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剧院版话剧《莲花》对民国服装初探

2020-09-10 17:09曾慧洁
喜剧世界·中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莲花话剧

曾慧洁

摘 要:话剧《莲花》是著名剧作家邹静之先生非常有特点的作品。邹静之先生熟谙古玩行当,因此写得明白在理。构思一反传统顺序发展,倒时针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有现实意义的故事。相比正叙,悬念更大,感染力更强,通过改变故事的视角和方式,使得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戏更加活跃、新鲜。

关键词:话剧;《莲花》;服装初探

一、话剧《莲花》剧情概述

剧中讲述了天和与莲花这对贫贱夫妻在对财富的向往和追逐中,一个从对有钱生活的惶恐不安到志得意满,良知沦丧;一个从满怀希望过好日子到失去所爱,深陷绝望。一个昂贵的古玩,是他们脱离贫困的希望,也轻易毁灭了他们曾经充满温情的生活。最终是人异化了欲望,还是欲望击垮了人?邹静之先生说过:“不自觉,也不是初衷”。一切由欲望而兴起,一切由欲望而毁灭。写男女之情,写永恒的爱和恨,是邹静之先生剧作的特点之一,《莲花》写得入世又出世,人物熟悉又陌生。故事曲折而独特——莲花深爱着比自己小的丈夫天和,一心想让他跟着自己过上稍微宽裕些的生活,在两个人最艰辛的时候,莲花拿出了一只过去在王府当下人时偶然得来的瓷器。莲花在卖这件不知该值多少钱的瓷器中,欲念也日渐扩大,同时推着天和把欲望的气泡也吹了起来。好日子就在眼前了,莲花却发现自己对一切失去了控制……

二、话剧《莲花》服装设计依据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中国三千年的封建王朝,建立了一个资本主义共和国——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中国出现了一个“向西看”的潮流。西方的服装逐步进入中国社会,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中,中国人也不像十九世纪末似的,把西方服装当作奇装异服,甚至认为有伤风化,进入二十年代后西式服装已被中国社会所接受。

民国时期的中国,一方面由于贫富两极分化的加剧,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仍处理落后自然经济状态,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而城市中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服装也开始两极分化,农村地区的服装仍和十九世纪一样没有太大改变,而城市中则已流行西装洋衫,还出现了传统中式服装与西式服装的混血儿——中山装。

民国时期,也是中国近现代服装的大变革时期,传统的中式服装在此过程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西式服装和中山装,唯一可代表傳统中式服装就只剩下旗袍。

民国政府在20年代重新颁布了《服制条例》,从而制定了男女的礼服和公务员的制服。后来服装的制式基本是这种式样的延续或演化。服饰在传统基础上,广泛吸取了欧美的优点,由简入繁,渐渐步入了高峰。服装样子呈现了中西合璧的光彩,又保留着民族色彩,演变为独特的中国风格。到了40年代,妇女的服饰式样甚多,比起30年代的服饰样式,更显得轻便、适体。

民国初期,男子服装以马褂和长衫为礼服,其款式、尺寸、质料、颜色有一定的格式。

男子的鞋分中、西两种,中式的是布制,西式的是皮制,用黑色料子。到了20年代末,青年学生开始穿橡胶制成的球鞋,皮鞋则颜色多样,除黑色外,还有棕色、白色和咖啡色。当时的男子礼帽,一般是圆顶,有宽阔的帽檐,是最庄重的服饰,冬天则用黑色毛呢的,夏天则是白色丝葛的料子。便帽则有瓜皮小帽、草帽、罗宋帽、笠帽、风帽、毡帽等。各人的身份、地位、职业来确定戴什么帽子。学生喜欢戴鸭舌帽,夏季则戴用白帆布制成的圆形阔边帽。

马褂为对襟窄袖,长到腹部,前襟缝有五个纽扣,马褂的面料常用黑色丝麻棉毛织品。长衫的形是大襟右衽,长度到脚踝上二寸,袖长与马褂一致,左右下摆的两侧要开长衩,蓝色居多。作为便服的马褂和长衫则颜色多样,在初春和深秋穿长衫的时候,一般都在长衫外再套一件马甲来替代马褂,下身一般穿中式裤,以宽松为主,裤脚以布带系扎。到了20年代,年轻人流行穿西服,老年职员和普通市民依旧着长衫为多,不少青年知识分子和年轻的学生比较喜欢穿“学生装”(“中山装”)。学生装其实也是西服的一类,只是形制较简单,领子窄而低,用纽扣系住,正面的下方左右各有一暗兜。长衫、马褂在当时作为礼服是有地位的标志。当时男裤曾去除扎带子,裤管比较宽大。30年代后,裤管缩小,恢复扎带,带子是以本色质料缝制于裤脚。工人穿号衣为制服,百姓有穿短布衫、短袄、棉袄、袄裤、围裙,下着裤,也有打绑腿的。

