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满族的起源和满族服饰文化的特点探究

2020-09-10 17:23牟娃莉邰治张新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0年42期
关键词:满族

牟娃莉 邰治 张新

摘要:摘要:满族服饰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民族服饰,无论是在颜色图案,还是款式以及配饰上来说,都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以及丰富的内涵。本文就满族服饰的特点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满族;满族文化;满族服饰

从中国服装发展的历史来看,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与发展,满族服饰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与文明,在中国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作为中国服饰文化与文明的一部分,满族服饰自清代以来就对中国服饰的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即使在现代时装设计中,满族服装元素随处可见。比如旗袍、背心和马褂儿,深受大众喜爱。同时,民国前后风靡一时的“中山装”就是从满族马褂儿中得到了改善并得以发扬与继承。具备中国特征的旗袍最初的设计理念就是满族女性的服饰。在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之后,也吸收了汉族服饰文化的一些优良的特色,并已成为中国民族服饰发展最具民族特征风采的服饰之一。

1.满族的起源

满族的名字出现在明朝末期(十七世纪初)。在先秦古籍中曾有记录,肃慎人是满族历史书中记载的最原始的祖先。

在肃慎出现到满族之前的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肃慎后裔的后代历历代代生存和繁衍在祖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既开拓了祖国的边陲领域,又丰硕了祖国的文化长河,在经历繁复的演变过程之后,满族人民也写下了许多宏伟的历史诗篇。由于受到不尽相同的自然条件、发展程度和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个民族结构不同部分发展便呈现出了不平衡。一方面,偏远地区的部落长期保持着简单的生活方式,过着“回归古代人民”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逐渐将其他族人与这个本族族体区分开来,形成了新的族体并建立了政治权力。几千年来,肃慎族与其后代之间的变迁过程证明了,民族属于历史范畴,长期以来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最终形成的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就是满族。

2.满族的服饰文化

2.1满族女性的旗头

自20世纪以来,满族经济和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旧时传统服饰已经变得非常罕见。但在博物馆里、众多影视作品中,我们就可以欣赏到满族服饰的风采。其中,女性的头部所佩戴的又宽又长、扇形的、非冠状的头饰被称为“旗头”,满语中叫做“答拉赤”。这种头饰除满族女性拥有之外,独一无二,它已成为典型的满族民族服装特色,炫彩夺目。发髻是一个金属丝框架,用金属丝或竹藤作为帽架,并用青蓝色缎子、青蓝色天鹅绒或青蓝色纱线覆盖,并用一个长约30厘米的扇形冠包裹。大约十厘米宽。它可以固定在发髻上。上面也经常绣有各种花朵的图案,珠宝缨络或插入物,上面还坠挂这长长的缨穗儿。这件头饰主要供满族社会阶层中的上层妇女使用。

2.2满族女性的旗鞋

在过去,满族妇女与汉族女性不同。满族女子因游牧习惯,提倡用脚的力量攀岩登山、骑马射箭。她们拒绝缠足、裹脚这些陋习,并以大脚“天族”作为满族女子独特的美丽。因此,在鞋袜的装饰设计中获得了充足的创造空间,因此便产生了“旗鞋”。旗鞋的鞋面以精美的刺绣纹样为装饰,以木材为鞋底,鞋子的根部位于鞋子中心。这种设计的鞋通常被称为“旗鞋”或通常称为“高底鞋”。“高底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花盆底”鞋;另一种是“马蹄底”鞋。它的木制高跟鞋一般约5-10厘米,有些可以达到14-16厘米,最高可达到约25厘米。鞋底通常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嵌在鞋底的中心部位。两种风格的“高底鞋“通常以底部的形狀来区分:一种是上部开口而下部收敛,鞋根底是椭圆形,最终呈现的倒梯形状看起来像花盆;另一个是上部薄而下部宽,前面是平的后面是圆的,它的形状和下落地后的脚印就像反着印的马蹄印。“花盆底”和“马蹄底”便因此而得名,并且统称为“高底鞋”。

