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茶起源于中国,发展历史悠久,饮茶在中国更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点茶法最早出现于唐代晚期,兴盛于宋代并将点茶技术发展到了极致。点茶法中用到的是用茶叶研制成的茶末,点茶过程十分繁复,而不像我们现代人饮茶如此方便快捷。在我看来,现代人的饮茶大多为“不完整的饮茶”,少了其中的“真”味。点茶过程中蕴含着中国古典美学的“空灵”、“静”、“充实”等美学思想。
关键词:宋代点茶;中国美学思想;“空灵”;“静”;“充实”
一、何谓点茶
点茶是中国古代人们吃茶的一种方式,点茶法最早出现于唐代晚期,经由五代至北宋,点茶法发展到了极致,并在后来传入日本,成就了日本茶道。宋代社会经济空前繁荣,文化审美到达了巅峰,上至达官贵人、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市井布衣,无不以斗茶为乐。古代人喝茶很是讲究,在茶圣陆羽《茶经》的记载中:“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其中每一步都有更为严格的要求和细节。
了解点茶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一过程中所用到的茶器。宋代点茶用的是团茶,需要将茶芽经过蒸、压、榨,再经过焙火、压模,每个工序都十分讲究。从茶叶到茶末需要用到茶臼、磨盘、茶刷、罗筛,在点茶过程中需要用到兔毫盏、盏托、茶筅以及茶巾,当然还有注入热水的汤瓶。在南宋审安老人以白描绘制的《茶具图赞》中,将茶具称为“十二先生”,例如汤瓶被称为“汤提点”,茶盏被称为“陶宝文”,“盏托”被称为“漆雕秘阁”等,这些名称根据其特性和功用,以拟人手法加以当时官职的名称,生动地反映出茶具的文化意味。
点茶过程虽不像我们现代人喝茶这么方便快捷,但相比唐代的煮茶法过程要单一许多。唐、宋两朝的成茶基本上都是饼状,点茶前要在火上烘烤,将茶充分干燥后放入茶臼中捣成小块,再用磨盘碾成粉末状,之后用茶刷将茶末收集到罗筛里,筛茶可以使茶末精粗分离,获得更细的茶粉。取出一只茶盏放在盏托上,这只茶盏需要先烫过,如不暖杯会导致茶沫不浮,再放入茶粉。接下来的注水和击拂是做好点茶的关键。在盏中要经过七次注水才能完成点茶,也就是宋徽宗的“七汤法”。
二、点茶前的“空灵”
点茶是沏茶方法之一,也常在斗茶中进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进行,也可独个自煎、自点、自品,使身心独立于万象之表。
宋代的点茶法不同于唐代的泡茶、煎茶,而是用开水冲调。雖没有唐代煎茶那么讲究技巧,而是更注重意境,不仅是注重点茶时的周边环境,还要求点茶者心态沉静。在点茶之前需要一些准备工作,最为重要的就是备水。在唐人陆羽撰的《茶经》“五之煮”中:“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可见山泉水是茶的好搭档,水于茶而言,就是基底,水质越好越能激发出茶的韵味。其次为煮水,煮水也很讲究,不是烧开即可,而是要烧的仔细。在《茶经》中有载:“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当烧水时看到水面呈现鱼眼大小、蟹眼大小的沸泡时,就可以停止加热了。置于一侧,等到水没有沸腾的声音就可以用了。接下来就是碎茶、碾茶、罗茶、摄末于盏、再到点茶。宋代人要在点茶之前准备好碾茶工具,将团茶用文火炙烤,再用干净的绢纸包住,用小槌锤开。锤开的茶须立刻放入“茶碾”或茶磨碾末,不然时间一久,茶色容易昏暗,失了鲜。磨茶时,顺时针转动石磨,使茶末一点一点的落入外边的槽中,将槽中的茶末扫入纸中,再次倒入石磨,继续重复磨茶动作三到四遍,然后将碾好的茶末进行过筛,使茶末更精细,最后将茶末放入茶叶罐中。
心浮气躁的人难以点出好茶,因为点茶要慢慢来。同时也需要点茶人心灵内部的“空”。宋代点茶技艺极为精细,每一个细节都被注意,点茶人从碎茶到摄末于盏的整个过程都呈现在一幅画面之中,隔断了外界喧嚣声,人与茶融于一处,闲和严静,心无挂碍。
三、点茶中的“静”
点茶中的“点”是最为至关重要的,一步错,整个点茶都会被毁掉。在点茶之前要先温热碗盏。在《茶录》中,“凡欲点茶,先须劦盏令热,冷则茶不浮。”若是没有用开水暖过,茶沫则不浮,难“咬盏”。点茶的程序虽然只有注水和搅拌茶末两个动作,但宋徽宗却将其细致地归结成了“七汤点茶”。古人常将热水称为汤,点茶注汤是非常紧要的,总共注汤七次,方能茶水交融,成为一碗好茶。
在“七汤”之前要先“调膏”。“量茶受汤,调如融胶”,也就是根据茶量注入适量的开水,将茶膏调得像融胶那样,有一定的浓度和黏度。这七汤之一汤,即第一次注水。要环绕茶盏壁,不让水浸入茶膏,忌直接冲在茶末上;第二次注汤速度要快,快注快停,来回轨迹形成一条直线;第三次注水时要搭配茶筅,动作轻盈,均匀去拂,茶面白沫渐出;第四次注入的开水量要少,茶筅的击拂要舒缓,有助于形成细密的泡沫;第五次注水时要注意看自己茶汤沫饽的状态,决定击拂轻重;第六次注水时,茶沫饽浡然而生,只要耐心缓慢搅拌就行,最后一次注开水要看沫饽厚薄、凝固程度,适可而止。虽然是七次注汤,但每次都是一点点,到最后,茶盏中的茶量约为茶盏的四成。
在看似紧张又紧凑的七次注汤过程中,实则为静,容不得一丝慌乱,这个“静”不是静止不动,而是点茶者内心的“静”,内心的“沉著”,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空诸一切。
四、点茶后的“充实”
七汤之后,汤花呈现出美丽的颜色,将茶盏置于漆器或同材质茶托之上即完成了点茶技艺的所有程序。结束了这一系列动作,点茶者得到的不仅是成果的喜悦,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充实”。从备水至点茶到置于茶托之上,这繁复而又细致的过程让人暂时从世务中抽离,只能感受到自己的呼吸,仿佛世间琐事与己无关,世间静默,只剩人与茶。但在结束的一刻,一切又回归现实,身心的充实从空气中涌来,从思绪之外涌来,从短暂的沉寂中涌来。视线脱离眼前的茶桌,身边事物“回归”原位,山林、泉流、鸟鸣、花香无处不在。
作者简介:史婷玉(1996.5—),女,汉族,籍贯:河北石家庄,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