三、话剧《莲花》服饰特点

到20年代初期,民国妇女保持着清代服装形制——上衣下裳的,上身是衫袄,下身穿长裙为主。民国初期,受日本女装影响,上身的衫袄形制出现了衣为高领,衣服窄而修长,下身则着黑色长裙,裙上不施绣纹,衣衫朴素,也不配首饰。

此外,也有穿圆摆大袖袄、绣花裙或对襟绣花袄、绣花马面裙的。后受西方影响,日趋华丽,出现了各种奇异的服装样式。

女性服装改变了传统服装的没有明显的曲折变化的裁剪方式,将衣服裁得更加称身适体,使服装的样子显得上衣腰身窄小,领子缩低,袖子长不过肘,下摆成弧形,并在领、袖、襟、裾等部位缘以不同的花边。裙子也略有缩短,但都在膝以下,裙子没有褶裥,任其自然下垂,裙边绣以各种花边,有的还加上五彩珠宝。

旗袍是近代中国妇女最具代表性的服饰,它既适合中国妇女的体型,又吸收了西装的优点。旗袍本是满族妇女的服装,清末时的旗袍样子是腰身平直、宽大、下长至足,面料为绸缎,上绣满花纹,领、袖、襟、裾都缘花边。20年代初,旗袍开始普及,式样仍承袭清末之制,后来,旗袍的袖口逐渐缩小,绲边变窄。至20年代末,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长度开始缩短,腰身也收紧。到了30年代,旗袍在妇女中盛行,其样式先是流行高领、长袖、衣长至地,后又流行低领(甚至于无领)、短袖(短至露肘)、衣长至膝盖以上。40年代起,旗袍开始趋于简便,衣长及袖长都缩短,领子也改为低式,尤其在夏季,袖子大多都取消,并省去许多烦琐的装饰,款式更加合体。

20年代的中晚期是近代中国妇女服装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开始出现时装。时装的流行传播和当时特定的社会风尚及文化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时装就是一种时髦的服装,它不仅合乎时代,也合乎时节,每时每刻都在变迁、发展,有很大的流行性。中国近代妇女穿着时装,体现出中国时装发展又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呈现出服装史上空前繁荣的局面,即传统衣冠服制随着帝制的崩溃而消失,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自己称心的衣服、纹样、色彩,不受任何的限制。

披风是近代妇女的另一种时髦服装。衣长一般在膝盖部位,冬季略长一点,它的两襟虽有扣或带子,但在穿着时,往往不用,以任其敞开来显示妇女的气派和风度。30年代后,妇女在秋冬季除披风外,还有喜欢在穿中式旗袍时,外再套一件西式大衣。除此外,还有西装、马甲、围巾等。平民妇女的上衣有短袖衫、短布衫、袄裤、短衫裤、长裤等。

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妇女的发式也有着不断地变化。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妇女梳有各种式样的发髻,年龄轻一点的妇女,除梳髻外,前额还留有“刘海”。刘海的式样先是“一字式”,后是“垂丝式”,再后是“燕尾式”,到民国初年,“满天星”的刘海相当流行。民国十二年时,妇女重新流行剪发,并用缎带束发,贵妇喜欢用发箍套发,发箍上饰有珠翠宝石。30年代起,烫发流行,发饰大多模仿西式,还有把头发染成红、黄、棕、褐等色,以示时髦。时髦的妇女除衣着头饰华丽外,还佩戴项链、耳环、手镯、手表、戒指、胸花等各种饰物,外出时还带一小巧精致的提包及制作精致的布伞。民间妇女只有戴一戒指为饰。

总之, 话剧《莲花》正是依据了对民国服饰系统化研究创作出来的,不仅塑造了人物,还表达了作品的主题。

猜你喜欢
莲花话剧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再见啦,秋天!
莲花岛再见
《民国时期话剧杂志汇编》在沪首发
过去的理想
话剧《惊梦》
古柏
国宝的传说
让莲花自由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