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传承保护方式焕发非遗文化生机

2020-09-10 07:22冯敏
百花 2020年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挖掘保护

冯敏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存储大量传统与民族文化信息的隐性文化符号,但挖掘保护传承工作面临力量不足、方法不活等现实考验,必须进一步强化专业力量配备、创新方式方法,真正将非物质文化项目的传承和保护打造成地方特色文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挖掘;保护;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存储大量传统与民族文化信息的隐性文化符号,是一个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资源。近期,我们对汉中市物质文化项目传承保护作了专题调研,梳理现有项目、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做好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项目传承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一、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自2006年10月汉中市成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始纳入全市文化建设中心大局,并于2008年3月5日在汉中市群众艺术馆挂牌成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面承担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和联络协调工作。随后,汉中市各县、区文化馆内部调整人员,相继成立了非遗保护业务组、县区非遗保护中心,制定县级非遗联席会议制度。15年来,在市县专门工作机构的努力下,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稳步推进。

一是全面开展项目普查。早在2004年底,在市文化局支持下在全市开展了“非遗”普查工作,重点对全市民间艺术传承人、民间文艺社团等方面进行的摸底调查。2007年2月初,市文化局、群艺馆,聘请省、市部分对民间艺术颇有研究的专家,协同各县文化局、文化馆从事“非遗”工作人员,举办了全市非遗普查、申报培训班。全市按照16个大项的非遗内容进行了普查,普查线索达4639个,普查项目840个;收集文字资料2025件、录音资料180件、录像资料252件、图片资料25514件、实物资料3037件,合计收集各类资料31008件,基本上掌握了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种类、分布情况、传承人脉络及社团组织等。

二是积极申报非遗项目。2005年7月,按照国务院和中、省文化部门关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要求,汉中市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报。2006年5月,国务院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陕西省24项,汉中市《汉调桄桄》列入其中。除此之外,《洋县悬台社火》《洋县架花焰火技艺》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2008年公示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汉中市《镇巴民歌》代表作项目榜上有名。2011年,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中,汉中市《蔡伦造纸传说》《佛教音乐》顺利通过,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作名录6项。同时,从2006年9月,汉中市启动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项目申报工作,并积极申报省级项目。截止目前,市级非遗代表名录共有91项,省级非遗项目65项。

三是扎实开展项目保护。对进入非遗保护的项目,市县两级全面落实中省保护要求,在国家专项经费支持下全面深化项目传承保护工作。例如,对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汉调桄桄》项目,制定了保护责任书和保护总体规划,在市群艺馆建立汉调桄桄资料室,配备了复印机、电脑等设备,并举行全市展演活动,先后就汉调桄桄的保护工作召开了多项专题会议,要求保护责任单位之一的洋县文化馆继续挖掘整理资料,编辑出版《洋县桄桄志》和《洋县桄桄音乐集成》,举办了东路桄桄汉调桄桄杖头木偶培训班,落实骨干传承人的生活补助费,对原有个体家庭业余剧团实行扶持及演出补贴制。另一保护责任单位南郑县剧团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调桄桄的唯一专业性演出团体,以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汉调桄桄这一稀有剧种为己任,自2010年以来,南郑县剧团集体和个人获得了中、省、市、县各类荣誉表彰30多项,先后奖励16万元,项目支持150余万元,县财政每年保障工资200多万元,省市政府购买服务100余万元,解决了演职人员职称评定,极大地调动了演职人员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目前,《汉调桄桄》项目以静态保护为基础,以生产性传承为活力,常年活跃在汉水之滨,秦巴山乡,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使非遗保护工作步入新常态,取得了顯著成效。

同时,积极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命名工作,目前共有汉中市非遗名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7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5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63名。

四是不断创新非遗传承。充分挖掘非遗项目精髓,采取汇报展演、社区展览、学校展示等多种方式,让非遗项目在传承中得到保护并发扬光大。2007年6月8日至18日,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演”活动中,《汉调桄桄》杖头木偶戏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演出,温家宝、李长春、郝建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赴现场观看,汉中市非遗展演代表队获文化部“文化遗产日”奖。2011年9月,洋县杖头木偶戏《李彦贵卖水》,在陕西省首届民间文化艺术节暨第二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评奖活动中荣获特别奖。2012年10月,应比利时王国特恩豪特市的邀请,汉中市《奉旨征番》《员外取亲》《孙杨大战》《游地狱》等四个皮影剧目赴比利时访问、演出、交流,获得了国际友人的一致好评。2014年5月,汉中市《永远的文化记忆——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一书正式出版。2017年12月,《汉中巴山礼仪词》公开出版发行。2018年启动的《汉中孝歌》收编工作即将收尾,《羌族文化》专题片(共拍摄8集)已拍摄完成。

