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娟
摘 要:徐州琴书是我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传承历史了,是徐州历史文化发展中流传下来的瑰宝之一。但是因为受到了时代变迁和流行文化的冲击,和其他遗产文化一样,徐州琴书也面临着逐渐被人的遗忘的尴尬境遇,而且民间传承文化质量也是青黄不接,值得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文将论述徐州琴书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更好地传承下去,发展下去。
关键词:徐州琴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徐州琴书属于江苏省流传多年的戏曲剧种,兴盛于徐州,起初是由于徐州百姓农闲时所创作的文艺活动,比如吹弹笙、萧、管、筝、笛,拉胡琴、打扬琴、敲碟子,唱“满江红”“凤阳歌”“鲜花调”“银纽丝”等牌子曲。经过历史的演变,使得徐州琴书也逐渐丰富起来,还与安徽、山东等地的传承琴书加强都通与交流,从而创新了琴书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保护与传承带徒传艺传统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方式,带徒传艺已经不是一种的简单的技法传授方式,更是一种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传承法则,带徒传艺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更是保证民间艺术遗产活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所以对于徐州琴书,应当继续发扬和保护这种传承机制,给予民间琴书艺人带徒传艺自主权,不可以强心组建讲习所、培训班等形式来破坏民间艺术遗产的传承,因为商业性质会使得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传承久而久之变了味,失去了本真的底色。
二、加强市政府的保护力度
徐州市市政府应当履行好职权,提高政府自身的文化自觉性,高度重视对徐州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妥善落实和使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项基金,激发全市保护与传承工作者的激情和责任意识。首先是制度保护,市政府要尽可能完善相关的制度法规,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会受到不法分子的破坏和利用。其次就是资金保障,要给予非文化遗产的充分的资金支持。此外就是对组织机构队伍要加强保障,组建专业的徐州琴书研究与保护机构,多和其他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中心进行交流与合作。比如苏州评弹,苏州市政府不仅建立了专门的剧团、评弹学校、研究和保护协会,还成立了专门的评弹分管机构,并且鼓励评弹进行公演,演出效果和数量达到一定标准,将会获得政府的专项基金的奖励。
有鼓励政策就要有惩处机制,市政府还要对违规现象进行严厉打击,提高市民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创建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提高民众对于琴书的欣赏水平和文化认同感。
三、拓展多样化宣传渠道,构建“非遗”教育生态观
徐州市政府应当联合各大学校、新闻媒体、社交平台等媒介来增强宣传力度,提高徐州琴书的影响力。徐州市内建有100多所学校,市政府可以让徐州琴书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和了解到徐州琴书的艺术文化。学校领导可以鼓励学生自发成立徐州琴书兴趣社团,为徐州琴书编写剧本和谱曲,来培养学生们对学习徐州琴书的兴趣。其次徐州市政府还可以主打“徐州是戏曲之乡”的名号来做相关的宣传,比如通过当地的媒体创作人物专题片、徐州琴书纪录片,利用现在流量很大的抖音等平台来增强徐州琴书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徐州琴书,还能带动当地的旅游发展。
四、挖掘时代精神,鼓励艺术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获得永久的传承,不被民众所淡忘和抛弃,必须要紧跟时代潮流,贴近人们的文化艺术的娱乐生活,让人们能够理解到遗产文化的魅力。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必须要体现时代精神,加强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当今和谐社会精神,根据当代社会现状,来创作出的能够反映社会现实、社会精神风貌、弘扬民族精神的新时代的徐州琴书剧目。同時徐州当地还有非常多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可以有机地融入徐州琴书的创新之中,比如徐州汉文化、徐州好人、徐州优秀人物事迹等,让徐州琴书能够散发出新时代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涵来。
五、结束语
徐州琴书目前因为不被大众所了解、缺乏传承人才、创新手段单一、政府制度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使得徐州琴书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遭到了瓶颈限制。因此我们要用实事求是的客观科学发展观来看待徐州琴书的保护与继承,从市政府、传承机制的延续、宣传渠道的拓展、内容和表现艺术的创新等方面来激活徐州琴书在新时代下的教育生态观。
参考文献:
[1]程前.科学态度下徐州琴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1(04):84-87.
[2]徐妮娜.徐州琴书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发展的现状及改进[J].艺术评鉴,2018(08):167-168.
[3]闫永丽.山东琴书的文化阐述[J].名作欣赏,2013(32):145-146.
[4]张晨.走进山东【之二】 山东琴书[J].音乐生活,2013(11):14-15.
[5]于雅琳.徐州琴书曲本传承与保护探讨[J].音乐时空,2013(03):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