发展提供一条可资参考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清]许夔修.信丰县志续编·卷四·艺文志[M].谢肇涟,张伊,纂.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
[2][法]吉勒·利波维茨基.轻文明[M].郁梦非,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3]郭少虞编.中国历代文论选·毛诗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魏美玉,刘义丰.安远九龙山与赣南采茶戏[M].政协安远县委员会编,2011.
[5]廖奔.戏曲:一种文化审视的对象[J].中国文化报,1997-11-7(2).
[6]朱黎明.江西采茶戏的起源与流派[J].农业考古,2011(5):202.
[7]郭磊.赣南采茶舞蹈教材与教学实践[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8]康式昭.那个时代的崇高和牺牲——《八子参军》引发的感慨[J].艺术评论,2012(4):70-73.
(责任编辑: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