除了鞋帮上部蝴蝶等寓意吉祥的刺绣图案或装饰件外,不着地面的木质鞋跟部分也装饰有刺绣、金银、成串儿的珠子等。有些脚趾尖处也装饰着一堆蓬松的绒毛球或流苏穗子,流苏穗子最长的,甚至可以触及地面。

3.满族男性的帽饰

满族男性的帽饰种类繁多,主要由礼帽、便帽、皮帽、风帽、暖帽、毡帽等几种类型组成。风帽用于春天所佩戴,防风抗寒;暖帽用于秋天所佩戴,防水抗风;毡帽用于冬天所佩戴,绵柔保暖。夏天一般不戴帽子,但有时也会佩戴草编的凉帽,主要是为了遮阳。满族男性的帽子通常以红色的缨络穗子装饰,既醒目而又艳丽。女性一般不会佩戴帽子,但在秋冬季节,天气寒冷的时候,也会有专门为了御寒而准备的坤秋帽,总的来说,满族女性在平时是很少佩戴帽饰的。

4.满族的发式

满族发型和头饰也非常具有特色。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之前,满族男子都被要求留长辫子,并要求汉人男子也留长辫子。因为在满族人的传统观念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更是被赋予高高在上的含意,不可剪断,更不可剃光,除非父母去世,否则便是犯了大忌。

而满族女性,也如满族男子一样,不得任意剪短自己的头发。但在满族社会里,满族女子被要求在成年后才能蓄发,并将头发挽成发绾或发髻。发髻有多种样式和名称,例如,“两把头”、“架子头”、“大盘头”等。其中,“两把头”在满族人日常生活中是最为常见的,也是满族女性的典型发型。“当满族妇女走路时,颈部因发髻的牵制而不能随意转动,所以满族女子走路的样子是非常庄严端重的。

除此之外,满族女性的耳环也与其他民族的耳环不同。为了象征满族女性高贵的社会地位,女性一般要在每只耳朵上打三个耳眼,并戴上三只华美精致的耳环。

5.满族十八镶

十八镶是晚清时期满族精美的装饰即使它的制作过程十分繁杂,但是十八镶无论是在制作工艺上、还是在色色彩的运用方面都十分的考究,即使在现代的服装设计当中也给现代服装设计师留下来大量的参考与典范,而十八镶至今也还是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是当代服装设计师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民间服饰反映了民间的精神文明,民间的精神文明又与民俗有着重要的关系。民间服饰刺绣多以吉祥图案为主,装饰方面与晚清相比简洁许多,领、袖、襟处的镶滚比较单一,多采用“细香滚”作一装饰。

同时也为西方的艺术史添上了传奇的色彩。比如盘金绣,以金线作轮廓、平铺或造成凸起图案的精巧刺绣都是晚清时期贵族服饰的流行样式也常见于现代时装的设计之上。

结语:满族服饰文化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民族的服饰,也为中国服装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并日益成为中国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满族服饰文化与文明对中国当代服饰文化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这种现象,不仅表明了满族与汉族服饰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与相互影响,而且表明了,各民族之间的礼仪、美学等各个方面也在不断的相互借鉴和吸收,最终呈现出民族服饰文化融合的特点。

参考文献:

[1]中国吉祥物图案.李苍彦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88.

[2]中国少数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是事务委员会.人民画报社编辑,1994.

[3]满族民俗民谣与传说.郭凤山.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4]曾慧.中国民族服饰艺术图典(满族卷)[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17

[5]杨圣敏.中国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6]段梅.东方霓裳[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01

[7]保全万.图说满族民俗风情M].大连出版社,2009

[8]张鑫李采姣.“十八镶滚“对现代服饰的影响[J].高校讲坛,2010,35期

[9]王雪娇.满族服饰刺绣的色彩与图案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美术学专业,2014

(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 辽宁大连 116000)

猜你喜欢
满族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满族舞蹈的价值和特征分析
辽宁省满族人口空间分布研究
乌鲁木齐市满族同胞共庆“颁金节”
满族民俗艺术文化与戏剧表演艺术的交融
《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出版座谈会成功举办
满族文化点滴谈
“全国满族自治县文学创作展示”活动拉开序幕
“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