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糖”+“一根木棒”=听话的孩子?

2020-09-10 07:22:44张晓晓
世界家苑·学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罚站奖惩素质

张晓晓

相信现在的很多父母,在记忆的深处,都保留着爸爸、妈妈对儿时纯真的我们所使用的“高深功夫”的记忆——爸爸的“天马流星拳”、“镇山棍法”,妈妈的“玄冥神掌”、“降龙十八掌”,还有爸妈精彩的“男女混双”表演......我们的喊叫声、认错声成了这场表演的谢幕音乐。

是的,虽然上述言语描述得有些夸张,但是回想一下,这些场景的确是很多父母在儿时所经历过的,由父母们对曾经犯错、不懂事不听话的我们所进行的棍棒教育。

再后来人类文明进步了,父母对我们进行这样的棍棒教育后,会再给我们“一颗糖”,向我们说明,爸妈为什么要采用体罚的形式教育我们,说出“打在你们身上,痛在我心里”的感受,然后给我们买好吃的零食,爱玩的玩具等。

“棍棒”和“糖果”最早科学解释的是有名的强化理论,是由斯金纳提出来的,就是通过某种事物增强某种行为。而惩罚则是消除行为的方式。强化分为两种形式:

一种叫正强化,正强化是指增加1个好的刺激。比如说,你妈妈跟你说,让你在家里看书,如果你看了,周末她就带你欢乐世界一日游。这个一日游就是一个好的刺激,它能激励你快速的把书给看完。这叫正强化。另一个是负强化,负强化是减少一个糟糕的刺激,比如孩子犯错被罚站,如果他好好表现,然后把它去掉了,比如可以停止罚站了,这叫负强化。

重点是:正强化和负强化都是为了加强某些事情发生的概率。只不过方式不同,一个是给個好东西,一个是拿掉坏东西。

回到一开始的奖惩式教育对于当时的我们,效果还是很明显,而且我们还会发现——现在我们依旧一个个都活得好好的,心理健健康康的,而且还会很感谢父母这样的奖惩式严教育。

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家庭教育忽然成了一个深不可测的命题,近几年来不少的新闻媒体有报道,比如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好,回到家被父母打了一顿,然后就选择离家出走;父母因为对孩子呵斥,孩子就选择不上学上吃饭等形式来表达不满;孩子因为沉迷玩游戏,被妈妈多说几句后,选择了跳楼……

“一颗糖”+“一根木棒”的教育方式,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以及教育理念之下,不一定能够取得以往的教育成效。为什么呢?

一方面,物质生活的饱满,让孩子对物质刺激的要求更高了,而精神层面的要求也变得复杂很多。

另一方面,社交推文的兴起,“教育理论”潮涌般冲击家长的认知。不少家长在困惑的同时,根据“快餐式”学习的教育方法,做出了盲目的选择。对于犯错后的孩子,部分家长采取的教育方式过于轻描淡写,导致孩子不能抓住犯错的机会而获得心智的成长,以及理解清楚父母的容忍底线。最终,导致孩子认为某些事情并非如父母所强调那般重要,比如学习,比如养成诚实、有礼貌的习惯。

当前,无论对小学、中学亦或是大学教育,各层次的教育意识都逐步从传统的“唯分数论”转变为“素质教育论”,更为关注孩子的素质全方位的发展,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发展。就以基础的的小学阶段教育为例,广东佛山地区正在进行试点的“新基础”教育,这种教育的宗旨“是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而要落实此教育理念,就需要学校从总体制度到单个教师关注好每一个孩子的素质发展,确保孩子心理健康,快乐成长,有效学习。因此,这就会以学校为基点,引导家长改变传统奖惩式教育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家长倾向于采取温和、接纳、理解等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来应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欧美、日本等国外教育理念的传入,如注重孩子个性化的知识掌握,人文化的素质发展,不赞成对孩子实施适度体罚等,也同样对我们父辈们惯用的传统奖惩式教育理念造成冲击。

矛盾的哲学观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于我们老父辈们使用多年中国特色“糖果”+“棍棒”教育模式,我们不应采取完全否定、摒弃的态度,而是对其再做改造,让这种家庭教育模式顺应时势,焕发新能量。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华南师范大学

附属小学恒大南海学校)

猜你喜欢
罚站奖惩素质
饭后“罚站”半小时消化吸收好
基于模糊马尔可夫链的奖惩系统*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30
被罚站
作文中学版(2018年2期)2018-11-28 20:53:06
论如何正确对待高校学生奖惩工作
长江丛刊(2017年10期)2017-11-24 21:42:52
我国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罚站之各科老师版
蚕宝宝流浪记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