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娟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了笔者的中职语文教学实际,分析和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学科之长,合理地发挥隐形思政教育的作用,实现全方位"立德树人"的宗旨。
关键词:润物无声;思政教育;中职语文教学
习近平主席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教育进课堂是践行立德树人宗旨的重要举措。学校将思政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中,对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应给予精心地引导和栽培。而语文教学素来是落实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但在目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地侧重于它的实用性和文学性,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忽略了它特有的人文性和其思想教育的功能。虽然中职学校老师们也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入思政教育,但没有真正把握好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二者有机结合的尺度,容易使语文课变成了以理论、说教活动为主的思政课。
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他们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笔者认为在保持语文教学独立性的前提下,应注重学生接受的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内容渗透到语文教学的相关方面与环节中去,合理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对他们的理想信念进行正确的精神指引,培养学生自觉肩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1 阅读与欣赏方面,以中职学校语文教材为主要依托,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因素,发挥语文隐形思政教育的功能
在教学实践中选择典型的教材内容,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教学渗透,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觉悟,使二者进行有效融合,发挥教学价值的最大化。在学习课文《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除了让学生感悟文中对历经了艰难困苦的中华民族获得了新生的自豪、自信、自强之情外,笔者还着重引导学生明确在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该承担的是历史使命。
在讲解《“大国工匠”彭祥华》一文时,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普通爆破工人的坚守与传承,虽平凡却伟大,虽普通却卓越的大国工匠精神,并组织学生观看了相关的大国工匠故事纪录片,让他们在简短的故事里品味匠心、汲取力量,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精益求精,什么是追求完美,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这种语文课堂中隐性的思政教育,尽管没有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导读,使他们更容易结合自身实际产生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想观念的改变。
2 口语交际教学方面,以中职语文课堂為平台,在表达与思辨中,引导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思政的认识与体悟
语文课堂可以为我们搭建许多学生口语表达的空间和平台,结合不同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当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水平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思政体悟。例如在课前的口语小练习的环节中,笔者每周都给学生提供两个话题,进行一些关于口语表达的练习,如“谈谈社会公德(或职业道德)、我喜欢的明星、我尊敬的人”等,或者是结合一些社会热门的事件、现象等话题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并及时对他们的见解和看法进行点评,积极肯定与正面引导有机结合。口语表达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的过程,这些社会话题可以让他们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深层次地思考,也有利于他们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学习“即兴演讲”口语时,笔者在讲授即兴演讲的知识、技巧后,播放央视“2019主持人大赛”的即兴考核视频,考核的题目涉及面广泛,参赛选手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观点鲜明。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即兴演讲的知识与技巧的理解,学习了选手表达时“以小见大、深度挖掘”的方式方法。笔者也适时引导,建议学生利用媒体多关注社会、国家的事件,通过选手精彩的表现,引导他们明白任何成功的取得都离不开扎实地基础、勤奋地努力。
3 写作方面,充分结合时事热点,借助相关主题活动,使思政教育在写作练习中得以渗透
写作的过程实际是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自己所学的各种文学知识、写作技巧等来表达内心思想、情感的过程。通过写作,学生慢慢地可以学会了深入的思考。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社会、生活,对与社会相关的事件、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高中阶段学生的文章写作主要以材料性作文为主,这就需要他们对相关的材料进行分析、思考、立意。在写作课中,教师要捕捉时下流行的热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进行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和兴趣,培养学生从关注身边的小事逐渐转向到探讨国家大事上,在对不同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进而树立正确的看法与观点。
例如江苏无锡市高架桥整体侧翻事件、霸座事件、网络暴力、新型冠状病毒传播以及社会各界的态度等等,对于这些事件、现象的分析,可以是让学生明辨是非、对错,明白应弘扬什么,拒绝什么,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信念。也可以借助各类主题如“铸魂·筑梦·匠心·出彩”、“为梦想启航”、“不负韶华,只争朝夕”的征文比赛活动等,让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地践行这些主题。在思考与实践写作的过程中,在不断地思索、不断地表达自我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逐渐形成了正确的人生三观。
除此之外,可以安排学生围绕“感动中国”人物、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爱国、诚信、责任等主题,每周进行1-2次写作素材搜集,在寻找整理的过程中,在对这些充满正能量的人物事迹、故事的深入了解中,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4 语文活动是综合教育实践活动,注重活动开展的多样性,寓教于乐,活动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以活动为主,结合知识内容开展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对学生开展诗歌朗诵、诗词接句、演讲比赛、辩论赛、课本剧表演等一系列趣味性较强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文知识,提高其语文素养,无形中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在讲授《祝福》、《雷雨》、《孔雀东南飞》等角色课文时,组织了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些角色课文的主题深厚、鲜明,作品中人物角色在这个舞台上的塑造,无论是作品的表演者还是观众都需要对文章主题、内涵有深入的了解,并加入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在声情并茂的演出中对学生进行着深刻的思政教育。在组织学生的辩论赛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当前社会的热点、学生最为关心的话题进行辩题的设计,如“落实垃圾分类主要靠的是法律强制引导还是思想教育引导”、“键盘侠到底是不是‘侠’”、“有遗憾或没有遗憾的青春才是完美”等,在思辩的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也能够有效落实思政教育。
课外阅读活动对学生思想道德品格提高也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课外阅读不但增长见识,丰富情感,同时还会帮助我们对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有着进一步的认识等。教师会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下转页)
(上接页)书籍如《追风筝的人》、《百年孤独》、《平凡的世界》、《白夜行》、《傅雷家书》等,每学期要求每个同学完成至少2本详读的课外读书活动计划,学期末开展一次课外读书活动和交流会,组内阅读分享、小组面向全班阅读作品推荐,在阅读中帮助我们塑造健全的性情品格。
综上所述,融隐性的思想与政治教育元素入课堂,不是简单的一加一,而是在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因此要真正想将隐性的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中职语文的教学中,必须立足于中职语文学生的特征与其个性,因材施教,抓住课堂教学,全面的深入渗透学校思政教育,同时还可以通过课外的延伸,借助思政教育相关的社会实践,更好的内化思政教育,促进中职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并以此唤起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实现语文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王俞晓.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语文建设,2015(27).
[2] 苟怡.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以内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才智,2018(06).
[3] 曾付军.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2.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商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