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薄弱环节及原因

虽然近来来,汉中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下了大量功夫,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亟需加强。一是工作进展不够平衡。各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十分重视,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也还存在差异。以汉中为例,11个县区中,市级以上非遗保护项目最多的有18项,最少的仅有4项。特别是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仅有洋县、镇巴县两个县区。二是传承力量仍显单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继乏人。目前,全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60岁以上占比56.5%,45岁以下仅占6%。三是挖掘整理仍需加强。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干部缺乏,市本级设有专门的非遗保护科,县区则大多数与文化馆,甚至图书馆合署办公,呈现人员混编混用状态,往往是哪块工作催得紧,就集中精力突击哪块工作,导致专业人员很难沉入基层,深度挖掘非遗传承项目。四是保护方式有待创新。目前,在非物质文化项目传承保护方面,主要依靠静态展览、集中展演以及个别商业演出等方式,与当前“两微一端”、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等新方式、新理念结合不好,导致非物质文化项目影响力不够。

深入分析這些问题,我们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文化自信理念落实不好。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而文化自信就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包含非遗项目在内的文化项目中。实践中,凡是非遗保护工作做得好的,往往就是对文化自信理解比较深、抓得比较实的,反之则是口头上重视、行动力缺乏,进而导致资金支持不够,人员力量缺乏。二是文旅融合不够深入。随着机构改革后,文化与旅游实现了整合,但在工作融合方面还有一定差距,有的地方还呈现出两张皮、两张壳现象。三是现代文明持续冲击。当前,随着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深度发展,人民群众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更加及时,往往对新、奇、异的信息趋之若鹜,但对与表现方式传统、且对传统文化有一定涉及的非遗项目,往往不愿涉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项目的传承保护。

三、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突出挖掘优先,切实做大总量。总体上看,各地非物质文化挖掘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但从近年来基层调研总体情况看,民族民间文化中仍然包含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精华,由于种种原因散落各地,亟待抢救和保护。因此,必须坚持挖掘与保护并重,充分发挥非遗文化中心职能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将尽可能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保护范畴。一方面,注重工作协调,积极采取召开会议、宣传发动、举办培训班、培训骨干等方式,组织力量深入基层调查、挖掘、收集、撰写有关资料等,尽可能调动和激发区域内文化遗产收集保护者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田间普查,积极争取上级部门重视和支持,加大专项经费投入,组织精兵强将深入偏远地区,对县镇本土特色文化项目进行筛查,特别要重视对地方手艺人、文艺爱好者等群体的走访调查,确保覆盖每个区域、每个项目。

(二)突出保护为本,创新传承方式。当前,在非物质文化传承方面,各地都采取了诸如定期展演、完善资料等很多别具特色的做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非物质文化传承仍面临当前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挑战,存在方法陈旧单一的短板。因此,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的工作思路,持续创新非遗文化传承方式,让非遗文化历久弥新。要规划引领,客观分析地域资源,如传统舞蹈、音乐、戏剧、美术、传统技艺、传统习俗等,明确工作目标,作出具体规划。健全工作机构,分期分批培训相关人员,充分调动非遗保护工作者、爱好者及传承人的工作积极性,把普查、挖掘、研究工作引向深入。要强化研究,针对各级列入保护遗产的项目,充分吸收老文化工作者、民间艺术家、美术家、音乐家等工作力量,对普查收集的各种文化项目进行研究,了解文化项目的历史渊源、现状、活动情况以及人文、历史、艺术价值等,为申报更高层次文化遗产保护做实基础工作。要重视传承,加大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健全传承基地和场所,鼓励传承人收徒授业、培育新人,做好文化项目的传承工作。

(三)突出融合发展,积极展示非遗魅力。唯有创新,才能使非物质文化展现新活力。要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充分利用非遗保护中心的有利资源,积极加强与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沟通交流,撰写好相关资料,拍摄好活动图片和影像资料,并利用“两微一端”等介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网上集中展示,提高非物质文化项目传播的影响力。要积极加强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坚持开门抓传承,主动与学校等培训机构合作,开发富有本地特色的校本课程、地方课堂。建立激励鼓励机制,引导非遗传承人带着项目进课堂,面对面与学生及兴趣爱好者交流沟通,引导更多人喜欢非遗、宣传非遗。要加强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融合,坚持文旅融合、同步策划,从非物质文化项目库中,深入挖掘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表演项目和技艺,进入景区开展表演、展演、展览等活动。制定相应政策,扶持民间艺术特别是手工艺人参与表演展示,拓展市场。有条件的可以引进民营企业等社会资本进入,合作开发非物质文化项目,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努力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汉中市群众艺术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

2.习近平:《在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

3.《永远的文化记忆——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2014年5月。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挖掘保护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实证分析
将“再也没有”带向更有深度的思考中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梧州龙母文化动画剧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